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差异性融合"和"矛盾对立面融合"是古人提出和谐观的依据."和实生物"的和谐之真,"和而不同"的和谐之善,"和为贵"的和谐之美,构成古人和谐观的价值认知."依据"和"认知"构成古代和谐现的基本内容.弘扬古代和谐观,有利于当代人们确立"包容"、"统一"、"共赢"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2.
对"一团和气"进行再认识,肯定它包含着"和为贵"的一般价值和重和精神,但它却是无原则的狭隘的小团体和谐,是和谐的低级状态;"和而不同"是一种承认有差异的同一或统一,总体上和谐但存在影响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它是和谐的本质特征和高级状态.我们需要的是"和而不同"的和谐组织环境而不是"一团和气"的非和谐组织环境.  相似文献   

3.
多元一体和而不同—论法治的共识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个性的差异而呈现出多元并存,因其共性的普适才能够和而不同.本文通过对法律多元的文化背景分析,挖掘其"和而不同"的文化底蕴,试图揭示出在不同的法律文化间形成法治的共识效应之和谐前景.  相似文献   

4.
儒家文化与和谐图书馆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关于和谐、融合、和睦的思想和观念。文章就构建和谐图书馆过程中,如何借鉴儒家传统文化包含的"以民为本"、"修身正己"、"和而不同"和"举贤任能"思想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论述了儒家文化对构建和谐图书馆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和而不同与和谐语言文化的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是多样性的统一.作为一个民族多元、文化多元的国家,中国应从传统的"和而不同"思想出发,处理好普通话与方言、汉语与外来语、共同语与民族语的关系,创造和谐的语言文化.  相似文献   

6.
先秦儒道两家都视和谐为天地自然之根本,但在和谐的本源问题和解决这个问题的目的、方式上则有所不同.概括来讲一个主张"天行有常",一个坚持认为应"道法自然";一个强调"和而不同",一个坚持"知和曰常".  相似文献   

7.
“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突出特点,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是取之不尽的重要资源。它的内涵主要包括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实生物的辩证法、和而不同的价值观、贵和持中的方法论和天下大同的理想观。“和”文化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增强其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构建高校和谐校园。要采取多种措施,发挥“和”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竞争型经济。提出和谐竞争,有利于提升我国市场经济竞争的高层次理念;有助于深化认识市场经济竞争的二重性作用;有助于从市场经济竞争视角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和要求。和谐竞争的核心是“和谐”,本质是“和而不同”。构建和谐的竞争主体,倡导和谐的竞争手段,实施和谐的竞争管理,是营造和谐竞争态势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论地方教育的思维变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教育改革发展有赖于教育的思维变革。地方教育的思维变革包括更新地方教育的理论思维和实践思维。前者应将地方教育与国家教育两厢对应的感性直观认识,上升为教育文化对象、空间与视角的三维适应的理性复杂认识;后者要变“同而不和”为“和而不同”,即以构建和谐而独具特色的教育作为地方教育实践的目的,同时,建立体现“和而不同”的地方教育实践要素和方法的理念,藉以实现教育思维创新。  相似文献   

10.
在第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上,德国汉学家顾彬教授将孔子"和而不同"思想与柏拉图的"和谐"(harmony)、莱布尼茨的"预定和谐论"(Pre-established harmony)进行了比较研究,其研究视角与方法颇具启发意义.但是,在对<论语>基本范畴的理解与阐发上,也存在诸多值得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1.
焦循是清代著名经学家,他建构起用"旁通"、"时行"、"相错"等原则诠释易经的新的方向。其关注的焦点,与其说是对于卦象之间的变化的规则,不如说是在对于自然哲学的描绘性的基础之上,建构起一个关注于人的行为的实践领域的道德哲学系统。其核心在于,人的价值世界的构成,源自人的行为的展开,而行为的意义则来自对于天道的当位与失道与否。行为的意义可以经由悔吝而得到修正。在牟宗三先生看来,焦循的易学通过对于价值世界的建构,继承了先秦儒学的道德哲学,体现出易经所具有的积极的生命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较翔实的语言材料说明:"何役之不会"的"何"是疑问代词,作定语,修饰"役";"辱、羞、耻"都有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它们在这方面的用法没有什么差别;"尔欲吴王我乎"这类句子处理为使动用法更合适.  相似文献   

