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进入2015年,中国在南沙部分岛礁的建设工程在美国等相关国家的持续炒作下成为地区"热点"问题,中国这一合理合法的行动遭到美国政府高层的强烈指责。美国国会近年来逐步涉足南海问题,2015年其更积极介入到南海岛礁建设议题中。美国国会通过其拥有的立法权、监督权等权力,在南海岛礁建设议题上表明了自己的政策倾向和立场,发挥了特定的影响。持续关注美国国会在包括岛礁建设议题在内的南海问题上的动向,并尽量防止其对美国南海政策产生更多消极影响,应是中国的一个基本目标。  相似文献   

2.
正为深化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挖掘海洋历史文化,服务国家海洋战略,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海南大学法学院、海南省南海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于2018年5月11日至13日在海南文昌联合举办第四届"南海《更路簿》与海洋文化"学术研讨会。此次会议是以《更路簿》和海洋文化为主题的一次盛会,这两个主题契合当下南海理论和南海现实发展的大势,与建设海洋强国和建设21世纪海上  相似文献   

3.
当前中国南海法律维权证据群较为庞杂,而这会为证明中国对南海诸岛拥有主权,以及在南海拥有历史性所有权带来一定阻碍。在解决南海争端的过程中引入证据链学说,能够为建立证据优势提供逻辑工具,有助于补强证据的证明力与可信度,并有利于呈现南海争端证据的关系网络。在中国南海历史性所有权证据链中,需要明晰《更路簿》在证明“行使主权或主权性质权利”“持续行使权利”“法律确信”这三条证明路径中的价值。在中国南沙群岛主权证据链中,应具体考量《更路簿》在条约证据链、有效控制证据链以及地图证据链中的价值。在南海争端语境下,《更路簿》作为一项证据,需要突出其证明作用,找寻与其他证据之间的印证关系,并明确其证明力,更好地服务于证明“中国在南海拥有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这一使命。  相似文献   

4.
南海《更路簿》是历史上海南渔民长期海洋实践的产物,属于渔民的集体记忆,具有文化整体性的特征。南海《更路簿》在经历了一系列遗产技术的改造以后,逐渐变成一种主张国家海洋历史性权利的社会记忆和认同政治的符号象征。伴随渔民群体自身的社会转型和经济形态变迁,《更路簿》所承载的海洋情怀、历史记忆和集体认同面临消失的危险。《更路簿》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保护与传承的核心应在于遗产持有者群体的历史记忆与遗产认同。《更路簿》的保护传承工作应充分发挥渔民的主体性,为渔民重建一个包含多元表述的记忆社区,赋予渔民集体记忆更加鲜活的生命力,让渔民在真实的文化空间和海洋实践中自觉传承《更路簿》。  相似文献   

5.
"九段线"全称为"南海九段断续国界线"或"南海断续国界线"。"九段线"内岛礁和海域的管辖权利问题,是南海问题的焦点,对中国维护海洋权益的正当性影响甚大。本文从中外历史地图沿革入手,展开连接式的考证和研究,尝试分别解释中国坚持"九段线"的"国界"意义、"九段线"内岛礁和海域管辖权利以及海域管辖权的历史和现实,以期为中国坚持"九段线"内岛礁和海域的管辖权利提供新的佐证。  相似文献   

