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4 毫秒
1.
略论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在农民问题上对马克思主义的贡献徐学初农民问题.是无产阶级及其先进政党在进行革命与建设时,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的重要问题。尤其是在象中国这样小农经济犹如汪洋大海的农业国家里搞革命与建设,农民问题更是举足轻重.直接关系着无产阶级革...  相似文献   

2.
湖湘文化源远流长,对以毛泽东、刘少奇等为核心的湖南无产阶级人才群体的形成影响深远。湖南无产阶级人才群体的爱国主义思想、实事求是作风、反帝反封的革命精神、“霸得蛮”的顽强斗志以及灵活实用的军事思想等,无不秉承着湖湘文化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3.
论毛泽东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思想白国欣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共产党必须坚持和掌握统一战线的领导权,这是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一条基本原则。毛泽东同志在长期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深入分析了中国的基本国情和阶级关系,认真总结了我们党处理统一战线问题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4.
恽代英和毛泽东都认识到农民是中国革命主力军和无产阶级同盟军,而恽代英先于毛泽东提出此观点;二人都注重调查研究,提出关心农民利益、解决农民问题是发动农民革命的前提,而恽代英早于毛泽东提出这一思想;二者都提出要宣传组织农民,恽代英关心方式方法的微观面,毛泽东注重的是纲领政策的宏观面。  相似文献   

5.
宣传群众是党的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党克敌致胜的有力武器,也是党的优良传统之一。苏区时期,以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立足当时实际,扎实有效地开展宣传群众工作,从而广泛地唤醒了人民群众的革命觉悟,充分激发了劳苦大众的革命...  相似文献   

6.
在《垄断资本》中,巴兰和斯威齐认为,在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无产阶级已经不再是马克思那个时代的无产阶级,不再具有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他们以此断定,马克思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在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中已经趋于消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已经不再是社会革命的主体,革命的主动权已经从发达国家的无产阶级手上转移到不发达国家的贫苦大众手中,进而倡导世界革命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巴兰和斯威齐严重地误解了马克思的革命主体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种反叛。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美国文坛上,杰克·伦敦享有崇高地位,被誉为美国的“高尔基”,“美国无产阶级文学之父”。杰克·伦敦的生平与他的早期代表作品,反映了他自身受压迫的处境和成长过程中对工人运动的感知以及思想上对救赎社会的革命理论的追求,展示出其无产阶级思想的确立过程。杰克·伦敦在其作品中对劳动人民的同情理解,对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讴歌赞颂,以及时资本主义劣根性的揭示披露,体现了他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及对无产阶级革命必胜的信心。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 ,中国共产党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马列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 ,就是中国共产党从酝酿到诞生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从一诞生开始就是一个无产阶级政党 ,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性质。中国共产党执政后又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保持了无产阶级的先进性。同时 ,本文还就当前少数人对我们党的无产阶级性质所产生的模糊认识 ,提出了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社会和谐发展既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执政目的也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执政手段,充分体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执政本质。消除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冲突,探索和谐执政规律始终是无产阶级政党执政实践的重大课题。和谐理性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和谐执政规律并逐步走向成熟的理性标志。  相似文献   

10.
近代中国无产阶级观念的早期展开是以知识分子创造性引入的阶级分析为前提的。根据无产阶级观念所指代的重点社会群体,其早期展开可划分为三个阶段:辛亥革命之前指需要同情的平民;此后至十月革命胜利指得到尊重的劳工;之后四年迅速转变为具有世界眼光的革命团体。无产阶级观念的早期展开是知识分子为改造中国社会而不断寻找革命主体动力的过程。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引入与传播无产阶级观念,为后来马克思主义及其政党的迅速传播与发展奠定了知识与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1.
《重庆社会科学》2010,(11):16-16
1927年10月,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来到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中国革命从这里走向胜利。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作为记录这段峥嵘岁月的重要载体,在进行党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基于此,本刊对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进行函访,以纪念馆为轴重温中国共产党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光辉历史,展现纪念馆的风貌及其发挥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2.
无产阶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卢卡奇提出“阶级意识”概念的重要意义在于,在澄清“历史—社会”运动机制与“阶级—个体”意识结构的内在联系中完成了“主体性”概念的出场,在克服物化的路径探讨中实现了对无产阶级主体性革命特质的现实分析,为评介西方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激进左翼语境中革命主体的确证方式提供了重要参考。这些是我们百年后再次审视“阶级意识”概念的重要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3.
龚超 《南方论刊》2012,(1):70-72
为引导群众从自发革命向自觉革命的转变,马克思倡导共产党人科学利用革命理论武装无产阶级,树立自己解放自己的意识,并同对资产阶级进行武器的批判和革命的行动。马克思特别强调要培育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新人,包括青年、儿童以及新工人群体。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思想博大精深,民主思想是极其重要的组成内容,是毛泽东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发展完善起来的。本文就此问题进行探讨,以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一、毛泽东民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毛泽东思想,对中国的革命和建  相似文献   

