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对河北省承德市天桥镇下方营村留守妇女的调查显示,农村留守妇女在长期承担家庭生产生活全部重任的过程中,其身体、心理、生产、生活、婚姻和家庭等方面都产生了各种问题.在农村有效地开展互助合作、组织开展科技培训、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改善社会治安情况、改革户籍制度以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分割的局面,以及为留守家庭提供政策保障等,是解决留守妇女问题的有效方法和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村留守妇女研究述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农村留守妇女是指丈夫外出打工而留守在农村家中的已婚妇女。以农村留守妇女心理-社会发展为主线,对以往研究的相关结果进行系统回顾,并指出已有研究的“弱势群体”假设和“男性主义”视角所带来的不足。未来研究,要在社会变迁的时代背景和“流动-留守”联结的框架下,考察既有家庭功能连续性暂时中断的条件下,不同类型留守妇女发展的历时轨迹,挖掘家庭生态系统的弹性机制,以期为留守妇女发展的家庭干预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3.
农村留守妇女研究综述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文章对于我国农村留守妇女研究的文献进行了回顾和梳理,综述了目前相关研究的主要观点,包括农村妇女留守原因、农业生产女性化现象、留守妇女的婚姻关系与心理状况、家庭决策与性别关系、子女教育、社会网络与自我发展几个方面.文章认为,目前的留守妇女研究存在界定模糊、理论构建不足、缺少对留守妇女多元性关注等问题,而且忽略了她们生活中重要的相关利益群体.  相似文献   

4.
目前,农民工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但农村留守妇女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通过对四川省农村留守妇女的生存、婚姻、家庭等问题进行调查发现,从总体上看,四川省农村留守妇女存在劳动时间长、强度大,身体透支大、健康差,心理忧虑多、负担重,婚姻质量差、担忧多,文娱时间少、质量差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城镇化带来了大规模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留守妇女成为农业生产主力军,担负起照顾家庭的重任。通过对安徽省八个县区1368个有效样本的统计分析,探讨了安徽省农村留守妇女生活满意度状况。结果显示,家庭权利归属、政治参与、经济收入、家庭生活和女性社会地位是影响农村留守妇女生活满意度的主要因素。鉴于此,本文认为应更加关注农村留守妇女自我实现与身心健康的发展,从多方面改善留守妇女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6.
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向城市流动.以未婚青年男女和已婚男性为主的候鸟式的迁徙流动,使农村出现了大量分离式家庭,由此导致的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现象及其问题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对农村留守妇女的研究远滞后于对农民工、流动妇女、留守儿童的研究.由叶敬忠、吴惠芳等在历时两年对我国安徽、河南、湖南、江西、四川等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农村留守妇女研究基础上著就的<阡陌独舞--中国农村留守妇女>全面系统、多侧面多视角地展示了我国农村留守妇女的生存状态、应对策略和社会支持.该书不仅为社会各界打开了一扇了解农村留守妇女群体的生存与发展状况的窗户,而且为政府和学界重新认识农村劳动力转移、乡城流动的影响,统筹解决城乡发展和人民生活问题,建立"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政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论证依据.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我国农村留守妇女群体基本现状的分析,发现知识贫困是影响农村留守妇女生活水平的重要因素。分析地方高校图书馆为农村留守妇女提供知识服务的必要性,提出服务策略和模式,包括树立科学的新型妇女观、建立信息数据库和信息交流平台、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和个性化服务等。  相似文献   

8.
城市化造成大量农村男性劳动力外出务工,加上城乡"二元结构"所形成的城乡分割状况,由此形成了农村"留守妇女"这一新的群体。她们在政治生活、农业生产、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角色地位从以前次要地位转变成现在的主要地位。角色地位的转变给留守妇女带来了生活、精神的巨大压力。针对留守妇女存在诸如角色转变所带来的新问题,应该加大对留守妇女生活的帮助和扶持,加强农村社区安全建设,排遣其生活压力,丰富其文化生活,提高其致富能力。  相似文献   

9.
广东农村留守妇女生存现状、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村留守妇女群体是个特殊的群体,其生存状况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广东是经济发达地区,但由于城乡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家庭状况等条件的制约,在农村中仍然存在着相当数量的留守妇女,而且已经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本调查从经济状况、政治权利、婚姻家庭和精神生活等方面对农村留守妇女的生存状况进行调查,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实施综合素质工程,提高农村妇女的综合素质,消除农村妇女向城镇转移的阻碍,实现家庭团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丈夫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影响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以社区为基础的微观社会学研究视角,可分析农村男性外出务工对留守妇女的心理影响及其原因。大多数农村留守妇女有较大的生活压力感;两地分居的婚姻状态也导致她们处于性压抑状态,且具有强烈的孤单感;她们的不良情绪如烦躁、压抑等在丈夫外出务工后明显加剧;不安全生活事件、性骚扰以及对丈夫的担心导致她们的安全感很低。这种丈夫流动、妻子留守的家庭策略使得农村婚姻和家庭的情感满足功能大大削弱。为了缓解留守妇女承受的负面心理影响,在外务工的丈夫应尽量为妻子提供情感支持和慰藉;农村社区应组织留守妇女互助小组,丰富社区文化生活,健全社区治安防范体系。  相似文献   

