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明代中期兴起的王阳明心学思想,张扬了人的个性和主体性的心学思潮,引起对人之本性的思考.心学的兴起促进了自然人性论和文学性灵说的崛起,同时也促使文人的山水游历观念发生重大变革,引发了一场对逸游败德论进行解构和颠覆的思想运动,形成了山水游历的"适性"观.山水游历的"适性"观具体表现在:在胜境之中游目骋怀、直抒胸臆;于山水间娱乐性情,让心与自然得到高度会通;以"狂放"的方式体悟自然,体会至上乐趣.  相似文献   

2.
"三个代表"思想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意蕴,本文从三个方面作了初步的探讨.人民利益至上是"三个代表"思想的核心,充分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社会主义的道德核心.同时,"三个代表"思想也蕴含着在当前必须坚持"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相结合的道德评价标准与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伦理内涵.  相似文献   

3.
政治至上思想是中国现代儿童小说的无奈选择,是左翼革命文学与时代的产物,其虽然能使作品更具鼓动力、战斗力,但却因此而削弱了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的文学性、艺术性.政治至上思想的来源就是与“五四”启蒙主义相对的“民粹主义”,其在革命文学中的体现就是文艺大众化,期望用文学的力量让大众走向自省、自觉争自立.用文艺创作配合革命进程的政治至上思想使儿童小说中儿童的觉悟变得非常突兀,其成长也不那么切合实际,“伪成长”成为其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4.
摇椅三番五次地摇荡着,嘉莉三番五次地幻想着.这是我们阅读美国杰出现实主义作家西奥多·德莱塞(Theodore Dreiser,1871—1945)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嘉莉妹妹》(1900)时所留下的深刻印象.嘉莉是小说的主人公.她虽然出身在一个面粉厂工人的家庭,却沾染上了不少小资产阶级生活习气,不安于乡下的狭窄生活,向往大都市的物质享受,结果被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所捕获,做了大都市诱惑力的俘虏,先后堕落成为两个资产者的情妇.后来她凭着自己的姿色和演戏才能,在纽约当上了名演员,挤进了资产阶级上流社会,但只换得了精神上的极度空虚,找不到出路,找不到幸福.  相似文献   

5.
<神仙传>可以称为上古至北宋间神仙事迹之集大成者,同时也蕴涵了丰富的语言学资料.基于此,从<神仙传>中的"和"这个词出发,对<神仙传>所体现出的当时人们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作一初步探讨.最后发现,"和"在不断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渗透进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进而形成了不同类别的"和"文化.  相似文献   

6.
美国著名作家德莱塞在其处女作小说《嘉莉妹妹》中十分成功地运用了摇椅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道具。摇椅既象征着女主人公嘉莉永无止境的追求与幻想,又反映了男主人公赫斯渥的颓唐与绝望,表现了小人物面对大都市生活的困惑、无奈和绝望。  相似文献   

7.
<易经>的伦理思想源于生活智慧的积累、总结和抽象,反过来又对人们日常的"做事"与"做人"予以伦理指导.<易经>中关于"做事"的生活智慧与伦理规范主要有如下几点:尊重规律、与时偕行、革故鼎新、持中守正等;在"做人"的伦理教化方面则体现为:自强不息、居安思危、谦虚、诚信、节俭等.<易经>伦理对"做事"的伦理关注居主导地位,相比"做人"显得更加强烈,与后世"做人"优先于"做事"的价值观念结构不同.  相似文献   

8.
董说"问天"与屈原"天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于战国中后期的大诗人屈原,曾作过一首奇诗<天问>.诗中作者向天提出了近170个问题.生活于明末清初的小说家董说,通过小说<西游补>,借孙行者心中的暗想,向天提出了16个问题.相距1900多年的两位作家为何都要"问天",他们"问天"的含义是什么?"问天"之后各自的人生归宿又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本文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9.
德莱赛的第一部小说《嘉莉妹妹》讲述了嘉莉在芝加哥经历的种种磨难和她融入城市生活的故事。小说的文学主题以当时美国社会女性的生活与心理现状为主,表现出自然主义、象征主义的文学特色。  相似文献   

10.
美国作家西奥多·德莱塞被认为是美国自然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论文从《嘉莉妹妹》的历史文化背景出发,研究《嘉莉妹妹》中表现出来的自然主义思想。论文涉及小说的主要背景,同时分析自然主义的三大特点,得出结论:《嘉莉妹妹》中主人公嘉莉妹妹的最终命运与德莱塞本人的命运息息相关。认真探究自然主义在《嘉莉妹妹》中的运用,对我们进一步了解美国文学史上的自然主义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哲学的发展本质上是人们的社会实践与哲学家的理性概括相互反复作用的结果,认识中国哲学的发展轨迹可以通过考察中国哲学家群体具体的研究活动和思想历程来达成.通过对顾炎武的哲学研究活动的考察和分析,得出顾氏哲学是以爱国精神为基础的伦理哲学的结论.爱国精神不但是顾炎武哲学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中国哲学作为一种伦理哲学,实是中华民族在内忧外患之严酷环境下忧患意识的一种理性升华.鉴于新世纪中华民族有三大忧患,中国哲学有可能由旧式的政治伦理哲学演变成新型的泛伦理哲学.  相似文献   