13.
许少峰编纂的《近代汉语大词典》是一部有较高水准的学术性工具书,但对一些词语的解释和立目仍有偏误。如词典中收录的"擦头皮儿"、"大轴子"、"火手"、"壳子"、"弄窝子"、"扒沙"、"牙不约儿赤"等十余条词语的释义不确,还有"不兑"、"区区将将"、"忔忽儿"、"新梁兴"等多条词语在立目或者注音等方面也不尽妥当,需要重新修订。  相似文献   

14.
“和”源于饮食、音乐等感官的调和相应,具有感官之和、性情之和、政教之和、生命之和与天人之和等不同层次的涵义。“和”、“同”并论、“和”、“中”并论,但“和”不等于“同”,“和”也不等于“中”。“和”的思想在当代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共收录了72个"不+X"类双音节动词,文章认为这72个动词不符合汉语双音词判定的意义标准,并对它们的成词过程进行了简单描写,研究认为:只有"不讳"和"不行"可以作为双音词收录,其他70个"不+X"类双音节动词都应该剔除。吕叔湘先生提出的"假如‘X’没有反义词‘Y’,那么‘不X’就是‘X’的反义词"的观点违反了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规则,不能用来证明"不+X"类双音节成分是词。  相似文献   

16.
方东美是在中西交汇的文化背景下进行哲学研究的。他以形而上学为中心,直探中西哲学文化的核心。他认为,中国哲学的精神就在于"圆融和谐"的智慧,即他所谓的"广大和谐之道";西方哲学则是一种以"矛盾对立"为特征的"二分法"思想,它始终不能脱离"二元对立"的思想模式和格局。相对而言,中国哲学精神在根本上具有优越性,它适足以构成对西方哲学的挑战,也是解救其理论困难的唯一解药。方东美的比较哲学研究,已经深入到中西思想文化的核心,但他夸大中国哲学"天人合一"思想的优越性,其理论难免"东方中心论"的局限。  相似文献   

17.
"道"与"器"是中国哲学中的传统范畴,关于二者的内涵、关系等在哲学史上也被许多哲学家探讨过。王船山在扬弃前人观点的基础上对道器的概念和内涵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道"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器"是具体的事物。关于二者的关系,他认为"道"在"器"中,"器"在"道"先。他的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道器思想,也建立了自己的哲学本体论。  相似文献   

18.
对功能主义的叙述习惯性不对其内部做严格区分,学界对费孝通功能主义来源和变化的认识始终模糊。一般笼统认为费孝通是在师从马林诺斯基之后才成为一个功能主义者,并且始终追随。文章将费孝通对功能主义的理论、方法的吸收和运用分成几个阶段:留英之前费孝通功能主义的萌芽时期;留英期间是受马林诺斯基功能主义影响最大时期;文章重点落在费孝通回国后,由马林诺斯基功能主义朝布朗的结构功能主义转变,并且深层次从五点分析了转变的原因。该转变的理论结晶是《生育制度》。由此,费孝通完成了对马林诺斯基功能主义的终结和对布朗结构功能主义的超越。  相似文献   

19.
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是以彻底反传统著称的 ,通过对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对传统哲学中的“主体”的消解 ,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他的哲学与传统哲学之间的关系。维特根斯坦的消解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通过对“我”的考察 ,卸掉了“我”身上的神秘光环 ;(2 )解除了主体身份的二重性 ;(3)抛弃了主体的反思功能。这种对传统主体思想的消解必然带来对人和哲学的新的思考 ,但这决不意味着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是对人和哲学的消解和终结  相似文献   

20.
在《历史唯物主义与哲学基本问题》一文中,孙正聿教授把"逻辑和辩证法"这"关于思维过程本身的规律的学说",理解为"思维和存在的一致"即"理论思维的本能的和无条件的前提""这个事实",并把哲学基本问题"归结为‘理论思维的本能的和无条件的前提’即‘思维和存在的一致’问题",从而把恩格斯的现代唯物主义"不再是哲学,而只是世界观"的思想理解为"不再是哲学的世界观的哲学"。上述这些完全曲解了恩格斯。在恩格斯那里,"现代唯物主义,否定的否定","被克服了"的"形式"就是"哲学"这个"形式";而"被保存了"的"现实的内容",就是"按照事物的真实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这一"唯物主义世界观"。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亦即唯物主义世界观"不再是哲学,而只是世界观"。马克思指出哲学属于宗教精神的掌握世界方式,与恩格斯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作为实证科学的理论科学观点是一种科学精神的掌握世界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