6.
元代"四海测验",是中国古代的纬度测量,即天文测量或天文大地测量。而20世纪南海科考"岛礁联测",既是中国海洋科考创新项目,也是首次南海海洋大地测量。本文概述"四海测验"和"岛礁联测",并将韩振华教授推算的古代南海测量点与当代精测黄岩岛地理位置展绘于同一幅图上,为考证"四海测验"南海观测点,提供精确、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社科纵横》2017,(4):143-147
海南潭门渔民是世界历史上唯一连续开发南海的特有群体。自宋元开始,潭门渔民自编自用南海《更路簿》扬帆起航到过西沙、中沙、南沙辛勤耕耘自己的"祖宗海"。自宋元至今,潭门渔民的"耕海"历程酝酿了独具地域特色的热带海洋民俗文化。以海南潭门为切入点,研究南海海洋民俗文化嬗变的历程,分析其特点及成因,对丰富南海海洋多元民俗文化,促进潭门海洋民俗文化对外传播与合作交流,增强潭门海洋民俗文化"软实力",均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马孆 《创新》2008,2(2):48-52
"9·11"以来南海通道的安全形势不容乐观,海上袭击比以往更有组织性和协调性,东南亚水域的海盗、有组织犯罪和潜在的海上恐怖主义三股势力存在着合流的可能,南海周边地区存在的武装分离主义运动与恐怖组织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美、日、印等区外大国纷纷藉此插足南海,东南亚国家在南海及其周边水域的海上安全合作方面对中国存在着矛盾的心理。  相似文献   

9.
南沙争端在和平学冲突理论范式下呈现对称性与非对称性冲突结构。争端双方对冲突的应对能力、战略诉求、意志决心以及冲突预期表现出巨大差异,呈现非对称性特点,但周边国家对快速崛起的中国产生战略疑虑、域外国家对南海周边国家或明或暗地支持、南沙岛礁地理位置距离南海周边国家相对较近以及南海周边国家对岛礁实际掌控等因素,皆对中国的优势地位构成牵制,形成南沙争端的对称性特征。而和平学的冲突三角理论及冲突转化理论,对解释和解决南沙争端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2019年11月9日至10日,第五届南海《更路簿》暨海洋文化研讨会在海南省琼海市博鳌镇举办,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李国强、中国海洋法学会会长、国际海洋法法庭法官、海南大学法学院特聘院长、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原所长高之国,海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崇敏,  相似文献   

11.
2015年10月29日,倍受瞩目的南海仲裁案初步裁决出炉,仲裁庭裁决对包括4项"岛礁属性争端"在内的7项仲裁请求有管辖权。从法理上分析,南海仲裁中的"岛礁属性争端"既要符合国际仲裁所能审理的国际争端的一般特征,还要能够符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附件七争端解决机制有关国际争端的特殊要求。但是,南海仲裁案中的"岛礁属性争端"既无法反映争端方的对立观点,又无法反映中菲之间存在法律权利上的利害关系,还与中菲之间的领土主权争端、海洋划界争端密不可分,无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争端,因此不属于仲裁庭的管辖范围。中国不仅应该继续秉持"不接受、不参与"仲裁的立场,而且还要积极寻求有效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2.
最近一年多以来,中国在南沙群岛的一些岛礁上开展扩礁填海的行动。尽管中国外交部对此作出了多次回应与解释,但是菲律宾、美国、日本等国持续进行无理地抗议或强烈指责。从国际法上分析,中国在南沙群岛的扩礁行为不仅是巩固且扩大国家领土主权范围的正当行为,而且也是积极履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正当行为。实际上,中国在南沙群岛的扩礁行为并未改变岛礁本身的法律属性,反而有助于中国与南海周边国家通过谈判协商的方式解决南海争端。在此基础上,中国应采取进一步的对策或措施,澄清是非,以正视听,从而更好地维护中国的国家主权及促进南海争议问题和平解决。  相似文献   

13.
自2015年10月的"拉森"号事件以来,美国频繁派遣军舰擅闯我国南海岛礁邻近海域,开展其所谓的"航行自由行动",挑战我国南海的海洋权利和主张,严重侵犯我国在南海的领土主权。本文运用实证分析法,通过对近年来美舰擅闯行动进行数据统计、分类,归纳出美舰擅闯行动主要挑战的三类事项,即"军用船舶在领海的无害通过须获事先批准"、"西沙群岛的直线基线"、"南沙群岛部分岛礁的领海主张"。通过分析美舰挑战这三类事项的原因及意义,可得出这三类事项在短期内仍然是美舰擅闯行动挑战的重点,且该行动的挑战重心正转变为西沙群岛与南沙群岛并重。经过分析可以预判在未来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美舰针对我国南海岛礁邻近海域的擅闯行动不会停止。据此,我国有必要尽快制定有效的对策应对美舰的擅闯行动。  相似文献   

