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在中国文学的艰难蜕变时期,苏曼殊的小说叙事艺术具有探索性的意义。小说《碎簪记》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使一个三角恋爱的哀情故事多了几分神秘,增添了读者的情绪感。不过由于“余”的“喧宾夺主”,小说的叙事也显得生硬而不圆滑,人物刻画囿于传统而突破不足,凸显了苏曼殊小说的转型期特征。  相似文献   

2.
苏曼殊的译、画、诗与小说有着鲜明的自叙性特征,为中国文学从古典到现代的转型提供了三方面借鉴自叙传小说的开启、抒情小说的开启、第一人称叙事小说的试验.分析其文本叙事策略与其个体性生命体悟的深刻关联,有助于厘清苏曼殊的自叙文本怎么引领着中国文学从古典向现代转型,怎么成为五四一代重要的精神资源、成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发生和勃兴的重要桥梁.  相似文献   

3.
走不出的情与佛--从《绛纱记》看苏曼殊的思想矛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曼殊一生徘徊、挣扎于世间法与世外法之间.传奇的人生经历、深刻的思想矛盾使得他的小说在呈现出清新婉丽、悲凉感伤的风格同时,也有着巨大的叙事张力.从<绛纱记>所表现出来的尴尬叙事,也许可以管窥到佛家境界、尘世生活的双重诱惑带来的富有浪漫气质的深渊诗情才是苏曼殊伤心人别有怀抱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4.
苏曼殊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位奇人奇才式的作家,也是南社的重要成员之一。苏曼殊小说中塑造的男女人物都十分珍视自己的爱情,不屈服于长辈的压力。男女人物的性格截然不同,男主人公或懦弱或忧郁,总是被动的接受爱情或逃避爱情;女主人公则多才貌双全,积极主动追求爱情,而且对爱情忠贞不渝,最终为情而死。本文选取苏曼殊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进行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近代社会东西方文化冲突、新旧时代递嬗的大背景下,苏曼殊的小说创作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小说《碎簪记》中尴尬的叙述者,极具典型意义,通过分析可以揭示苏曼殊小说特定的文化内涵及其对中国小说现代化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现代叙事语境中,苏曼殊以其独特的风格,开现代浪漫感伤小说的先河。五四时期的文学普遍存在着浓郁的感伤,郁达夫为现代感伤抒情小说提供了成功的审美范式。本文缘现代小说的感伤倾向,考察其流变和风格表征,剖析其审美特质和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7.
苏曼殊和郁达夫以男女情爱为题材的小说创作是对五四浪漫抒情小说的一种重要贡献.同样是基于敏感的心灵对时代的感应,苏曼殊小说中的情爱世界是社会的、伦理的、以婚姻为基础的;而郁达夫的是个人的、心理的、以情欲为基础的,古典言情小说中的"情-礼"矛盾转化为内心的"灵-肉"的冲突.同样是高张个性主义的大旗,但苏曼殊侧重于本体意味上的"性",显得高洁脱俗;而郁达夫强调世俗的"情",显得愤激凌厉.  相似文献   

8.
在苏曼殊和郁达夫的人生历程中都有过辛酸凄凉的童年和漂泊悲惨的经历,这一独特的人生经历衍生了作家主体的孤独感。为了逃避孤独,他们在无情的现实中构建起有情的小说世界。苏曼殊好用“一男择二女”的情节模式,郁达夫则选择了“一厢情愿”的情节模式。自卑情结形成的“弱势心理”使他们把爱情理解成“母爱”或“同情”;两人的情爱小说都弥漫着颓废的情调,但苏曼殊的作品在颓废中带有更多的感伤,而郁达夫的小说则在颓废中呈现出更多的唯美色彩。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中国小说叙事之流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中国小说有"国家叙事"与"日常叙事"两大叙事法则。"国家叙事"为主流,表现"人生飞扬",其共性强。30-40年代,国家叙事原创性强,有茅盾社会分析模式、丁玲意识形态模式、路翎现代心理模式;50-70年代,原创性弱,基本上是茅盾与丁玲二式整合为"史诗"模式;80-90年代,出现超越史诗,悲剧、象征、隐喻多样模式。"日常叙事",从苏曼殊、张爱玲到池莉、余华,表现"人生安稳",个性化强。两种叙事法则共同成就中国百年小说的辉煌。  相似文献   

