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台湾散文是我国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思乡愁、故园情”的散文里,能感悟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故国怀旧,实是现代都市精神寂寥者的一种寄托和追求。故人依恋,实乃不同生存形态中的同一文化意旨。怀人思归,还委婉倾吐了寂寞高手们的心音:渴望“小家”与“大家”合二为一。在“自然景、山水魂”的散文中,表现了懵懂时代先觉者的锐敏。这既是自然山水的人化,又是人向自然山水探究的延伸。流淌于字里行间的是一种生命意识的觉醒和深沉的哲理思考,表现出一种宁静的物我为一的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2.
<正> 沈从文的散文,尤以他的湘西散文而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独占一席.他的湘西系列散文,焦点是人,“我对于湘西的认识,自然较偏于人事方面,”而决不是泛泛的浅吟低唱的风光景色之作,更不是着力于湘西奇诡风光的猎奇之作.作家把湘西的种种人事放在他别离了故乡十几年之后,放在一个从湘西土生土长之兵士到城市作家的十几年之后的框架之中来叙写.在这些散文中我们会惊讶地发现,这一片湘西的山水,无不透露出作家对人的生命的着力把握和尊重,同样,也呈示出作家对这块山水之中的生命形态的苦苦寻思.  相似文献   

3.
台湾散文家大多有十分鲜明的创作个性 ,其散文作品皆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本文以余光中、林清玄、简贞三位作家为代表 ,以比较文学的视角去解读其作品 ,从诗性散文看余光中对中西文化的穿越与守望 ;从佛理散文看林清玄宗教情怀的文学表达 ;从女性散文看简贞当代女性意识的书写  相似文献   

4.
王维山水诗的最大特点在于把对禅和生命的理解化入对山水的观照之中。诗人抛弃了自我意识达到了一种“无我”的状态,真正地让山水有了自在的生命力,又不着痕迹地把禅的精神融入他的山水诗中,形成了极为优美深邃的意境。作者试图从王维山水诗所体现的“无我”意境,探索解读王维诗中生命与山水合而为一的“禅”的境界。  相似文献   

5.
纵观萧红的创作和人生,她就宛如一位踯躅于生命边界的孤独者,终其一生都为一种深层的孤独与寂寞不断袭扰,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一种“无主名”的生命悲寂体验。她感同身受地唱出了挣扎在生存与死灭之间的女性悲歌,也吐诉出一个真正现代人对于生命存在的深度思考。她虽然感受到生命的永恒悲凉,却并不曾把人引向彻底的悲观与绝望。她在矛盾与迷惘当中挣扎,在孤独与寂寞之中奋斗;以一份生的执着和真挚的希望,对“温暖”和“爱”,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相似文献   

6.
张晓风以其独特的诗性解释散文在台湾文坛独树一帜.生命和生存本体论的诗性阐释是她奉献给现代散文的最大功绩.对自然与生命的宗教般感恩、对故乡与人文家园的不舍情结、对生命意义的执着追问成为张晓风散文思想情感内涵渐次展开、互为渗透整合的三个层面.她的诗性思维和鲜活独到的艺术表现给散文带来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审美视界.  相似文献   

7.
论山水游记的起源和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所说的山水游记散文,是狭义的文学散文中的一类,是一种独立的文体。就山水游记的特质来说,须有三个要素:第一,对游历途中的山川景物作了具体而真实的描绘。第二,有游踪的记途。第三,有作者的思想感情寄托。前人对山水游记的起源也曾提出过一些精辟的见解。清人刘熙载说:“都道元叙山水,峻洁层深。奄有(楚辞·山鬼)、(把隐士)胜景。柳柳州游记,此其先导耶。”(’)自刘氏此论一出,今天不少研究者都认为(水经注)是山水游记的源头。近人刘师培把山水游记的起源又向前推进了一步。他提出:“赵至入关之作,鲍照大雷之将,…  相似文献   

8.
三毛的经历是非常独特且富有传奇的,而她的散文作品则是她的生活的忠实再现。她爱弱者、爱亲人、爱荷西,至真至诚可谓撼天动地,她从台北到美国,再到撒哈拉,更是用自己的人生和生命来讲述生命,以青春和生命的价值定格成了她的散文,她用文学扩展了她的生命,使她的生命美丽而永恒。  相似文献   

9.
晚明的山水小品文,比前代的山水文学更具“人趣”.以袁宏道和张岱的作品为例,这种“人趣”,一是真情之趣:晚明文人将个性生命的认同置于传统社会规范之外,追求性灵之本真之情;二是世俗之趣:山水游记中混杂着对世俗百态的描写,写山水即是写世俗.小品文的特点和文人的山水观念,共同契合了晚明思潮影响下的审美趣味,从而造就了散文史上的辉煌.  相似文献   

10.
夏海涛的散文蕴含自然、风物、器物、亲情以及文化等诸多元素,全方位地探寻了个体生命与乡土相依为命的关系。通过对其散文的语言、结构以及相关散文创作评论的研究可以发现,夏海涛的散文通过对传统叙事和抒情方式的拆解,放弃对整体的追求,并将个体细节还原到生活,具有一种强烈的“后乡土”写作意味,同时兼具“新古典主义”倾向,实现了对单一“现代性”的超越。从作者诗人兼散文家的双重身份出发,这两种身份写作应是对“全文体”写作的一种探索与补充。  相似文献   

