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王长中 《南都学坛》2001,21(1):54-58
老舍和赵树理小说的叙事模式有同有异。二人小说叙事模式之同,源于他们对中国小说叙事传统的情有独钟;二人小说叙事模式之异,源于各自所处的现实环境及个人艺术气质的不同,赵树理基本上是对中国传统小说叙事的重读和照搬,只顾及了“普及”,而缺乏创造性的提高;老舍则既继承了传统,又没有囿于传统,而是以现代的叙事方法,对之进行了创造性的改造,适应并提高了市民大众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现代叙事理论,对福克纳小说《喧哗与骚动》进行了解读,说明现代小说叙事手法的时空变异,挖掘其叙事结构的艺术特点.小说分别采用了“复调”叙述、“陌生化”叙述、“意识流”叙述、“多元”叙事的视角,以透视现代世界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3.
老舍在旅英期间写成的域外小说《二马》,讲述了来自"文明古国"的中国人在英国的一段饶有意味的生活故事。本文拟用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理论对老舍的《二马》进行解读,认为在《二马》中,老舍对小说的语言、故事情节和叙事结构等进行了"陌生化"处理,从而使作品呈现出新奇陌生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4.
英语世界的汉学家在发掘老舍短篇小说叙述学技巧的同时,对其长篇小说的代表篇目进行叙述学剖析。陈国球在分子结构层面对《骆驼祥子》和《了不起的盖茨比》展开叙事元素解剖、提取,予以从形式到意义层面的比较; Jingyu Gu以巴赫金"对话"理论等叙述学理论为分析工具,对夏志清、王德威等关于小说主题的论断进行辩驳;从共时性结构下的群聚焦探讨群像描绘、社群主题的叙述策略;通过公共对话呈现核心价值观等问题论证,最终揭示小说多元主题。目的是通过跟踪式评论,采用中西比较方法对核心问题进行批判性分析,以总结对老舍这类传统写实作品进行叙述学、主题学等现代研究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叙述学主要研究的对象是文学叙述,即虚构叙述.但对中国传统叙事的研究,却不能不将历史叙述纳入其中.由于中国史学传统异常发达,使历史叙述在中国传统叙事中得到高度发展.我们从先秦叙事的特点以及史诗的残缺和小说的晚出等方面都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文学叙事传统的形成、发展与历史叙述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中国少数民族小说中叙述可靠性与民族身份认同、构建存在密切关系。少数民族小说叙事呈现出不同的叙事交流方式,可靠叙述往往体现为单向度的叙事交流特征,不可靠叙述则因增强了文本的交流对话特性而呈现出丰富的交流层次。中国少数民族小说大多采用可靠叙述的形式展现民族身份,表现本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显现出的民族习俗、风物人情、民族心理等方面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可靠叙述成为中国少数民族小说的重要叙述方式,少数民族小说常常采用有缺陷的人物充当叙述者、二度叙事等叙事策略展现出作者对于民族身份的反思以及对于民族文化建构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19世纪中期是英国小说发展的黄金时期,叙事理论研究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本文探讨了几位重要小说家有关小说叙事的观点,从书信体与第一人称叙述、第三人称全知叙述的发展、小说家的关注重心等几个方面对这一时期的小说叙事理论进行梳理评述。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小说叙事理论有关叙述不可靠性的分析,论述戏剧与小说叙事交流模式及其叙述不可靠性的异同,并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第十二夜>剧本文本中奥丽维娅和托比老爷的不可靠叙述,旨在揭示不可靠叙述在戏剧文本中的功能及剧作者运用这一创作技巧的深层意图.  相似文献   

9.
美国后现代叙事理论家苏珊·S.兰瑟在对西方女性作家的小说文本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三种叙述声音:作者型叙述声音、私人型叙述声音和集体型叙述声音.通过考察中国五四时代以来的女性作家小说文本,发现这三种叙述声音的特征对它们同样适用.在西方理论和中国文本相互观照的基础上,发现中国女性的叙述声音经过了一个由不自觉的隐匿(他者赋权)、自觉的显现(自我赋权)到与人物的声音交融(相互赋权)的过程,体现了中国女性作家书写的逐步成熟.  相似文献   

10.
在小说<色·戒>中,张爱玲运用现代叙事方式显示出其作品独特的叙事魅力.这里运用叙述学理论,从形式角度详尽剖析张爱玲小说现代叙事艺术,指出个人叙事对宏大叙事的消解、限知视角对全知视角的侵入、叙事时间对故事时间的超越是小说<色·戒>叙事的主要特色.  相似文献   

