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汉代地方豪族宗族组织是在战国以来宗法制度民间化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形成的.其中,"九族"是宗族亲属关系的最大范围,而核心家族则在宗族中处于支配地位.宗族成员通过定期的祭祖、聚会活动来增进相互间的血缘联系和认同意识,从而使宗族组织的凝聚力得到加强.在宗族内部,经济赈恤和武装自保是宗族社会功能的主要体现形式.它不仅起到了维系宗族生存和发展的作用,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宗族组织对地方社会的控制与支配能力.  相似文献   

2.
在汉唐时代,乡村宗族是乡村百姓生活中的普通存在.所谓非宗族化的乡村只是这一时代部分乡村中的现象,就多数乡村而言,宗法血缘组织仍是最为常见的民间社会组织,只不过其存在的方式在不同区域、不同条件下具有不同的表现,或表现为同一宗族成员的聚居,或表现为同一宗族成员的杂居,或表现为同一宗族成员的散居.中国中古时代的村落是地缘外壳与血缘内核的组合体,这一构成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明清以来,福建宗族血缘观念相对淡薄、家族、乡族意识浓烈、闽东南地区整乡为族聚居、宗族的外植和迁移频繁、风水观念浓郁、宗族信仰祭祀成为民俗。江苏宗族更为重视血缘的纯洁性,宗族聚居但人口数量并不众多,没有形成浓郁的乡族观念,宗族的外植也不常见,风水观念相对薄弱,也未形成一定的民间信仰的“祭祀圈”。两地宗族生活方式和习俗的不同是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社会心理等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也是两地宗族在发展和建设过程中生态面相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家族和宗族是人类学经典研究对象,家族的重心在于,族人共享血缘及亲属伦理观念,它是出世的;而宗族的核心在于其组织性,这种组织性体现在对国家意志的贯彻和对宗族成员的管理和资源融会上,其物质载体宗祠、族田、族谱等实体都是组织和管理家族的途径,相比之下,它是入世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宗法观念对现代道德与法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一个以血缘为纽带、以地缘为基础、以家族为其基本结构的社会,它从原始社会末期的父系家长制家族,发展到明清时期的聚族而居的封建型家族。而产生于夏、形成于西周的宗族制度又严重影响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家族制度,并进一步形成了宗族法。但宗族法观念并没有因新中国的建立而彻底消失掉,它在当代又以不同的方式存在  相似文献   

6.
广东台山浮石赵氏宗族家族制度试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广东台山浮石赵氏宗族,其先祖赵必次是南宋皇帝的宗亲,南宋末年流亡粤,必次的曾孙宗远定居浮石,逐渐繁衍成今天浮石地区庞大的赵氏宗族。建国前,赵氏宗族遵循宗法家族制及儒家文化,聚族而居,以宗族自治,强调祠堂和祭祖的重要性,修族谱和频繁的祭祀活动,极大地团结族人,并巩固了绅民自治的政治结构。建国后,消灭了地主阶级及族权系统,但由于农业的手工劳动方式,血缘宗族家族依然是组织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改革开放后,经济多样化,且按民主、法制原则经营、管理,从而逐渐脱离血缘原则,浮石现正处在这一转型时期。  相似文献   

7.
宗族具有血缘性和宗法性两个基本属性,这是宗族作为一个联结国家和社会个体成员的中间组织的两个权力来源。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宗族的两个权力来源逐渐式微,宗族已开始向一种新型的社团组织嬗变。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代宗族组织的内在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族是中国乡村社会较为普遍的社会组织。在近代,宗族的长期存留在于其自身的内聚力。这种内聚力来自宗族的内在结构。这一内在结构体现为祠堂、族谱、族田、族长和族规的有机结合。祠堂作为宗族的标志因拥有祖先神灵而具有号召力;族谱作为宗族的血缘纽带将一族人紧密联系起来;族田则在经济上支持着宗族的存在;而族长通过族规维护着宗族的正常机制。宗族内在结构形成的稳定状态使这一组织长期存留井对封建的经济、社会制度在农村的统治起着维护作用。因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宗族组织成为阻碍农村变革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山东宗族在分家析产过程中,往往本着宗族传承的意旨,财产大多由血缘所形成的亲属关系而继承。但在财产的重新分配和流转过程中,由于宗族成员构成、同居共财观念的变化及社会保障机制的不完善等因素,使得宗族贫富分化开始出现,财产纠纷亦日渐端倪。宗族虽然也试图通过制定宗规约法、同族互助等道德手段维护其共同财产,但是在利益的驱使之下,财产的重新分配及纠纷弱化了宗族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10.
作为传统社会的基本社会单元,长时段内宗族组织表现出了非同一般的稳定性,究其原因在于宗族认同的强大。这种宗族认同是在历史记忆、宗族边界乃至族群分层等多重作用下的产物,在展现出全国范围一般性的同时,也有着明显的地方特色。就明清徽州宗族而言,具体表现为在士绅所构建的宗族历史记忆上,在理学社会情境下所形成的"血缘性"宗族边界和"名族性"族群分层。  相似文献   

