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散文的和谐是人们在认知自然、开拓生活和表现生活的创作中 ,长期形成的一种对散文的审美习惯和审美心理 ,并以此来显示作者内心生活体验和情感的韵致美。散文的和谐美要达到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 ,以此充分展示出散文情致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来  相似文献   

2.
师法自然的产品创意设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设计以满足人们的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为目的。设计应由自然物质和自然元素引导,把握人的真实情感,追求人最初的、质朴的、真实的愿望和行为。师法自然的设计理念及方法能将生活上升为一种新的品质价值。这种创意设计对帮助人们热爱生活、品味生活、和谐文明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生态美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界,即人的内在自然与外在自然的和谐统一关系。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随处可以感受到这种生态美景。为使主要审美群体——旅游者能更好地鉴赏和识别景观生态美,本文分析了生态美内涵、生态与美感关联度、景观生态美内涵,得出景观生态美识别因子为适应、健康和创造,以期能协助旅游者更好地欣赏生态美景,同时也启发景观规划实践者,营造出更优质的生态美景观。  相似文献   

4.
卢梭生态美学观之现代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自然——人构成统一生态系统的原则下,从自然生态和谐美、人性生态美这两个密切相关的层面出发解读卢梭作品中蕴含的生态美学观。卢梭对自然的独特阐释,表达了以自然对抗文明的生态审美旨趣和审美价值观。而他对人性生态美的向往与塑造,则体现了他对人类生命存在的高度关注,折射出卢梭深厚的人文情怀。对卢梭生态美学观的探讨和阐释,可从理论层面进而到实践层面为解决当今人们所面临的生存方式危机和精神危机提供重要的启示和开拓一条新的追问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之路。  相似文献   

5.
汪曾祺创作了大量的散文和小说,其作品多取材于平常的人和事,善用白描写法,在平淡舒缓的叙述语调中,流露出散淡、平和、典雅的淡淡笔意。小说作品则多描写自然状态下的世界与人性的美,二者之间处处充满着和谐的美感。本文主要从汪曾祺的散文与小说两个方面来对其素淡、质朴、自然适意又别有情致的散文风格,及和谐的文章风格进行探讨,总结出汪曾祺作品突出的风格特色:素淡有味,和谐之美,并对其文风的形成原因进行初步总结。  相似文献   

6.
<周易>的生态美学价值无疑是丰富而多面的.鉴于当今生态美学之建构,<周易>有四个基本的思想光点值得注意,即生命、变化、和谐与系统.从这四点出发,我们发现了这样三条生态美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即:生命-生态-生态美;变化-和谐-生态美;个体-系统-生态美.  相似文献   

7.
19世纪的美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工商业经济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发展,为美国人民带来了种种新面貌,打破了清教徒一贯推崇的节制性消费传统,使炫耀消费成为大城市的新特征,消费主义的萌芽在在美国社会应运而生。爱默生对同时代的消费主义进行了批判,呼吁大家和他一起热爱自然,回归自然,在自然中过简朴的生活,与自然和谐共处,具有重要的伦理意义。  相似文献   

8.
生态美学是一门崭新的学科,但生态美意识由来已久。欧阳修词中的生态关倾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生态美,主要是指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文化生态美:主要有节日词所展现的文化生态关、歌妓制度所透露的文化生态美和传统文化品格中的文化生态美。这些词在客观反映作者的生态美意识与人们的生存状况的同时,也反映了词与正统文学处于相背离与修补的状态及作者面对这种情况的徘徊感。因此用诗化的笔法阐释生态美意识成了作者的一个选择。  相似文献   

9.
美国文化创造者爱默生的散文《经验》是爱默生思想从早期的超验主义向中后期实用主义过渡的一个转折点。爱默生提倡以接受生活现象参悟生活意义代替线性追问结论。散文中出现的“始末”、“生死”和“恍惚”意味着经验中的分分秒秒都有特定的意义,体现着意义在过程中展开的道家思想,即把时间、新奇、变化、人类诸种关系内在的建构性本质纳入哲学基础和阐释语境中。  相似文献   

