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价值是人关于客体对主体意义的合理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价值范畴的实质是什么?哲学界主要存在着“属性说”和“关系说”之争。我认为,哲学价值范畴的实质既不是客体所固有的某种属性,也不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这种关系本身,而是主体的一种认识,即主体对客体满足主体需要这种关系(或称客体对主体意义)的合理的认识,这应是哲学价值范畴最一般的规定,如果不这样规定,那将矛盾百出,不能说明哲学价值的本质。  相似文献   

2.
价值是客体相对于主体并满足主体需要和目的的关系范畴。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的存在和需要与客体的存在和属性发生联系时,才形成价值关系和价值。在主体的实践活动中,客体形成价值属性并进而转变成相对于人的价值。人类的实践活动就是不断创造价值和实现价值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在个人活动所必须遵循的价值尺度、伦理尺度和认识尺度三大尺度中,认识尺度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个人活动尺度的尺度。个人活动的认识尺度有两方面:一是价值需求的认识尺度,包括对客体属性的正确认识;对主体需要的正确认识;对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价值关系的正确认识;对客体属性与主体需要之间转化条件的正确认识;对实现价值需求手段的正确认识。二是大利处理的认识几度,包括对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之关系及其处理方式的正确认识;对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关系及其处理方式的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4.
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价值范畴,是反映历史活动中主体与客体关系的范畴。主体选择的价值取向,则是指作为历史活动主体的人,从自己的需要、利益出发,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指向能最大满足自身需要、实现自身利益的特定客体;与此同时舍弃那些不能满足甚至危害自身需要、利益的客体。 作为历史活动主体的人,不管其作为个体还是群体存在,都是社会的、处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现实的人。在考察主体选择的价值取向时,必须以对主体的这一正确认识为前提。否则,就会得出有悖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错误结论。据此,我们至少应注意以下两点:  相似文献   

5.
关于一般意义上的价值定义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所谓一般意义上的价值,是指排除任何特定范畴的、抽象的哲学上所概括的价值。有人认为:所谓价值,是指客体对主体即人的重要性和意义;有的人则指出:价值是客体对于主体的功能和作用;还有的人把价值看成是客体对于主体需要满足的客体客观属性。但不论是重要性、作用还是需要的满足,实质上都是指存在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价值首先取  相似文献   

6.
1、价值是事物(或客体)对人或以人为组成要素的社会群体(或主体)所具有的意义、效应或效果。它并非是事物自身,而是事物由其内在属性所规定并实际产生了的作用。因此,价值概念反映的是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之间的关系。就经济领域的价值而言,它反映的是经济领域中各类经济主体同这个领域中的一切经济现象、事件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在这关系中,经济主体成为价值主体而经济客体构成了价值客体。经济主体作为价值主体,意味着经济领域的价值是为经济主体的利益服务的,是就经济主体需要的满足而言的;经济客体作为价值  相似文献   

7.
哲学上讲的“价值”是揭示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彰显的是客体是否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习近平“共同价值”思想着眼人类普遍幸福,立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反映全人类普遍意义的价值共识,充分表达了全人类共同的利益关切和价值追求。多样文化是全人类共同的资源和财富,以文化殖民为目的的西方“普世价值”破坏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互鉴,而“共同价值”正是整合这些宝贵资源和财富的金钥匙。在当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全世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努力寻求具有普遍“共同价值”的现实路径是人类通往美好未来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8.
一按照自身的某种需要来决定活动方式和行为取向,是人的本质特征之一。人对自己所从事的活动及其目标,总要进行满足某种需要的肯定或否定的价值估价,这种价值估价就是效价。人的行为和需要多种多样,由此形成的效价也就多种多样。认识效价,就是认识行为中的价值估价。认识效价是客体属性、主体估价和实践需要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关系范畴。所谓客体属性,就是客观对象同实践组成关系系统时表现出来的属性,即客观对象同实践需要的统一性。依存于实践,通过实践得到表现,这是客体属性区別于其他属性  相似文献   

9.
审美价值是人类与现实之间的一种审美关系,有其自身的含义和规范。但是,它又属于价值的范畴之一,所以,在理解和掌握审美价值之前,有必要探索一下什么是价值问题。哲学界曾经就价值问题进行过长期的争论和探讨,基本上承认了价值就是“客体与主体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肯定与否定)的关系”,或者说:“价值是客体满足主体的需要,凡能满足主体需要的,即有价值的”观点。最后把价值与评价两个层次归属为一个范畴。价值是相对于认识领域内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上来说的,二者之间必然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也就是说,主体从本身的需要出发,去选择、抽象符  相似文献   

10.
人的需要是主体一切活动的源泉、动力和出发点,具有客观性、社会性、历史性,主体的需要是价值形成的前提,价值是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的统一,是在满足人的需要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实践是价值的基础,其在价值关系中的作用表现为促使主、客体发生关系,并导致价值的产生和创造出新的价值.价值是实践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它规定了实践的目的性,丰富了实践的选择性.需要、价值和实践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的循环系统.  相似文献   

