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环境法的生态系统整体保护原则,要求对环境要素进行综合管理与保护,并注重各环境要素分别管理之间的协调性。贯彻这一原则,要求建立综合性的环境行政管理体制,实行流域和跨行政区域的环境资源管理,制定综合性的环境保护法律以及在改革我国部门立法体制的前提下对现行环境资源法律法规进行整合。  相似文献   

2.
环境法的生态系统整体保护原则,要求对环境要素进行综合管理与保护,并注重各环境要素分别管理之间的协调性。贯彻这一原则,要求建立综合性的环境行政管理体制,实行流域和跨行政区域的环境资源管理,制定综合性的环境保护法律以及在改革我国部门立法体制的前提下对现行环境资源法律法规进行整合。  相似文献   

3.
王凤远 《南都学坛》2007,27(5):95-96
我国环境资源中的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理念或原则还不明确、具体,也缺乏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生态系统开发的申报许可登记制度、生态破坏的恢复与生态系统重建制度、征收生态补偿制度、生态保险制度、生态保护基金制度等具体的生态系统管理制度。因此,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具体应做到:第一,在整个法律体系层面上,借鉴有关先进国家相关法律体系的配套完善的经验,对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等部门法在环境保护方面进行配套拓展;第二,在建构专项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法律体系层面上,坚持现有法律体系,通过制定新法和修订现有法律相结合的途径,建立起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保障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法律体系;第三,在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法律的具体制度层面上,应注意填补环境保护法规空白,完善法规体系,使我国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的法律制度健康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4.
论我国生态保护立法及其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的生态保护立法处于一种割裂状态,未能按照生态系统管理的思想对生态保护做出统一、协调的规定,现行环境资源法律在立法指导思想、立法目的、立法原则、法律制度、法律责任等方面都有待完善.完善我国的生态保护立法,应首先确立生态系统管理立法模式;在此基础上,构建由生态保护综合性基本法和各种涉及生态保护的单行法(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法、特定自然区域保护法、各类型生态系统保护法和提供各种生态保护手段的单行法)、区域(流域、特定地方)生态系统保护法、生态保护标准共同构成的内部协调、外部统一的法律框架.  相似文献   

5.
在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资源日益短缺的今天,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已成为许多国家制定和实施发展规划、政策、法律的重要理念。这一理念对我国环境法制建设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确立以循环型社会为目标的环境立法导向,有计划、有步骤地构建我国循环型社会立法体系,已成为21世纪我国环境资源法制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相似文献   

6.
海上溢油引起的生态损害向法学提出新问题。生态损害不时发生的"症结"在于生态利益的法律保护不利。业已存在的权利保障体系无法对所有人共享的生态利益提供有效的保护与救济。恪守"损害赔偿"的法理难以解决日益突出的生态损害法律问题。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理念的法律化是预防海上溢油引起的生态损害、应急处理海上溢油事故、救济海上溢油引起的生态损害等法律制度创新的当出之途。海洋生态系统管理立法应当分析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理念对海上石油产业及相关产业、海洋环境保护部门和海洋资源管理部门、各级政府规划部门及决策部门、立法部门等提出的具体但不同的要求,并通过制度建设实现各部门在海洋生态系统综合管理上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7.
价值理念是环境资源法学的核心理论问题,而立法目的是立法者对环境资源法所要追求的价值的最直接、最明确的表达。环境资源法立法目的的差异实质上是价值理念不同的表现。因此,将环境资源作为一个整体对待的环境资源法,其真正目的应该是保持生态系统整体的价值,而不是保护这一整体中某一部分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美国和日本生态系统管理立法经验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系统作为人类生存条件的基础,其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立法体系的不完善是导致我国生态环境严重恶化主要原因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国际社会已把生态系统管理立法作为深化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方法,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生态系统管理法律制度并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文章通过对生态系统管理立法比较成熟的美国、日本的相关立法介绍,透视我国立法存在的问题,对我国生态系统管理立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行为保全”的法律性质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司法实务界和法学理论界对行为保全的研究主要局限在对特点、功能的操作层面,而对法律性质、具体的立法制度的设计研究的较少。本文拟从行为保全的法律性质问题的研究人手,对这一重要的民事诉讼法律制度相关的立法理念进行解说,并对行为综合的“广义特别程序”等司法观念作一剖析。  相似文献   

