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王尔德的剧本<莎乐美>在五四前后出现了大量译介与广为接受的现象,其背后有深刻与独特的历史和时代背景,是文化传统、现实需求等多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五四时期的作家怀着笼统而浪漫的人文情怀和反封建的热烈冲动来接受它.他们欣赏唯美一颓废主义者的那种冲决一切传统道德网罗的反叛精神以及无条件地献身于美和艺术的漂亮姿态,却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唯美-颓废主义的深层基础--一种绝非美妙的人生观.这是一种理想化和浪漫化的创造性转化,体现了接受美学中的"创造性叛逆".  相似文献   

2.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戏剧作品在中国最早以剧作形式出现、最早被比较完整地翻译成中文也是唯一一个在清末民初时期以三种文本形态出现的剧本。《威尼斯商人》剧情复杂,涉及多个社会问题,其中的女性问题因为契合当时中国的女权运动和文明戏观众中女性占多数的情况而被凸显出来,但中西两种戏剧诗学的差别以及折射者文化背景和文化态度的不同,导致三个折射文本呈现出不同的主旨与风格。《威尼斯商人》的三个折射文本反映出,清末民初时期外国戏剧译介活动形态的丰富多样并不逊色于"第一度西潮"来袭时的"五四"。与"五四"相比,该时期更倾向于接纳和糅合外来文化系统,而不是全盘否定自身。  相似文献   

3.
田汉对外国文学的大胆接受和译介密不可分。在五四呼唤“戏剧改良”的运动中,王尔德及其唯美主义戏剧的代表作《莎乐美》走上了中国现代戏剧舞台,并掀起了一股不小的“唯美”旋风。《莎乐美》对田汉的影响是深刻而长远的,他不仅要做该剧的译介者,而且更要将从中采撷的营养用于自身戏剧艺术的探索和实践中。  相似文献   

4.
《星期评论》是五四时期国民党宣传新思潮的重要理论刊物,积极地传播了马克思主义的有关理论,成为五四时期宣传社会主义的阵地。在梳理了该刊对马克思主义内容的介绍、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及其变化原因后,并对该刊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局限性和历史贡献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5.
通过研究一个国家不同时期不同译者对同一部作品的不同翻译策略,探讨其背后对外文化战略因素所发挥的作用,可透视原语文化在译入语文化中地位的消长过程。20世纪中后期美国对外文化战略,尤其是对华战略经历了一个重要的调整过程,与此同时,《史记》在美国也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译介方式,这些差异反映了美国对待中国文化态度的变迁。  相似文献   

6.
文化保守主义者和新文化主流派,同属掌握了现代知识话语权力的现代知识分子.他们的论争基本奠定了新文化运动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场景,构成了五四文化思想系统最重要的对立互补两极.其最主要分歧在于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文化保守主义者主张渐进的文化改造策略.论争双方遵循"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原则和精神,支持着五四文化生态圈的良性运行.  相似文献   

7.
本文追溯了对中国革命与建设历程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拜民主义在"五四"时期的种种表现,并分析了"五四"时期这一思潮与后来拜民主义观念与行为之间的联系,指出中国革命与建设历程中在对待知识分子问题上屡犯"左"倾错误,拜民主义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五四儿童文学的发生受助于外国资源的译介与引入。儿童文学先驱并非生吞活剥地"横向移植"外国资源,而是基于本土文化的立场,对其进行了中国式的接受。这主要表现为:以"启蒙儿童"为诉求,译介教育儿童的文本资源;以中国想象为基点,扩容"儿童本位"的社会效应。外来他者的引入制导着中国传统儿童文学资源的开掘,而注重思想显效性的取向则限制了五四儿童文学的审美性的艺术传达。  相似文献   

9.
论清末"拜伦"译介中的文学性想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清末"拜伦热"主要受到政治功利性意图影响,这一意图较多地掩盖了拜伦诗歌译介中的文学想象.在其译介中,梁启超注意了诗歌感染力、语言译换、精神传达等;马君武注重了诗歌形式、节奏和自我情感映射等;苏曼殊突出了个性抒写、诗歌韵律、意象、审美等本体性的文学特质.这些译介中的文学性想象与多种因素关联.在新文学发展脉络中有着隐含性的前奏意义.相对于"五四"时期的文学观念,这里的文学性想象还不够丰富,但已包含着对文学本体性和自主性的诉求等新质.  相似文献   