11.
论学报编辑的价值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是一个哲学范畴。它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特定的关系,即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和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一种效益关系。所谓价值思维,是指价值主体为满足自身需要而对价值客体的属性、功能和结构进行的价值分析、价值评价、价值选择等一系列价值认识活动。而学报编辑的价值思维,则是学报编辑(价值主体)为满足社会需要,根据其办刊宗旨,对作者、选题、文稿(价值客体)的属性、功能和结构所进行的价值分析、价值评  相似文献   

12.
价值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有用性。价值主体是人 ,价值存在于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的关系之中。价值具有属人性和客观性两重属性。人的价值是人对人的意义 ,人作为客体的价值说到底是人作为主体的价值的自我创造、自我服务、自我实现 ,是主体人的社会历史发展的标志。  相似文献   

13.
公共行政价值是一个关系范畴,包括价值主体的需要、价值客体的活动和行为以及价值客体的活动和行为对价值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公共行政价值是公共行政学的重要研究课题,同时明确公共行政价值,对于公共行政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认为公共行政价值由三个层次构成:作为基础性价值的秩序、作为核心价值的效率以及作为终极价值的正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历史、历史事实、历史学这三个历史学的基本范畴,作了具体而严格的界说,认为三个概念既有自身特殊的内涵,又存在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历史作为一种本体论的存在,是历史事实和历史学赖以存在的基础和前提。作为历史认识直接客体的历史事实是一系列客观和主观状态所决定的一种过程,是历史、历史事实及其知识形态的内在统一的辩证结构。作为知识形态的历史学是历史认识主体特别是历史学家对历史和历史事实的反映、抽象和概括。由于历史认识主体自身需要和其所反映的历史实在本身的性质不同,历史学所具有的普遍性和对于历史主体行动的向导意义也有所不同,因而在其内部关系上可作出多侧面、多层次划分。历史哲学居于历史学的最高层面,以确立历史演化一般法则和提出理论模式为目的,它涉及历史过程和历史认识两大领域,关联历史学和哲学两大学科,其内蕴是相当丰富的。  相似文献   

15.
在我们的语言中,价值概念有三种不同的形态。主客关系模式是诠释价值本质的合理方法。哲学价值论意义上的价值是客体的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效用。主体的需要是价值产生的最终根源。心理分析是哲学价值论的必要方法。  相似文献   

16.
当前有关哲学的“价值”(即“普遍价值”)的论文、专著甚至教科书一般都把“价值”界定为“客观事物对人们需要的满足,即对人们的有用性”、“一切能够满足人和社会需要的东西”、“表示客体属性对主体需要的肯定或否定关系”等等。这些流行的观点,是以错误地引证马克思的论述为理论根据,实践上是有害的。笔者认为,普遍价值是指客体包含的主体的劳动、创造和贡献,表现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其实质是反映人们在认识、改造世界过程中的交往关系,本质特性是社会性。  相似文献   

17.
个人的价值在于“自我设计”、“自我奋斗”、“自我创造”,这是近几年在我国一部分人特别是青年中颇为流行的一种观点。这种观点之所以会出现,我们认为除了一些社会历史的原因之外,人们还没有从理论上真正搞清楚社会价值对个人价值的重要作用,无疑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马克思主义认为,价值是反映客体能够满足主体的某种需要的属性的范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在人类生活中一直是既互为主体又互为客体的社会和个人,由于各自都具有满足对方某种需要的属性,因而也各有其价值。所谓社会价值,就是社会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个人需要的属性。一般说来,它  相似文献   

18.
实践价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价值论”是相对于从存在观点出发的单纯客体价值论和从意识观点出发的单纯主体价值论提出来的。单纯客体价值论认为 :价值源于客体 ,从根本上说 ,“价值”是个属性范畴。单纯主体价值论持完全相反的看法 ,认为价值源于主体 ,物的价值是人赋予的 ,没有人 ,物自身则毫无价值 ,从根本上说 ,“价值”是个功能范畴。实践价值论认为 :价值源于实践 ,价值的实质在于实践活动中的人和物、人和人、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 ,特别是由这种作用、影响所产生的效应、效益所具有的意义等 ,因此从根本上说 ,价值是标志实践活动中主客体之间所具有的作用、影响、效应、意义的关系范畴。价值标准是实践主客体相互作用影响的大小或程度。价值实现的场所、过程 ,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实践  相似文献   

19.
哲学价值论是八十年代我国哲学论坛上的新兴课题,价值的实现和创造是它的逻辑归宿,笔者认为非常重要,是以撰文探讨.一、实现和创造价值是实践的根本宗旨价值是客体的属性和功能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客体及其属性的存在固然是价值之源,但客体本身还不是价值.价值不是既成的,需要人们去实现和创造.为了理解这一点,有必要引入可能价值与现实价值的概念予以说明.  相似文献   

20.
我们在探索文艺的本质的同时,还应该考察文艺主体的本质。本文以马克思关于人类把握世界的三种基本方式的理论学说为立论依据,力求阐明:从本质上看,文艺主体是一种实践—精神主体。 1 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产生现实的主体与客体,尚未发生相互作用关系的人与自然,还停留在可能的主体与客体阶段。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关系构成主体与客体的存在范畴和主观与客观的关系范畴。对于人与自然的相互存在,人是主体存在,自然是客体存在,这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