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白的《菩萨蛮》、《忆秦娥》二词,其真伪和作意问题多年悬而未决,颇有争议.安旗教授在《李白词二首之我见》一文中,联系李白的生平经历、思想性格以及创作规律,对二词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认为这两首词是李白在安史之乱时期长安陷落以后所作.《菩萨蛮》是登高望远,怀念长安;《忆秦娥》是闻萧起兴,心悲故国,都抒发着伟大诗人的忧国情怀,反映着唐王朝的悲局,包含着巨大的历史内容。  相似文献   

2.
关于唐代诗人李白在“安史之乱”时加入永王李磷幕府一事,后人往往为他开脱,语多偏袒。本文通过对李白《永王东巡歌》等诗歌内容的分析,证明李白对李磷的图谋是清楚的,他也想趁世乱之机拥立永王,藉以攀龙附凤,唐王朝对他的处罚并不过分  相似文献   

3.
论李白对庄子的承继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虹 《宿州学院学报》2010,25(7):54-56,105
李白诗歌作品中使用庄子典故多达70多首,由此可以看出李白对庄子的直接承继。李白虚静的创作状态亦即道家所谓的"精神漫游",具体体现在李白诗歌的三个突出特点,即喜欢醉酒而作、喜欢写月亮和水。李白作品中虚静的文学境界,是道家虚静的哲学思想的具体体现;李白寄情与山水诗的大量创作,是庄子文艺理论的具体阐释和道的哲学内涵在文学上散发出的光芒。李白作品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正是对道家思想最恰当的诠释。  相似文献   

4.
唐安史之乱前,文人写作的悯农诗歌尚属寥寥。安史之乱后的整个中唐时代,悯农诗数量突然大增,这些诗歌不仅仔细描摹了中唐农民生活的状态,而且对中唐农民的心理状态也作了清晰的刻画。基于对中唐悯农诗文本的分析,揭示出中唐农民从坚忍到期盼直至反抗的整个心理流程,以弥补正史之不足,并展现出中唐下层人民沉重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5.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周围的少数民族政权或部落,有的出兵助唐平乱,有的为唐军供给军粮,有的继续与唐朝保持臣属关系,对唐中央纳贡、朝拜,当然也有的乘机出兵侵扰唐朝边境。少数民族之所以会在唐王朝发生内乱时仍然与唐朝保持友好关系,主要有如下几方面原因:第一,唐太宗时期建立起来的大唐帝国的声威,在安史之乱时期仍然具有很强的感召力;第二,唐对少数民族的册封,使其成了唐中央王朝的地方政权,在唐发生内乱时,这些少数民族把出兵助唐平乱视为自己的义务;第三,唐对少数民族一直采取羁縻、保护及优抚政策的结果;第四,唐与少数民族友好关系继续发展的结果。唐王朝正是由于得到了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经济上及军事上的支持和援助,才能够迅速平定安史之乱。所以,少数民族在维护祖国的统一和稳定方面是一致的,并共同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6.
浅析安史之乱对中唐士人观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本文通过对这场战乱之后中唐士人仕途观念的考察,欲从士人思想意识和主体认知的层面对安史之乱的影响再做一些分析,以充实历史研究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20世纪李白研究三个时期,概述其主要成就。认为:本世纪的李白研究,无论在校注李太白的全集、考证生平事迹乃至李白思想性格、心态及李白作品研究方面,都超越过去,取得了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8.
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终被平定下去了。在平乱中,唐朝将士的活动和人民的作用,已有人作了专题研究。但是少数民族助唐平乱的活动和作用,尚未引起史学界的重视。为了更好地了解唐与小数民族的关系,对少数民族助唐平乱的历史进行一些考察,显然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安史之乱对李白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场战乱使李白创作的关注点走向了社会现实。同时,在对社会现实的描写中,表达了自己在战乱中的政治期待,这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政治热情的流露,较之前具有了安邦定国的现实内容。  相似文献   

10.
李白作为有唐一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一生创作了近千首诗歌。其"浪漫"的特质除了整体作品风格的飘逸之外,还与其大量写作女性诗歌有关。李白900多首诗中,就有100多首诗涉及到女性形象。他诗中的女性形象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历史题材意象;一是现实题材意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