10.
在重新评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守旧派林纾的历史价值中,鲁迅与周作人的态度和言论是绕不过去的关口。与周作人对待林纾出尔反尔、绝不宽容的批判态度相比,鲁迅对待林纾的态度则显得幽默宽容而又不失深刻。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对派也有被历史重塑的一面,梳理中国新文学史中鲁迅如何成为五四时期新旧论战中的主将,以及鲁迅随感录《现在的屠杀者》如何成为针对林纾的一篇批判文章,有助于重新理解“五四”的历史性书写。  相似文献   

11.
以往论者对1925年象征派异军突起之前,中国新诗对象征主义的体察鲜有论述。该文注重实证,通过对《新青年》、《小说月报》、《少年中国》、《诗》等的译介统计以及新诗批评和理论文章征引的统计,认为在1925年之前,中国报刊就有关于象征主义的大量译介和评论。中国新诗的象征主义期待视野催生了象征诗派,引发了胡适“白话自由诗”运动之后新的诗歌革命。  相似文献   

12.
湖北省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具备明显的区位、科技与劳动力、市场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优势,但是,行政服务的高成本与政策环境的低效率、产业配套能力不强、企业体制和中介服务落后和城市知名度不高等问题,都制约着湖北承接制造业转移的进程。因此,湖北省在制造业转移的步伐和质量方面应有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王尔德的《快乐王子》是世界童话名篇。文章通过比较周作人1909年的译本和巴金1942年的译本,从语言形式、语言的生动形象性以及内容的深浅来考察两译本的特点,并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分析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由此体现我国儿童文学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4.
五台山佛教文化翻译规范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山西省五台山圣地的译介材料中存在各种误译、错译和译文不规范的问题,已经影响到该省旅游经济的发展。文章试图通过对佛教文化翻译规范化研究来改变这一局面,以促进山西省旅游经济的复苏。  相似文献   

15.
近30年来国内语言规划研究主要有两条线索:一是对国外语言规划理论的译介,一是根据国内语言实况进行的规划研究,后者占主要地位。国外语言规划研究成果的译介主要涉及语言规划的分类、语言规划的步骤及语言规划的实践等。国内语言规划的本土研究要随着新情况的不断出现而做持续研究和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16.
汉语象征诗学的萌芽缘于"五四"时期对西方象征主义思潮的引进,但这种引进一直是在非自觉的状态下进行的.最初的译介,多集中于对象征主义作家作品的诸如暗示、对应等突出特征的介绍上,其在表面的一致性背后其实隐藏着极大的混乱和误解,甚至相互矛盾,一种异域的观念如何在本土生根的问题是此一时期最为根本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当前,学术论文语篇的研究集中于分析单一语类,如论文的引言、方法、摘要等,缺乏语类间的相关性研究。文章在Samraj(2005)对语类集研究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经济类英汉学术论文的摘要和引言这一语类集的结构特征和交际目的,探析了英汉两种语言论文之间的差异。结果显示:1)经济类学术论文的摘要和引言在语类结构和交际目的上相互关联,这种相关性在英文中更为紧密;2)这两种语类的结构特征在中英文中存在跨文化差异。从语类理论的视角开展对语类集和英汉论文语篇的对比研究这对增进我国学者的本土文化认同意识和积极的国际参与意识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论商业方法可专利性的利益平衡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文章结合分析美国对商业方法专利态度的历史嬗变,认为一国对商业方法专利采取不同态度的深层原因是不同时期国家对相关经济利益的平衡需要.并联系我国现实情况,对我国目前不授予商业方法专利的原因予以剖析,对我国商业方法可专利性问题的发展趋势作出预测,同时对提高我国商业方法专利质量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9.
护法运动期间,赵藩凭借着清末时所获得的政治资本和声望,以及广泛的人脉资源而在其间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对唐继尧的护法则经历了一个从积极拥护到离异的过程,而决定其态度转向的主要因素并不是谁更具有正义性,而是人际脉络的亲疏远近。  相似文献   

20.
试论主体性与人生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正确认识主体性概念,较全面地论述了对个人主体性价值观、公众主体性价值观以及个人价值观取向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