10.
从研究互联网形成后对各类社会关系造成的影响入手,分析了互联网环境中法律关系的种类和法律规制方式,总结了我国互联网法律的特点和不足。对比主要国家互联网立法的特点,认为我国应加快互联网民事、刑事立法的步伐,运用综合的法律手段调整互联网引起的各种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1.
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在保障犯罪嫌疑人人权方面迈进了一大步,但是司法实践中仍然存在着侵犯犯罪嫌疑人人权现象。鉴于此,只有转变刑诉观念、继续完善立法、提高公安司法人员素质,才能根除这种现象,才能充分保障犯罪嫌疑人的人权。  相似文献   

12.
环境犯罪是二十世纪中后期出现的一种新型犯罪 ,采用何种立法形式和原则对环境犯罪及其刑事责任作出规定 ,一直是各国学者探讨的话题。我国关于环境犯罪的立法也经历了由不完善到相对完善的过程 ,现行刑法虽然在强化环境保护方面功不可没 ,但在立法中仍存在着种种不足和尚待完善之处  相似文献   

13.
企业生态化是环境保护认识上的一个飞跃,也是我国经济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战略选择。创建生态企业,实现企业生态化转型,必须从生产和管理两个角度建立生态化的企业内部机制,从生态经济教育、生态化法律体系、生态消费观念、社会价格形成机制、财政金融政策和社会配套服务体系等方面建立企业外向机制。  相似文献   

14.
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起源、发展与理论纷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70年代初以来“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起源、发展和理论纷争。“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关键子概念是“可持续”,不同学术背景的学者对“可持续”内涵有不同理解。生态学家强调生态环境诸要素间的互补,认为经济发展不能以任何生态要素的功能丧失为代价;主流经济学家强调资源间的替代性,认为只要不违反最优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在一定条件下允许某些资源或生态要素的功能丧失;其它学者强调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社会等方面的可持续性。争论主要发生在主流经济学家与生态学家之间,争论焦点是生态和资源的可替代性。“可持续发展”概念可操作性的定义目前仍未建立,尚需学者们深入研究和完整把握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系统间的联系,突破此难题需要相当长的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15.
我国刑法学界对刑法司法解释的概念众说纷纭,主要有最高司法机关说、司法机关说、法院说、法官说和折衷说等观点。从实然的角度看,刑法司法解释的概念应采最高司法机关说;从应然的角度看,则宜采法官说。我国现行刑法司法解释具有解释主体的法定性、解释对象的特定性、解释形式的规范性、解释内容的司法性和解释效力的普适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6.
"中国模式"是近年来研究中国问题的外国学者提出的认知中国发展的新概念。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这一概念的理解立场不同,角度不一,观点各异。本文分别从科学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世界历史的视角,从经济、政治、文化、意识形态和外交诸层面,来说明中国的当代巨变,解读"中国模式":它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创新模式;是全球化背景下后发国家现代化模式;是发展中大国和平崛起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为了对我国营业转让的实践和立法有所帮助,文章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对营业概念、营业转让的界定、营业转让中职工权益的保护以及营业转让平台的完善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由于我国法律未对营业转让进行明确规定,以致营业转让活动中存在着许多不规范、不合法的因素,阻碍了营业转让的顺利实现.指出我国立法机关应该借鉴国外法律,尽快制定全面、明确的营业转让制度,来规范、引导日益频繁的营业转让活动.  相似文献   

18.
农村金融生态系统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功能观视角深刻剖析了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系统主体功能不断退化、金融生态环境脆弱等缺陷,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旨在培育一个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农村金融生态系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自然法理念根源于古希腊思想文化,对西方现代法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学者自十九世纪末开始受到自然法理念的冲击和启蒙,对如何认识和建构法治提出了种种观点;在政治层面,自然法理念推动了二十世纪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它对我国当代法治精神的建构仍然具有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国入世和法制体系的逐步完善,中国的仲裁制度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和国际化的法律特征,尤其表现为意思自治原则的确立和体现.当前,中国仲裁制度的发展与完善,要注重立法的国际化,制定新法并修改原有相关法规,积极加入重要的国际仲裁公约,并在世界组织争端解决机制(DSU)的条件下,完善贸易政策审议机制和改革中国仲裁制度,加强意思自治、仲裁独立等原则,以及协议仲裁制度、协议管辖制度、或裁或审制度和一裁终局制度,以便尽快提高中国仲裁的国际化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