11.
南方宗族势力的复兴及其对法治秩序的危害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南方宗族势力具有宗族成员的单纯性;地域上的严密性和封闭性;宗族意识的浓厚性等特征.在社会生活中宗族发挥了以下功能向本族成员提供归属的精神家园,舒缓社会性紧张;互助;权利的保障以及组织公益事业等.与此同时,宗族势力的发展形成了对法治秩序的严重危害.  相似文献   

12.
宗族养老是扎根中国大地、浸润中华文化、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养老方式。以尊上敬上文化为本的宗族文化为宗族养老的形成提供了精神指引,是宗族养老得以开展的根基;宗族习俗从“礼”的层面明确了宗族养老的规范要求和责任担当;宗族成员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有助于互助养老的开展,实现了宗族互助养老网络的联结;多样化的宗族养老项目相互补充有助于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推进宗族养老的完善,形成具有浓郁文化性与民族性的宗族养老。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宗族势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与此相联系的宗族保障也得到了空前的加强。宗族保障有其深厚的社会基础,包括经济上族产的支持以及制度上家法族规的约束,使族众能够得到一定的保障。以家庭、家族为核心的传统保障方式对我国当代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心雕龙》中涉及众多文学家族的现象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教育盛况的一个反映,当时的家族教育具有家学兴盛、家训流行两大特点;世家大族巩固门第的需要、儒学的式微和官学的衰落以及选官制度等社会历史原因对家族教育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在众多文学家族中,陈郡谢氏家族的家族教育和文学成就最为突出,其家族成员在诗歌创作上也表现出了某些共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进入阶级社会即夏、商、周奴隶制国家之前,有一个把植根于氏族民众之中的部落管理机关逐渐蜕变为与民族民众相对立的“公共权力”的文明国家形成前夜的早期国家形态的历史阶段:自帝尧登上华夏部落联盟的最高职位以后,部落联盟的管理机构逐步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帝舜即位以后,华夏部落联盟管理机关从适应掠夺性战争的军事民主制朝组织社会生活和调解部落矛盾诸事宜的职能方向转化,并使之逐步具有了早期文明国家的种种特征。  相似文献   

16.
一个文学家族的形成,往往需要有文化积累、群体的文学活动与文学传承意识等方面的合力推动。对于宋代以黄庭坚为代表的洪州分宁黄氏文学家族来说,文化积累使黄氏家族文学的形成成为可能;群体的文学活动使黄氏家族文学得以形成,其中,家族成员间的唱酬交往形成家族合力,与家族成员外诗人的唱酬交往使家族文学向外扩散;而文学的传承意识,又使黄氏家族文学薪火相传。  相似文献   

17.
农村寄生性家族势力的回归与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农村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进行,作为传统文化重要因子的家族势力又回到农村社会舞台。回归后的家族势力与传统的家族势力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无论在结构上还是在功能上已不具有完整的家族形态了,表现出较强的寄生性。家族势力的回归虽有着必然性,但我们必须分析其形态、效能,对其进行社会整合,以实现它与农村现代化的有效对接。  相似文献   

18.
南宋天潢贵胄的社会地位日益走低,于是,江湖诗派中出现了十二位疏属宗室诗人。宗室诗人多与派中翘楚戴复古、诗派领袖刘克庄交好,在二人的介引下,他们逐渐跻身诗派。与其它江湖诗人相比,宗室诗人的诗歌创作仍不难窥见宗室身份带给他们的深层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们兼具臣和亲的双重身份,诗歌中对恢复北方有着比一般江湖诗人更为强烈的参与和行动意识;再是他们与一般的江湖游士奔走干谒不同,他们没有干谒诗,多能清高自守,悠游卒岁。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平峰村宗族关系状况的调查发现,宗族状况因经济、政治、历史等原因而表现出较强的地区差异.平峰村宗族关系纽带日渐松散,但宗族观念在村民日常生活中仍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解读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家族现象,必须客观地分析其正面和负面的作用,并加以合理地疏导,进而平稳地实现心理结构和社会组织结构的转变与更新,以适应现代文明社会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浙中地区一个农村的田野调查,考察当代宗族成员身份的演变。研究选取村中宗族内部较为典型的两户人家作为个案研究的对象,通过对其家庭生活史、户主个人成长史、称谓差异、住宅差异、人际关系差异等方面的比较,讨论宗族内部成员身份地位演变的产生原因。作者调查后认为:在宗族问题的背后实际上是经济问题,经济地位的差距、经济利益的冲突,直接导致了宗族内部的不稳定,改变了宗族内部成员原有的身份和地位,部分成员通过优势的经济资源获取更优势的社会资源,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宗族组织的发展类型,也更趋向于动态化、立体化、多元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