10.
以海明威的十余部作品为文本考察对象,以生态批评理论为基础,通过对作品人物的言行分析,探讨作品中所表达的生态意识及其中存在的复杂悖论,从中得知海明威一生都摇摆于征服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态度和尊重自然的非人类中心主义态度之间。在当今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下,通过这种方式,能更好地解读海明威和他的作品,重新唤起人们的生态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1.
劳伦斯一生都在追寻自然的原始生态之美。他热爱自然,讴歌自然,并倡导人性本能在自然中的回归。小说《太阳》的自然生态主题主要体现在自然不仅能唤醒人类的本能意识,更为人类带来新的生机。另一方面,通过对工业文明下人类失衡的精神生态的描述,劳伦斯旨在呼吁人类亲近自然,重构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12.
中国当代生态美学肇发于总体小康社会的现实社会前提之上。物质生产极速发展与工业化快速推进的社会生产状况是中国当代生态美学得以生发的重要土壤,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问题认识的深化也为其提供了宏观政策指导。美学社会基础的扩大使得公民的生态审美权利意识加强,人民旺盛的生态审美需求也刺激着生态文艺作品与中国当代生态美学理论的持续繁荣。美学讨论的去政治化与东西方美学交流的日趋深入,凸显了当代中国构建自主美学话语的紧迫性与必要性。中国当代生态美学以美学话语呼应了总体小康社会背景下的现实需求与生态问题,展现了中国当代美学深切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学理传统,彰显出美学始终屹立于时代思想制高点的历史站位。经过20余年的发展,中国当代生态美学研究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大旗的指引下,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作为重要战略思想支撑,伴随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而持续深化拓展,已然逐步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立足社会现实的本土化美学话语。  相似文献   

13.
湘西民间家具的设计思想与文化内涵反映了湘西地区长期以来多民族文化的交融与变迁。湘西民间家具保存了当地特有的民族文化与习俗,见证了湘西地区人们的生活场景与历史变迁;湘西民间家具的文化气质体现了湘西人对对大自然的崇拜与敬畏之情,蕴含着湘西人自然观、审美观和生活观中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湘西民间家具的造型淳朴、雕工精细,雕刻题材丰富等造型与装饰特点体现了湘西地区文化与审美的多样性与融合性;湘西民间家具在布局与陈设的反秩序特征,集中体现了湘西人对人与自然的尊重;湘西民间家具的就地取材、生态环保、朴实无华、经久耐用,展现了湘西民间家具的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生态美学日益成为当代美学研究的热点。依据生态美学理论,对杭州这个宜居城市进行生态美学的个案解读,发现:杭州以引进自然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平等对话与和谐共存;杭州把自然作为基本审美范畴,重整自然生态和重建人文生态;杭州运用"绿色原则"来进行日常生活的生态建设,实现了多重生态审美关系;当地居民关注休闲的"精神生态",以高度的生态智慧实现了"生态自我"。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艺术已经发生了从精英艺术到大众艺术的全方位转型,视觉上的"好看"已经成为渗入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意识形态了。这一变化广泛而复杂。传统意义上的精神活动被物质化的内核所操控,传统意义上的精神和物质的二元划分不再具有现实意义。被物质化的艺术、审美活动及其表现形态进一步改造、建构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对整个社会的文化心理、审美情趣以及价值取向产生着重要影响。视觉艺术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审美化构成了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和人们精神生活变化的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16.
徐志摩的诗歌创作始终交织着内心的生命体验与外在创作观念的矛盾冲突。1926年前后,由于生命体验突破了创作观的束缚,使其在多个方面发生变化。他的诗不再拘泥于"健康"、"尊严"的原则,而是直面现代人痛苦、焦灼的内心世界;大自然不再是诗人的精神家园,而是反衬出生命的渺小甚至虚无;他的现实主义诗歌不再是肤浅的场景速写,而是渗透深切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17.
通过揭示自然界生成为人以及自然界的历史性质,马克思形成了以"感性自然界"为关键词的自然观,达到了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真切理解,由此必定与当代生态思想和生态实践有着本质性的联系。"感性自然界"的自然观,有助于纠正"抽象自然界"观念的虚妄性,克服资本原则抽象统治对于自然界的破坏性使用,为认识当代生态问题之成因开启合理的理解方向。  相似文献   

18.
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是一部表现人与土地生态关联的生态散文。作品以饱含情感的散文话语,描述了沙乡荒野中的各种生命样态,记叙了作家在沙乡农场的生活体验,表现了独特的土地伦理思想和土地美学观念。《沙乡年鉴》是作家土地伦理思想与土地美学观念的诗性阐释,对当代人正确处理人类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瓦尔登湖》叙述了亨利·梭罗本人的一段简朴而又崭新的生活经历,从美学的角度来说其中所描绘的自然以及林中生活有很重要的美学价值,即自然美和与梭罗生活哲学相结合的境界美。文章通过分别探究《瓦尔登湖》的自然美和境界美,以及东方人的观点和其老师爱默生对他作品的影响,更进一步地挖掘和探讨作品的美学价值及其渊源。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今中国画坛,张江舟的水墨人物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他在20世纪90年代的作品笔墨厚重、色彩浓郁,特别是1999-2003年的作品整体上呈现出了“灰色雕塑风格”,2004年至今,其作品开始转向淡雅、清新和简约的风格。由此可见,张江舟的水墨人物画在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变化后已日臻完美与成熟。文章从分析张江舟不同时期的水墨人物画入手,旨在研究探寻其作品的艺术特征、艺术价值以及对当代水墨人物画坛的推动作用和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