11.
目前,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这一变化势必会对中国农村的发展造成深刻影响,农村留守妇女是这一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地处偏远地区的农村回族留守妇女在现代化进程中,她们的视野、思想观念、精神面貌、价值取向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不仅在家庭生活,而且在社会和经济生活中都展现出她们独特的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12.
留守妇女,也称留守妻子,指丈夫外出后单独或与其他家庭成员居住在户籍地的妇女。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人口的流动性不断提高。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由于外出劳动力的主体是男性,老人、妇女和孩子留在户籍地,于是农村出现了留守妇女群体。留守妇女是中国式留守的又一典型代表。鉴于留守妇女在中国社会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作者以2012年中国西部农村留守妇女幸福感调查为研究基础,对农村留守妇女的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通过与西方女性的幸福感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经济条件、政府部门办事效率、是否乐观、夫妻关系、公婆关系等5个方面因素对农村留守妇女的幸福感有显著的影响,而自由、工作满意度、婚姻状况及家庭生活的满意度、情绪以及年龄对西方女性幸福感影响较大。对比发现,情绪和夫妻关系是影响两类群体的相同因素,而在其他因素上则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采用丈夫外出时间为变量,考察丈夫外出3—6个月、6—9个月、9—12个月和12个月以上四种不同状况的农村留守妇女群体在社会地位、家庭地位、就业及工作环境、生理与心理健康、文化生活和经济地位六个维度上的满意感状况后发现:丈夫外出会对留守妇女的主观满意感造成影响;丈夫外出6—9个月是主观满意感明显下降的拐点;所有维度中,对农村留守妇女影响最大的是家庭地位和经济地位。  相似文献   

14.
留守生活是农村留守儿童的现实遭遇,过什么样的留守生活决定了他们生命和生活的状态和质量,留守生活是我们考察和思考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重要视角和维度.农村留守儿童的留守生活主要由家庭生活、学习生活、交往生活、消费生活和闲暇生活构成.对陕西省宝鸡地区700名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儿童亲子情感呈现陌生化倾向,学业成绩不良现象普遍,也容易成为同学欺负对象等,而且,不同学段的农村留守儿童对留守生活的认识和体验存在显著性差异.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留守生活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充分了解不同学段的留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后,我国男性农民工大规模的向城市转移,我国农村留守妇女因家庭结构变迁、风险社会不确定性的增加、社会加速转型期政府政策滞后等原因而产生安全感危机。从分析困扰农村留守妇女的安全感问题出发,尝试从农村社会工作的视角来探讨我国农村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网的构建。  相似文献   

16.
留守妇女与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被归纳为二十字方针,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无疑是最重要的主体。然而,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且由于受到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体制、自身经济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大部分进城务工的农民把子女、配偶和老人留在了农村,形成留守人口。其中,留守妇女大多正处于劳动力年龄的黄金阶段,她们留守在家从事农业生产、抚养子女和照顾老人,这意味着她们在很多地区的农村已经成为经济和政治及其他领域建设的主力军。因此,在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地区的农村,留守妇女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相似文献   

17.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男性劳动力的大量外出,农村社会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妇女。本文对济宁市农村留守妇女面临的困境作了客观的描述,提出通过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积极探索农业转移人口的探亲制度、大力发展地方经济、丰富农村留守妇女的精神文化生活、全面提高农村留守妇女的综合素质、积极营造农村留守妇女更好的生存发展环境等方面来改善农村留守妇女的生产生活状况,促进济宁市农村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男性劳动力的大量外出,农村社会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妇女。本文对济宁市农村留守妇女面临的困境作了客观的描述,提出通过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积极探索农业转移人口的探亲制度、大力发展地方经济、丰富农村留守妇女的精神文化生活、全面提高农村留守妇女的综合素质、积极营造农村留守妇女更好的生存发展环境等方面来改善农村留守妇女的生产生活状况,促进济宁市农村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根据对四川两县1017名妇女的调查分析发现,农村留守妇女和非留守妇女在基本特征方面的相似性多于相异性。相似性表现在文化程度、对家庭相对生活水平的主观评价、居住条件、与配偶的结识途径、生育子女数、婚后居住方式、家庭结构、家庭内外部人际关系等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相异性主要表现在两类妇女家庭年收入和家庭人口规模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0.
在农村劳动力外流背景下,留守妇女农业经营负担和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显。留守妇女对土地、劳动、技术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配置重构其生计,诱发和促进宏观制度创新,形成农业农村发展的微观基础,成为政府进一步制定社会支持和相关经济发展政策的重要依据。微观经济单元一系列生计重构行动强化了家庭权力关系变迁,折射了农业劳动力结构变动趋势,促进农业发展方式向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转型,维持农村市场化的稳定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