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绵延千年丝绸之路的停歇是中外交通史上的重大事件,除了国际情势的变迁以外,棉花的普及以及对丝绸形成替代作用也是丝路衰绝的内在原因。好在中国茶叶转成国际市场上的俏货,丝绸之路变换成"茶叶世纪"。丝绸与茶叶及棉花的替代是古代与近代国际贸易商品转换的典型表征,对中国与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2.
丝绸之路是丝绸、瓷器和玉石等货物的贸易之路,也是东西方宗教、思想与文化交流的枢纽。以当代英诗中的丝路形象为研究对象,以跨文化形象学为理论基础,以Nvivo11质性软件为具体工具,通过逐字逐行阅读当代涉及丝路元素的英诗文本,并对其编码赋值,结果发现:当代英诗中饱含着诸多的丝路形象,呈现出乌托邦化、意识形态化和褒贬并生的三大范式,其中乌托邦化丝路形象是当代英诗关于中国形象最为稳定的结构范式。作为英诗记忆符号的丝绸之路,对当代中国文化的西渐与海外中国形象的提升具有镜像宝鉴作用。尤其是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可以借由英诗客体输入的丝路形象,为丝绸之路的复兴和丝路文学的景观发掘提供软实力的文化支持。  相似文献   

3.
最近,笔者在研究中国丝绸史的过程中,对苏州丝绸生产的现状进行了调查,既为它所取得的成就而欢欣鼓舞,也对它所存在的问题而感到耽忧。这些问题,不仅苏州一地存在,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全国丝绸行业的通病。指出问题,寻找对策,无疑将会有利于苏州和全国的丝绸生产。(一) 花团锦簇的苏州丝绸历史悠久,中外闻名。改革十年来,苏州丝绸工业系统努力改革,锐意创新,丝绸生产的产量、产值和利润以平均每年递增10%的速度迅速增长,全行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目前,全市共有县属以上丝绸骨干企业40多个,联带着150个丝绸生产厂家,生产、科研、教育同步发展,缫丝、织造、  相似文献   

4.
早在汉朝 ,中国就开辟了由日南、合浦、徐闻为始发港 ,至东南亚 ,南亚远至非洲东岸肯尼亚等国的海上丝绸之路。但在过去海上丝路研究中 ,对合浦是海上丝路始发港多有忽略。以汉时合浦在航贸、地理、文物、资源、军事等方面的地位与作用 ,对合浦是中国汉代海上丝路始发港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作为四大天然纤维——棉、毛、麻、丝之一的蚕丝,是中国人最早生产的,吐丝的蚕是中国人民最先驯化而家养的,蚕丝织品也是中国人最早织造的。这些,目前已在世界上得到了普遍的承认。这是独特而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见证,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史作出重大贡献的又一实例。出现于中国古代社会的蚕桑丝绸生产,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就一直受到人们的百般青睐,在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古代中国的丝绸生产在向人们提供舒适、精美和华贵的衣饰的同  相似文献   

6.
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历史时期中国对外交通必须通过北方、南方陆上和海上丝路联系域外,三大丝路沿线的自然环境决定了各自丝路的交通方式和规模。北方草原丝路和北方绿洲丝路是早期比较繁荣的陆上交通线,交通工具多为耐旱的骆驼和马匹。南方陆上丝路经过的地区多岭谷山地和雨林灌丛地区,形成了“马帮”的运输形式。受海上自然环境与造船、航海水平的影响,海上丝路的航线不断延伸。随着陆上自然环境的恶化和各种人文因素的影响,三大丝路的变迁最终以海上丝路成为联系中外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7.
马六甲寻古     
马六甲扼据马六甲海峡东岸,地处海上交通要冲。正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马六甲由原来一个小小渔村发展成为后来的商业中心和繁荣的港口,1403年更成为了满刺加王国的都城。15世纪末,这里已经成为东南亚第一大港口和繁荣的贸易中心,来自阿拉伯、印度、中国、爪哇等地的商船云集,丝绸、茶叶、烟草、香料是主要的交易产品,而兵家也为占据马六甲海峡而争夺不休。  相似文献   

8.
2003年10月9日,“南京云锦(保护)国际研讨会”在中国江苏南京召开。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文化项目代表木卡拉、国际丝绸协会秘书长拉维涅、中国国家文化部外连局副局长孙家木以及来自世界丝绸界的70余位专家们不仅到南京云锦研究所实地参观了云锦的织造过程,还就南京云锦的织造工艺,南京云锦的保护机制与运行方式,  相似文献   

9.
绵延千年古丝绸之路的停歇是中外交通史上的重大事件,南京布这一中国传统手工织布顶级产品的国际流通是传统丝路中断后国人对人类服饰材料的新贡献,反映出棉花替代丝绸的适体功用后世界人们的新选择。在人类穿用史出现重大进步时,中国的传统纺织技术仍然能超前适应,南京布的外销堪称丝路续篇。从为上等人提供华贵锦缎到为一般人提供日常棉料,转折是历史性的。只要是手工制作,心灵手巧的中国人就能够始终居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前列。但到工业时代来临,国人的手工终于不敌西人的机器,中外两维局面改观。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丝绸的发展,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见证。中国丝绸向外传播,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明史上的一个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丝绸外传的迅捷步伐与雄猛力度,不仅开拓了几条古代世界最长的国际交通线——陆上与海上的“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进而辗转导致“地理大发现”等一系列世界历史性的伟大转折;而且把丝绸生产这一中华民族的光辉发明,传布到世界各地,使之成为全人类共有的利薮和富源;同时,也给本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注入了强劲的激素和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1.
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是人员的交流、物质的交流与信息的交流。物种的繁衍、栽培、移植与物品的交换、交易、交流频繁发生在丝绸之路上。石榴的生长与分布既受到物种自然进化的影响,又受到人类社会活动的影响,丝绸之路上的石榴形象表征着丝路文化的交流、融通。石榴艺术显现了植物在跨文化旅行中多元的文化生命,体现了丝路沿线人们艺术观念与审美理想的融通和变化。  相似文献   