14.
郭渊 《太平洋学报》2011,19(5):83-92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前苏联出于争夺世界霸权的需要,对南海争端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南海地区"边缘地带"特性进一步凸显。在此背景下,菲律宾、越南和马来西亚等国强占南海岛礁、瓜分海域、掠夺资源。在维权斗争中,中国政府不断地进行南海诸岛主权宣示,抗议周边国家对中国海洋国土主权的践踏,收复被占西沙岛礁,并采取切实措施加强海疆国防建设。  相似文献   

15.
为保障南海中远端的航行安全和保护生态环境以及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中国需要在南海有关岛礁建设搜救基地,这不仅具有法理依据和认知共识,而且还具有物质基础和监管实践。但搜救基地建设会受到南海复杂敏感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和一定客观条件的限制。因此,中国应统一规划,科学布局,在西沙和南沙基础设施与地理区位较好的部分岛礁上合理选择搜救基地建设的类型,同时还要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多方化解外部风险,为搜救基地建设和运营创造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正南海问题由来已久,中国近年的迅速崛起使南海问题成为国际政治之工具而凸显出来。由于西方媒体大多对中国进行负面报道,造成国际乃至国内社会对南海问题(尤其国际法律问题)产生诸多误解。笔者将在本文中致力于释明最近较为热点之若干南海国际法律问题。一、南海岛礁法律地位之界定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有效控制理论成为国际法院解决领土主权争端的重要国际法依据之一。我国南海部分岛礁被邻国占领虽是事实,但这些国家无法依据有效控制理论取得其非法占领岛礁的领土主权。中国对南海诸岛拥有历史的、无可争辩的主权,且从未放弃或停止行使对南海诸岛的有效管辖。争端国家的占领行为侵犯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其针对争议岛屿的所谓"主权行为"是非法的、无效的。我国应当在强化对南海诸岛的历史性权利的同时,通过立法、行政和司法等手段加强对南海诸岛的有效控制,明确我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70年代以来,越南公布的官方文件、越南学术界一些学者发表的论著抛出了所谓"黄沙""长沙"问题,试图寻找各种"历史证据",将"黄沙""长沙"与南海中的我国西沙群岛、南沙群岛相混淆,指鹿为马,张冠李戴,为其对我国西沙、南沙两群岛的主权声索提供学理支撑。针对越南制造的"黄沙""长沙"问题,我国学者发掘中国的史籍文献、越南的有限记载和西方其他相关的各种史料,反驳越南官方文件的观点和"历史典据",剖析越南学术界一些学者提出的论点和论据,从多种视角与分析方法展开深入研究,考证出越南史籍中零星记载的所谓"黄沙""长沙"是指越南中部至南部近海海域的一些岛屿和沙洲,有力地驳斥了越南关于"黄沙""长沙"的非理和非法主张,为捍卫我国南海岛礁主权和海洋权益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受全球资源短缺、国际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南海争端出现了复杂化和国际化的趋势,并朝着对我国不利的方向发展。与我国存在争端的国家分别以所谓"历史依据"、"法理依据"和"军事存在"等手段固化所占岛礁主权,国外一些学者对此看法不尽相同。如何解决南海争端,单一手段或传统手段恐怕难以奏效,应采取综合手段,多管齐下。  相似文献   

20.
解决南海存在的南沙岛礁领土归属争议,利用和平方法是必须遵循的原则。本文分析了利用和平方法(政治方法和法律方法)处理南沙岛礁领土争议问题的基础和障碍,阐述了国际司法机构的管辖权制度,特别指出了遵守"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原则的重要性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得出南沙岛礁领土争议问题无法利用法律方法解决的结论。最后,本文提出完善我国海洋问题政策与法制等方面的具体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