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原小说以先锋姿态与陌生化叙事引人注目,而背后涌动的却是作家获取话语权力的欲望以及为实现欲望而进行的语言实验与狂欢。当这种实验与狂欢模糊了公共权力的视野,失却了对现实境遇的本真显现,成为作家主观欲望的肆意表演,则注定会走向失语与沉寂。  相似文献   

2.
在马拉美《牧神的午后》表层的结构中,牧神象征了人类的原始欲望,“牧神精神”也同“酒神精神”具有同等的象征含义。诗歌一方面展示和肯定了人类原始欲望的狂欢,另一方面,牧神的梦境、自责和罪孽感象征了人类的理性对原欲的制约,诗歌暗示了人性和西方文化的两极即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的永恒对立和冲撞。  相似文献   

3.
疯癫是田纳西·威廉斯毕生所痴迷的戏剧主题之一。文章以拉康对主体性和欲望的互文性阐释为理论基础,对《欲望号街车》中典型的疯癫女主人公及其疯癫性进行深入的文本研究。布兰奇由于欲望客体的缺失而丧失其主体性,在寻求主体性的过程中,她成为文明社会中欲望的牺牲品。其疯癫性是理性和感性世界矛盾冲突、文明压抑主体欲望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4.
猪八戒是滑稽的多重性喜剧人物,其滑稽游戏与<西游记>作为神魔小说传奇故事的"游戏文本"的文化功能息息相关,压抑的本能、欲望造就了他的滑稽.除了本能欲望他一概以滑稽的游戏态度自觉不自觉地颠覆,在整个文本中造成了一个狂欢的局面,从而以寓重于轻、既否定又肯定的形式表现了自由的生命本质,造成了对生命自由的觊觎局面.<西游记>本文以此来复归对生命意义的尊重.也正是这种本文里忘我的本能欲望的游戏和狂欢,象征了文本外知识分子在昔日的一种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5.
以巴赫金的对话和狂欢理论探讨了艾丽斯·沃克的小说<梅丽迪安>,通过具有多重喻意与意向的双声语对话体系以及场景和写作方式的狂欢化,作者试图言说一种被压抑的原始欲望,建构一个兼具"超验所指"的在场与"自我的在场"的话语体系,从而寻求黑人与女性这两种社会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自然法与理性紧密相联已成为西方自然法理论的传统。但近代西方自然法理论将古典时期的宇宙理性和中世纪的神所启示的理性改造成人所独立运用的理性。由此 ,理性不是对情感和欲望的压制 ,而是与情感和欲望的融合。从理性的品质来看 ,理性通过自然科学中的逻辑必然性来说明自然法和正义准则的绝对普遍性 ;从理性的内容来看 ,理性以承认和满足激情和欲望为要义 ;从理性的主体来看 ,理性与人类、尤其与个人相联系 ,理性概念表达了个人主义和契约论原则。正因为自然法被赋予了理性主义的这些内涵 ,近代西方的自然法理论才转变成捍卫自然权利的理论  相似文献   

7.
用巴赫金的狂欢诗学来审视明清时期的小说,明代由于哲学领域中心学平民化和通俗化的影响,小说叙事的狂欢化是这一时期文学作品的基本品格。从分析《水浒传》、《金瓶梅》、《红楼梦》等几部作品入手,揭示了文学狂欢化的演进过程。明清小说叙事渐渐摆脱历史理性的约束,通过作家思维的狂欢化、小说体裁的狂欢、作品世界的狂欢,把小说叙事推向了古典文学的巅峰。借助狂欢化诗学,找到了另一个重新审视明清小说叙事的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8.
主题学研究的是主题跨文学之间的流变,"欲望"主题及"理性"与"原欲"的矛盾是文学的基本母题之一。19世纪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人的物欲的膨胀直接催生了人类心底的欲望,失去了理性规约的欲望往往导致人格的扭曲和心理的分裂。然则,人之为人关键在于人有理性,"欲望"下的"堕落"表现了本真的人性,"欲望"深渊中的"理性"之火又彰显了人作为理性动物的存在,"理性"之光永远昭示着人对完美人性的追求。  相似文献   

9.
“责任理性”是暗藏于韦伯命题中的一个核心观念.它是人独立自主地认识自己行为后果并为自己行为承担责任的一种道德实践能力,是一种能化责任为信念,以激情、欲望为动力,以理性思考的判断力作保证的道德实践理性,一种责任伦理与信念伦理相互结合、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互支撑、理性与情感相互亲和的现代理性.  相似文献   