12.
1956年,西宁市解放路口东侧因修建青海省粮食厅办公楼挖筑地基时,发现了波斯萨珊王朝银币76枚,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当时曾就此考证得出结论说:76枚波斯银币之在同一地点成批地被发现,证明西宁是在古代中西交通陆路交通线的孔道上的。与此相关联的是,丝绸之路的始发点西安,也多处发现了同样的波斯银币,这更加说明,“古代中西交通陆路交通线的孔道”,就是闻名的丝绸辅道——“青海路”,或称丝路“青海道”。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丝绸生产源远流长。古代希腊与罗马人称中国为赛里斯国,义即丝国,因中国很早向西方输出蚕丝而得名。约在公元前2世纪以后千余年间,中国的丝和丝织品经陆路源源西运,誉为丝绸之路。我国丝绸生产的悠久历史,可以上溯到夏代,《尚书·禹贡》中有兖州“桑土既蚕”,“厥贡漆丝”的记载,夏禹时代济水和黄河之间的兖州,有适宜种桑的土地,  相似文献   

14.
杭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七大古都之一,是风景优美的历史文化名城。在杭州,依山傍湖矗立着5座物华天宝的博物馆,它们分别是浙江省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中国茶叶博物馆、南宋官窑博物馆、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形成一个展示辉煌历史与文明的博物馆群,为自然风光旖旎的杭城增添了别具魅力的人文景点。 中国丝绸博物馆 中国丝绸博物馆位于杭州西湖南端的玉皇山北麓,漂亮的外形如天外飞蝶,占地70余亩,总建筑面积达1万多  相似文献   

15.
十七世纪中叶以后.欧洲人通过两个途径逐步“发现”了中国:一是贸易。中国输往欧洲的茶叶、丝绸、陶瓷等风靡欧洲大陆,中国当时的物质文明使欧洲人叹为观止。君主、贵族和豪门富户以食用茶叶,穿着丝绸,享用陶瓷,修建和装饰中国陈列室,建造中国宝塔,来炫耀其地位、财富和文明。二,更重要的是传教士的书信、著述中对中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世界上丝绸业发展最早的国家。古代希腊人和罗马人称中国为Serice,称中国人为Seres。“Serice”是“丝”的音译,意即“丝国”,说明中国很早就向西方输出蚕丝和丝绸。历史上曾经出现好几条“丝绸之路”。最著名的一条当然是从西安到达地中海东岸的这一条,西安是我国建都年代最长的古都,从此向东,经过九朝名都洛阳直达朝鲜并东渡日本,其实也包含在这条道路之中。我国古代的丝绸,通过  相似文献   

17.
西南丝路是中国通向世界的历史最为悠久的一条通道,考古发现为此提供了许多珍贵的资料,古代文献也有很多重要记述。四川境内发现的一些早期佛教造像表明,印度佛教很可能是由西南丝路传入中国的。西南丝路在古代中外文化交流方面,确实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西夏王朝对丝绸之路的经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夏王朝为经营丝绸之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西夏不仅积极利用前代遗留下来的丝绸古道,还开辟新丝路,通辽“直路”的突出意义表现在把东西向的河西路与居延路连接在一起,具有深远的影响。及时调整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羁縻沙州回鹘;与西邻和平共处,实行商业优惠政策,以保持丝路的畅通。为最大程度地获得丝路贸易的丰厚利益,驻军保护丝路驿站,抽取关税;并使官商在对外贸易中占主导地位。利用在丝绸之路上的优势地位,大做转手贸易;开发土特产品,投放国际市场等等。尽管这些措施为西夏带来巨大的利益,使其地处西北一隅而能够长期抗衡宋、辽、金;在客观上也有利于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西夏王朝对丝绸之路的经营始终要受西北民族政权分立这个历史环境的制约。我们从中得到的教训是,处理好西北民族关系是西北经济开发和发展的前提。  相似文献   

19.
论西南丝绸之路的形成、作用和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祝贺费孝通教授学术活动60年所举行的“中国文化对世界未来发展的贡献学术讨论会”,于1996年9月18日~21日在费老家乡,中国丝绸之都——江苏省吴江市举行。费老令姊费达生夫妇对我国现代丝绸业的兴起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费老在50年代中期主持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时,又曾多次往返于我国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的滇缅路段,为此,笔者特就有关西南丝路的问题作一探讨,以向费老和读者请教。  相似文献   

20.
阳关、玉门关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关隘,分别扼守西域南北两道。阳关为丝绸之路南道关卡,玉门关为北道关卡,汉唐时内地与西域交通莫不取道两关,因而玉门关和阳关成为中国古代陆路对外交通的要道。这两座屹立在汉唐边陲的雄关,充满了神奇的魅力,引得历代文人墨客魂牵梦绕反复吟唱。在唐诗中阳关是边塞、前线和丝路要道,寄托着将士们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立功边陲的志向,表达了他们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