12.
顾毓先生成功的一生 ,是中华民族人文史上的奇迹 ,他那多学科、多体裁、多样式融会贯通的文本创作中 ,更折射出作家充满睿智和灵性的精神世界和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在他的散文中 ,不仅时代历史风雨、早年生活流痕、家族亲情情结 ,都得到充分的书写 ,更重要的 ,散文还提供了相当的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 ,从中我们不仅可以洞见作家创作的直接动因 ,而且也为我们研究作家的文化观、人生观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因此在文学价值之外 ,顾毓散文还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3.
《汉书》是中世纪"正史"的真正鼻祖.它的作者是否剽窃父书?是否剥取《史记》编纂形式而无所创造?本文尝试厘清这一名著攸关的人与事的历史真相,以论证决定《汉书》编纂取向的,是班固时代的政治生态环境和当时的重大事变.将《汉书》的编纂过程,藉班固一生政治沉浮的历史陈述表而出之,悖于《汉书》学的研究传统.是耶非耶?期待高明指正.  相似文献   

14.
跟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天子游猎赋》、扬雄《甘泉赋》等作品比较起来,班固的《两都赋》并不为文学史家看重。然而它在赋史上却是不可替代的:它化解了传统大赋在审美追求和政教伦理追求间的冲突。消除了传统大赋的结构性缺失,体现了为汉德、汉赋乃至整个汉文定性和定位的高度自觉,真正具备了表征汉文的特性。它在汉赋发展历史上具有独特的标志性的意义,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从审美创作、审美鉴赏等角度,对顾恺之人物画论中形神关系的美学内涵进行分析,指出“重形轻神”论和“重神轻形”论都是和顾恺之人物画论中形神关系所蕴含的美学本意是不相符的,顾氏人物画论中的形与神的关系应该是相互并重的、辩证统一的:“神无形不存、形无神不灵”。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中国美术史学在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产生了不少有价值的关于中国美术史的研究著作,滕固的《中国美术小史》就是其中之一。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滕固和他的这本《中国美术小史》从写作背景、内容、方法及特点等几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证,进而体现了《中国美术小史》在中国美术史学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博尔赫斯通过分析西方的小说作品,总结出柯尔律治之花这一文学传统。类似的传统在中国小说史上也赫然存在,从班固的《汉武故事》到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白于玉》到曹雪芹的《红楼梦》,绵绵不绝终至发扬光大。仙桃核、樱桃核、金钏、宝玉、仙药、青鸟等,都是中国小说史中屡见不鲜的灼灼红花。分析这一现象,有助于明了中国文学大背景上的小传统,有助于透视中国作家代代相传、薪火永继的精神血脉。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郑谷现存诗歌的爬梳剔抉,挖掘其论诗诗显现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实践中体现出来的综合前人自成一体的倾向,并结合唐末世风、诗风探究郑谷的诗歌思想。  相似文献   

19.
司马迁、班固在著史“实录”精神上的异趣 ,究其根由 ,除了他们的个人经历、识见不尽相同外 ,关键还在于两人身处的社会环境不同。在司马迁所处的时代 ,文化专制刚刚开始 ,“为尊者讳”的社会风气还未形成 ,司马迁尚能比较自由地著书立说。班固之时 ,随着专制统治的加强 ,人们在评事论政时顾忌颇多 ,“讳君亲之恶”已成一种时习 ,而班固著书又受到最高当权者的直接干预 ,这使得他在许多问题上只能趋于正统、保守  相似文献   

20.
班固对司马迁“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的总体评价,因将司马迁与其父的思想混为一谈而颇受指摘。晚近学者以为,《史记》中表现了道家思想倾向,故有班说。但这种解释较为笼统。本文从古书体例的角度进行研究,认为《太史公自序》承载着《史记》叙录的功能,并且是一篇以司马迁和司马谈为主要人物的合传。《论六家要指》一文具有“经说”体的结构特征,极有可能是司马氏父子的合著。由此得出的结论是,《论六家要指》是《太史公自序》中一个不可缺少的有机部分,它反映了汉初思想的总体状况和司马迁的家学渊源,是对《史记》的创作产生深远影响的理论起点。所以,从古书体例来看,“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用在司马迁身上,不失为一个正确而又精当的论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