10.
苏曼殊是南社的重要作家,也是20世纪中国文学浪漫主义开风气之先者。苏曼殊的浪漫主义思想不仅体现在他的文学艺术创作里,而且还体现在他的翻译中,尤其是体现在他翻译的选材和翻译态度上,反映了苏曼殊的浪漫主义思想与他的翻译活动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1.
苏曼殊作为近代一位传奇人物,被誉为"诗僧"、"情僧"、"革命僧",他以独特的思想创作了小说、诗歌、散文等作品,引得无数学者为他着迷,并深入研究其人其事.本文搜集了新世纪学者关于研究苏曼殊的论述文章,通过综述的形式,总结把握新的发现.  相似文献   

12.
苏曼殊一生的小说创作并不丰,所存五篇(《天涯红泪记》仅开了个头,不计)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均以悲剧结束。所反映出来的不仅仅是压抑,更有一种难以排解的伤感,从中可以洞窥近代中国一个初步沐浴过欧风美雨而又不能摆脱传统固袭的知识分子的艰难、痛苦的选择。这样说,是否夸大了苏曼殊小说的感伤意义?  相似文献   

13.
苏曼殊是近代著名的文学家、画家、翻译家,同时也是一个革命志士和僧侣。这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一生留下很多作品,曾以几套全集和各种专集的形式一版再版。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柳亚子编《苏曼殊全集》。透过这部全集可以了解,上一个世纪之交的苏曼殊中思想的矛盾性与复杂性。  相似文献   

14.
漫论苏曼殊的译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中国诗坛,苏曼殊作为充满神奇色彩的诗僧而独具魅力。其艳丽的、富有情趣的小诗曾令无数多情少年沉醉其中。而如“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雨笠烟簑归去也,与人无爱亦无嗔”、“欲寄数行相问讯,落花如雨乱愁多”等佳句,至今仍哙炙人口。但是,作为中国较早介绍西方诗歌的翻译家,甚至被称作“介绍拜轮文学给中国的第一人”(杨鸿烈《苏曼殊传》)的苏曼殊的译诗在今天却很少有人研究,或者说很少有人阅读。应该说,苏曼殊首先是诗人,作为诗人,他的翻译作品不失原诗的特色,这是许多诗歌翻译者所欠缺的。正因为这样,郁达夫先生在评价苏曼殊时,以为“他的译诗比他自作的诗好,他的诗比他的画好,他的画比他的小说好。”(《杂评曼殊的作品》)也因为这样,我们研究苏曼殊的译诗有着更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苏曼殊是清末民初的一位作家,也是一位重要的翻译家.他翻译的小说和诗歌,深受同时代青年的欢迎,曾掀起过一股"曼殊热".本文结合苏曼殊所处的历史时代背景,重点分析其译作的选材特点、选材原因、翻译的目的、译作产生的社会影响等,以凸显这位文学天才在近代外国文学译介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苏曼殊:无法救赎的自我--兼与李叔同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曼殊皈依佛门是由于"壮士"的理想无法实现和"美人"的情意不能解脱之后的一种自我救赎,这种皈依是苏曼殊的一种外部行为,并非一种内在的真诚信仰,因此苏曼殊注定无法救赎自我.  相似文献   

17.
爱情、死亡与革命--论苏曼殊小说及其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苏曼殊的小说中普遍的自杀现象谈起,试图对晚清革命志士的心理做一次解析,因为苏曼殊的思想气质最能代表当时的革命者。他们只能以传统文化涵养的传统人格来应对需要新的现代人格来支持的中国现代化的责任,虽然他们接受了西方的一些新的思想现念,然而还不足以建立现代文明的精神资源。这个任务有待于新文化运动来完成。  相似文献   

18.
苏曼殊文章署时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曼殊是一个奇人、怪人,其文章写作时间的标注方式也很奇特,看似随心所欲,任意而为,其实,这正表现了苏曼殊作为“革命和尚”的真实面目,我们从中可清楚地看到苏曼殊思想历程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9.
苏曼殊的名号"玄瑛"疑取自《红楼梦》中的"神瑛侍者",两者在水意象上有着微妙的联系。苏曼殊终生与水同在,在其诗作中,水意象内涵丰富,寄托了他胭脂和泪的柔情、空山流水的禅境和夜凉如水的孤独。  相似文献   

20.
情与佛:走不出的生存困境──苏曼殊小说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与佛:走不出的生存困境──苏曼殊小说新论金勇苏曼殊是中国近代毫不造作的“不僧不俗、亦僧亦俗”的奇人,时人也冠之以“情僧”的称谓,曼殊这种奇特的生存方式历来都是令研究者困惑不解的谜:既多情又何必削发为僧?既不僧不俗,又何不抚而有室?他的这种种生存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