10.
<拉伯雷研究>一书中渗透着巴赫金的狂欢诗学思想.坎坷的边缘人生活是巴赫金狂欢诗学得以生成的特殊土壤与现实基础.于这一背景下考察两种生活、两种语言以及两种文化的二元对立,进而阐释狂欢诗学之边缘品性.最后,在理性诗学与狂欢诗学的对立发展过程中,中心与边缘谋求共存、对话,此为巴赫金的现实关怀.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贾平凹20世纪90年代的主要作品,指出贾平凹的文学创作代表着中国文学欲望发展从世俗欲望向肉身欲望转移的发展之路,在无尽的欲望狂欢下,贾平凹始终没有忘记自己作为一个文人的使命,生命沉思与欲望跃动相互纠结成为贾平凹20世纪90年代小说创作的重要方面,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2.
余华的《兄弟》是种肉体狂欢化叙述,这种指向身体下部的叙事具有强大的修辞功能。在作品上部,狂欢化叙事反映出余华对悲剧时代人生苦难进行消解,以及对文革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进行颠覆的企图;在下部,狂欢化叙述则具有高度的象征意义,一方面它展示出当代社会的世态人生,另一方面也彰显了现代人欲望骚动的心理。肉体狂欢化叙事凝聚着余华对历史现象的思考与批判,也透视出作家对当代现实的关切与焦虑。  相似文献   

13.
以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和狂欢理论为切入点解读2011年度"~体"新词语群,不难发现其所展现的对话性和全民参与的理性狂欢精神。微博平台提供了网民借"体"发挥的大舞台,"~体"新词语体现了一种风格,实现了对社会事件的记录,还展现了对现实真实生活的讽刺揶揄,由此可以反观社会,反观人心。微博作为一种网络社交平台,其舆情价值值得关注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阿兰达蒂·罗伊的小说《微物之神》中呈现的最为明显的特质就是女性属下不再沉默,她有自己的欲望,这让她挣脱社会强加在她身上的种姓和性别束缚,使她从欲望的客体转换为欲望的主体。以欲望主体阿慕为切入点,借用拉康心理分析理论,探讨印度社会对女性心理和欲望的压抑,揭示罗伊作为致力于社会公平的激进分子,以性别和种姓的双重视角,让阿慕呈现其主体性,完成其欲望之旅。  相似文献   

15.
方未 《社区》2001,(8):27-27
布贴,就是用五颜六色的布片经过勾画、剪连、贴制成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布艺作品。在北京市东城区有一位年过八旬的刘麟祥老人,她用10年的时间,创作了300余件布贴工艺品。1997年迎香港回归,她创作了以  相似文献   

16.
生态危机实质上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导源于近代以来人性当中追求财富"欲望"的激活、充盈和非理性冲动。探究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必须把人类追求财富的欲望作为其形成的逻辑预设。在以追求财富欲望为基始的批判反思坐标系中,"经济理性"、"科技理性"和"消费暴力"构成了三个不同的批判向度。自然变为"他者",生态"被宰制"直至引发难以拯救的灾难性恶果,必然关涉到人类追求财富欲望的这三个向度。  相似文献   

17.
爵士时代的美国和十七世纪的欧洲有着相似之处 ,社会以纵情享乐、腐化堕落为时尚 ,整个民族处于一种躁动、亢奋的状态之中。《了不起的盖茨比》和那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也有着一种在精神层面上的相通 ,是一部浸润着强烈的狂欢化氛围的小说。在这一氛围中 ,人物的命运和面目在现实和狂欢世界中起伏跌宕 ,社会现实在喧哗躁动中尽显无疑。本文试图运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重新解读《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一位着墨不多 ,但十分重要的人物威尔逊太太 ,希望通过具体分析其在文中的言行举止和对推动情节所起的作用来揭示她身上所蕴涵的狂欢化精神  相似文献   

18.
在大众文化背景下,丑的表现形态多种多样,丑迎合了大众“审美疲劳”的神经,由边缘逐渐走向中心。美学研究当然不能排斥丑,从传统的审美模式到当下审丑的泛滥,离不开大众文化提供的种种条件,商业利益的驱动、全球信息一体化的实现以及更包容的道德态度,都催生着丑,传播着丑。丑以一种碎片化、平面化、欲望化、狂欢化的姿态呈现在大众面前,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大众的审美视野,促使审美领域从一元向多元迈进。唯有理性的看待丑,才能树立正确的审丑观。  相似文献   

19.
超越式审美观主张通过审美达到人的理想性存在状况,而欲望的自然受限性与审美自由体验相悖。这种态度使相关审美理论对欲望的研究局限在如何超越它的范围。在西方美论中,超越欲望的途径大致有三种:认知理性把审美过程归属于客观精神的展开或反映;宗教理性把审美附属于对上帝的信仰;而以“无功利”为名的审美理论则以纯粹理想状态的标准,回避了欲望问题。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文学文革叙事的前期与主导模式,是以"伤痕"、"反思"、"知青"小说为代表的族群性苦难叙事与悲剧模式。《黄金时代》则不同,它更多汲取了鲁迅《故事新编》所开启的狂欢传统的营养,突出表现为个人化的身体叙事和荒诞的悲喜剧模式。小说以看似乖张、非理性的狂欢化形式,寄寓了高度理性的历史与人性反思的内涵,开"另类"风气之先,堪为新时期文学文革叙事"油滑的开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