15.
1920年代,一些革命作家产生了创建无产阶级文化的精神诉求,这促使进步文艺界在文学创作和理论建构过程中明确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内涵和外延。1930年代初,以瞿秋白为代表的左翼理论家的文化观日渐成熟,他们的无产阶级文化诉求促进了左翼文学精神特质的生成。  相似文献   

16.
“集中”是中国无产阶级的“特出的优点”(也有说“本身的一些重要特点”、“自己的特点”、“特殊的优点”等,文字不同,含意一样),这似乎已成定论。但每当我重温毛泽东同志关于中国无产阶级优点(特点)的论述时,总感到迷惑不解:为什么毛泽东同志没有把“集中”作为中国无产阶级的“特出的优点”呢?难道是毛泽东同志还没有发现这个“优点”,或一时疏忽?我不以为然!且不说《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以下简称《中国革命》)为毛泽东思想成熟时期之经典论著,就是在十四年前,毛泽东同志《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以下简称《阶级分析》)一文中就有过中国工业无产阶级(现代产业工人)“集中”的提法。毛泽东同志说,中国现代工业无产阶级之所以做了民族革命运动的主力,  相似文献   

17.
曹天禄 《江汉论坛》2005,2(2):125-128
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其实质是在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各国无产阶级应进行联合斗争,这是由各国无产阶级根本利益一致性决定的.这一思想对于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与实践,以及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政策产生过重大影响.战后,理应实现国际无产阶级联合的社会主义各国却出现了分裂,而具有不可调和矛盾的国际资产阶级却建立起了"兄弟联盟",这为它们各个击破社会主义提供了一个条件,并成为苏东剧变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不能因为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斗争出现过各种问题,而否定国际无产阶级的联合、团结和斗争本身.在新形势下,探索一个全新模式的国际无产阶级联合斗争形式已摆到了各国共产党、工人党和其他左翼民主力量的前面.  相似文献   

18.
一、加强人民军队先进性建设,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一贯重视和强调的思想“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1]在战争与革命的年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成功地解决了“把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如何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亲密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2],在中国大地上开拓出了前所未有的局面。20世纪是一个非同寻常的世纪。对中华民族来说,这个世纪更是一个既充满痛苦和灾难,又充满自豪和希望的世纪…  相似文献   

19.
《东岳论丛》2017,(5):35-39
哲学的反讽以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反思人的生存悖论,并寻求解决人的普遍分裂的途径。不同于浪漫主义反讽的艺术和黑格尔的纯粹思辨,马克思哲学的反讽把实践作为消解人的生存悖论和普遍分裂的唯一基础和可能途径。他把无产阶级作为哲学反讽的主体力量,通过无产阶级的实践,以革命的物质力量改造世界,为人类开辟了共产主义的救赎之路,实现了实然世界和价值目标逻辑与现实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理论界》2017,(11)
从《国家与革命》到《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十月革命前后列宁的宣传思想工作对十月革命的胜利、苏维埃政权的巩固起至关重要作用,是无产阶级政党宣传思想工作的典范。为马克思主义"正名"、无产阶级团结力量、从革命中"来"到革命中"去"是十月革命前后列宁宣传思想工作的理路,而理论自信、人民中心、直面"革命"是十月革命前后列宁宣传思想工作对当前所具有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