11.
论卡夫卡《判决》的叙述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判决》是卡夫卡自己满意的第一篇作品,它开创了卡夫卡小说独特的艺术风格,确立了卡夫卡小说创作的基本叙述特征。小说的多重含义与小说复杂多变的叙述手法是分不开的。小说的意义正是通过其复杂多变的叙述手法来展开并加以实现的,小说的叙述手法也是小说意义的一部分。小说将外在叙述与内在叙述结合在一起,互相转换,有时甚至重叠在一起。随着小说叙述手法的幻想性质的逐渐加强,现实与幻想在小说中变换了位置,幻想的另一面反倒具备了奇异的性质。小说中的种种悖论式的思想总是通过悖论式的叙述方式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叙事”的核心内涵具有浓厚的伦理色彩。中国传统叙事以史传叙事为源起,以道德叙事为核心,注重实录性和伦理性。受社会变迁的影响,中国传统叙事在两汉魏晋时期经历了从史传叙事到民间叙事的转变,表现为小说的兴起和发展。但史传叙事与民间叙事的发展并非此消彼长的关系,史传叙事的实录性和伦理性在民间叙事中得以保留,两者共同构成中国传统叙事的独特面貌。  相似文献   

13.
叙事现代性是转型期文学的一大突出景观,它的递嬗演进及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从叙事权威性与否的角度来看,它具体可归纳为拟权威、反权威、无权威三种模式;其次,就叙事视角而言,它大致经历了由传统全知向现代多元乃至向非常态叙事的嬗变;再次,在叙事策略上,它所经历的是从传统的似真性、公共性向现代的暴露性、私密性演进的历程;最后,是它的叙事时间的转换,即由以往的与故事时间重叠向现在的空间化转换,以及竞相效仿马尔克斯的母题语式等等。  相似文献   

14.
从叙事语言、叙事手段、叙事风格三方面的全新视角切入来审视先锋小说,其叙事特色如下:先锋派作家在叙事语言方面大量使用“像……”的比喻结构,反讽性的修辞,并积极探索语言自身的表达功能。在叙事手段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主体叙述、性爱叙述以及个人化经验的表达。先锋派作家在叙事风格方面的探索走得比较远。许多作品不仅主题多元化,题材多样化,而且呈现出苍凉的后悲剧风格。  相似文献   

15.
夏目漱石的《我是猫》巧妙地选取动物叙事视角,使文本取得陌生化的叙事效果;并通过游移于可靠与不可靠之间的叙述者“猫”来对其见闻和感受进行详尽的叙述和评判,引起读者对小说所述情节及社会现象的深思;小说还采用人猫互文的叙事策略,使人与猫的命运形成隐喻性同构,体现出独具一格的叙事艺术范式,具有深刻的艺术内涵和丰富的审美价值,凸显出夏目漱石在小说创作上的求异与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6.
摘 要:本文从叙事类型、叙事的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叙事顺序和叙事评价共五个方面对一名汉英双语儿童一岁到两岁半之间的中文叙事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在叙事类型方面,个案一岁半前开始用完整句叙述事件,最先叙述当下事件,一岁七个月开始叙述过去经历,两岁一个月开始叙述脚本,两岁三个月开始叙述虚构事件;在叙事宏观结构方面,个案两岁前的叙事无情节,逻辑微弱,两岁三个月开始出现情节,逻辑开始增强;微观结构方面,个案句法发展在一岁半到两岁期间偏快。在整个追踪过程中未发现个案出现叙事顺序,但其叙事评价出现较早,两岁后已经在叙事中使用八种评价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语境下学习英文并不必然导致幼儿汉语发展迟缓,只要方法得当,汉英双语幼儿的汉语发展甚至可能比汉语单语儿童发展更快。  相似文献   

17.
在叙事学中,叙事情境主要用来阐明叙事文本中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种种复杂关系。网络小说作为一种新兴的叙事文学,它的叙事情境有三个特点:舍弃传统的第三人称叙事而主要采用第一人称;抛开现代小说叙事偏好的内聚焦和外聚焦模式而采用零聚焦;运用讲述的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18.
60名土耳其大学的学生的恐怖叙事被分析;30份个人口头叙述被收集。另外30份叙述在一项书写任务中被引出。这项研究旨在于发现土耳其大学生个人经验叙事在口语和书面语叙事中运用叙事结构和评价性语言方面的不同。  相似文献   

19.
马尔科姆·布雷德伯里《历史人》的结构主义叙事的最大特点是围绕叙述时间展开:“情节”对于“本事”顺序改变形成的圆形封闭性框架式叙事结构,不但使结构紧凑,而且使其结构变化错落有致;现在与过去交替的叙述时间以不同的叙述速度呈现,由此形成了张弛有致的叙事节奏;聚焦于时间的叙述视角,使叙述人、被叙述者、接受者三方及其相互关系具有历史在场感和沧桑感。在时间维度上的巧妙安排,使《历史人》的结构主义叙事艺术在叙述结构、叙述节奏、叙述视角方面极具特色,显示了作品的艺术张力与魅力。  相似文献   

20.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20世纪杰出的短篇小说作家,她对英语短篇小说的贡献在于她独树一帜的小说叙述艺术.曼斯菲尔德观察敏锐,注重心理表现,文笔优美流畅,表达细腻含蓄,富有诗意.文章从叙事结构、叙事视角、叙述方式及叙述语言等角度通过分析其著名短篇小说集<园会集>的一些作品,探讨曼斯菲尔德的现代小说叙述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