11.
论陈衡哲女性觉醒主题的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五四”新文学的第一个女作家 ,陈衡哲在其小说、诗歌、散文中 ,抒发了五四时期新女性对自由人生的渴望和追求 ,对女性生命意义、生存价值的思考和探索。虽有时失于肤浅、稚嫩 ,但毕竟体现了新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 ,留下了“五四”新女性成长的最初印痕。本文深切关照陈衡哲的文学创作 ,细致体悟她的人性咏叹、博爱情怀、矛盾困惑 ,以期合理评价她在女性觉醒主题上的拓荒与耕耘  相似文献   

12.
“笔底波澜随老壮,晚情无限耀高丘”。历尽坎坷,饱经风霜的著名女作家丁玲,在她生命的秋天,再一次地展示出她的创作才华。尤其是后期的散文创作,在她一生的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无论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艺术形式上达到了更高的水平,显示出她丰厚扎实的创作功力。丁玲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使她对人生有了更深邃的了解和认识。凭着她对党和祖国的一片赤诚,凭着一位老作家的远见卓识,使得她后期散文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理想色彩与现实主义的融合,以喜写优,苦中求乐。丁玲后期散文的代表作《“牛棚”小品》,全篇以“窗后”窥视…  相似文献   

13.
游记散文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但完整的游记散文的独立出现则是在唐德宗贞元年间到唐宪宗元和年间,是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的一项成果。柳宗元可推为游记散文之祖。他在被贬到永州谪居期间,面对当地的自然山水,吸取前人的创作经验,运用其生动秀丽的文笔写出了游记散文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永州八记》。正式奠  相似文献   

14.
钟情山水是中国文人的一项重要文化品性,为了以微知著地探究这项文化品性的发萌与成长,特从魏晋和晚明的山水散文入手,运用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考察文人在对待山水的接受程度、欣赏态度、审美旨趣等多方面的差异,以及形成这些差异的深层原因。研究认为,同为钟情山水,魏晋文人在山水散文中表现的是一种发现的喜悦,晚明文人则将生命沉耽山水之中;魏晋文人对山水的态度是崇敬的,晚明文人对山水的态度则是玩赏的;魏晋文人在山水审美中澄怀观道,晚明文人观赏山水时所具更多的是实用功利的现世情怀。导致这些差异的原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首先是旅途中物质条件的不同,决定了旅人对山水自然可能产生的不同感受;第二是受玄学和心学两种不同哲学思潮的影响;第三是两个不同时代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当代山水游记是现代散文的重要题材类型之一,在不同发展阶段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现当代山水游记展现了国内外多姿多彩的山水景观,表达了敬畏自然、热爱生命、忧虑生态恶化、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意蕴。山水游记是作家对人类与自然生态主体间性的美学阐释,也是作家散文话语与生态哲思的诗性凝聚,对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自古以来,中国的诗、文、字、画的传统,都贵其神质。散文中,无论是恣肆汪洋的诸子散文,还是清丽浏亮的记叙小品,都崇尚潇洒、通脱的气质。庄子的“逍遥”,陶潜的“悠然”,苏轼的“行去流水”……到鲁迅的“朝花夕拾”……我们总能感觉到那种自由舒放、无拘无束的精神。这是一种与散文生命俱在的精神气质。散文之所以叫  相似文献   

17.
至亲之人过早离世,影响着简女贞的生命观,在她的心中刻下一道伤痕,因此她的散文涂抹上浓重的宿命论色彩。简女贞散文中的童年、故乡、爱情是美好的,而她笔下的大都市却是颓废的,这体现她精神世界里的另一道伤痕———人类在现代文明社会中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18.
以现代定义观,王维是个纯粹的自然中心主义者。王维淡泊生活、适意自然的人生追求,反映出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生存方式、生存状态和生存智慧,这使他在对于自然山水的审美体验中表现出一种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中心主义”的生态理念与和乐内容:而这种生态观所生成的生态智慧,使王维最佳状态地进入到自然美的最优层次,深入到造化的核心,体感到自然山水的真谛神理,也使他成为最具“同享其他生命幸福的能力”的幸福的人。王维的审美体验达到了宗教体验或哲学体验的层次,其诗以物各自然的生态呈现,展示出极为深邃清远的优美意境,表现了无限自由的天地精神,无论从哲学还是审美的角度,都达到了澄明空灵的一派天道自然的生态形质,堪称中国文学中生态文学的范型。  相似文献   

19.
论张爱玲散文中的生命况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在她的散文里怀着对生命的惊奇,建立了可喜的声色世界,同时在这个形式世界里又并置了悲凉虚无的人生内蕴,形式与意义彼此消解的矛盾促使她的散文呈现一种独特的游离的人生景象。  相似文献   

20.
冰心,这位人所熟知与敬爱的女作家、本世纪的同龄人,已走过了70余年的创作历程。从“五四”运动时跻身于新文学文坛,到今日仍挥笔不已,这在文学史上实为罕见。 “四人帮”横行时期,冰心曾搁笔近10年之久。从写悼念毛主席的文章起,她又拿起笔来。在欢庆“第二次解放”的日子里,冰心奋笔抒写了悼念周总理的诗和散文。接着,她又陆续写出一篇篇的散文、小说、评论……在文艺的春天里,冰心“志在千里”,如她所说,“生命从80岁开始”。她以惊人的毅力和乐观的精神,两次战胜疾病,用饱满的热情和一颗依然年轻的心,创作了累计在二百五十篇以上的作品,迎来了自己创作生涯中的又一个高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