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当代作家诺曼.梅勒的成名作《裸者与死者》,虽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题材,却表现了比战争更为深广的社会内容。梅勒通过危及自身的异己力量、没有目标和追求的虚无主义以及充满绝望和恐惧的悲观主义三个方面,践行了存在主义文学的创作思想。小说的存在主义表现,不仅深刻揭示了美国社会存在的种种矛盾,也对战后美国人民的心理作了深刻的剖析和探寻。  相似文献   

2.
柯尔律治是现代神学护教说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倡导为宗教生活和宗教信仰确立新的基础,即人在实践中可以直接经验上帝,这集中体现了柯尔律治宗教观的现代性。首先,人与上帝之间亲密无间的“我—你”关系,使得两者的相遇无需任何中介;其次,柯尔律治在信仰主义者和传统主义者的影响下重新诠释了“理性”,“理性”根源于上帝,固有的超凡创生力和领悟力能够洞见天国的精神真理;最后,人的意志是上帝意志的形象,上帝意志与人的意志之间的创生与被创生的关系,也是人经验上帝的天然屏障。  相似文献   

3.
存在主义有两派:基督教存在主义和无神论存在主义,两派都认为存在先于本质,两派都从主观性出发,但是无神论存在主义者认为上帝存在不存在,对事情毫无改变。由于存在先于本质,所以人的性格是他自己创造的(也由于并没有一个上帝在设计的缘故),因此他要对自己负责,不能怨天尤人;他并要对自己的行动负责,对全人类负责。人在选择自己,选择自己的行动时,也就肯定这些的价值,及其对全人类的价值。人的苦恼就在于认识到自己的这种沉重责任。人的孤寂是由于上帝不存在,而人必须接受这一事实的一切后果。决定论是不存在的,人就是自由本身,但人的自由是一件倒楣的事情,人不曾自创其生,却要对自己的一切负责。但人不应向无为主义屈服,而应当投入行动;人应尽力而为,因为“行动之外,没有实在”。事情的成败一点说不准,但人只有通过行动多少来实现自己多少。超出自己,解放自己,也就是具体体现自己;这就是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美国非裔女作家爱丽丝·沃克的小说《现在是你敞开心扉之际》,探讨了作者的妇女主义宗教观。小说通过人物不同命运轨迹的发展和意识的觉醒,表现了作者妇女主义宗教观对西方白人上帝的颠覆,对万物有灵、尊重女性、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命运相连的极大关注。爱丽丝·沃克敬畏自然的原始宗教观,对净化人的心灵、回归人性之美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魔鬼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艺术形象,传统上我们通常把它单一地理解为上帝的对立面、恶的化身、人类罪恶的诱骗者,然而从人学的视角去分析的话,就会发现"魔鬼"的存在,纯粹是因为人的存在而具有意义的,魔鬼既是人的本我的体现,又是人的自然生命力的象征。从魔鬼与上帝的关系、与恶的关系、与人的关系三个方面,并且以精神分析学、文化学、政治学为不同的切入点,才能认识到魔鬼这一艺术形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丰富内涵及其演变脉络。  相似文献   

6.
萨特的戏剧是他哲学思想的图解和具体化。他在戏剧《魔鬼与上帝》中阐述了其存在主义自由观。萨特自由哲学的核心是“自由先于本质”,他认为人实际上原来是个无,什么部不是,等到后来才把自己塑造成了想成为的那种人,因此人注定是自由的。自由是人类存在的本质。实现自由的途径是人的自由选择,人应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并通过行动担负起选择的责任。人类由于选择时无据可依陷入困惑,在虚空中孤独挣扎,终身为从自在自由过渡到自为自由而奋斗。  相似文献   

7.
美国黑人作家詹姆斯·鲍德温的宗教情感经历了从信仰到背叛再到回归的过程,其宗教观与德里达“没有宗教的宗教”有异曲同工之妙。从解构主义角度出发,分析鲍德温以(《向苍天呼吁》和“阿门角》为代表的宗教主题作品对上帝中心主义的消解,解读其没有宗教的宗教观。鲍德温在解构和批判伪善、狭隘的现实上帝的同时,极力塑造公正、博爱的民间上帝,从而实现对宗教的回归。他对上帝爱恨交加的矛盾情感,是由其社会历史背景、个人心理发展,以及20世纪美国黑人文学走出自然主义抗议文学窠臼、走向以黑人文化为基础的新型现代黑人文学的发展趋势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8.
萨特的《魔鬼与上帝》从无神论、哲学、伦理学等三个层面给人们指出了一条自由之路。他以无神论否定上帝的存在 ,肯定人自由选择的权利 ;他从哲学层面论证了世界的荒诞 ,展示了自由选择所带来的痛苦 ;他提出了善恶相对论的观点 ,劝导人们进行道德选择 ,承担道德责任  相似文献   

9.
维多利亚时期的主流伦理观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对人性和自由的压抑、对名利的追求、对上帝的怀疑等.丁尼生对诗人所应承载的道德责任有着深刻的认识,并从个人的意志自由、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上帝的关系的层面对当时的自由观、生态观、爱情观和宗教观等方面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新的构想,倡导超越世俗的精神自由、人与自然相互融合的自然伦理、平等互信的爱情关系、以及超越教义的宗教信仰等伦理思想,从而有利于缓解维多利亚时期思想混乱和道德危机.  相似文献   

10.
《红字》的读者深受霍桑对三位主角截然不同的描写影响,认为齐灵渥斯是罪恶最深厚的罪人,而他的诸多正常人的权利及人性需求却一直得不到理解和支持。由于霍桑矛盾而狭隘的宗教观,以及他对该人物存在一定的偏见,从而形成了笔下丑恶的魔鬼:齐灵渥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