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一事不再罚"原则的规定是为了防止处罚机关滥用职权对相对人同一违法行为以同一事实理由处以多次行政处罚."一事"指符合一个行政违法构成要件的行为;"不再罚"指除非法律有特别规定,行政主体只能给予一次处罚.复杂的事数形态和法条竞合领域也应贯彻"一事不再罚"原则.  相似文献   

2.
“一事不再罚”原则确立标准的反思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维护行政处罚的公正而不过分损及被处罚人的合法权益,"一事不再罚"应当成为行政处罚法的基本原则,但其理论支撑需要重新考量.实际上,"过罚相当"与"有效遏止"应当共同成为"一事不再罚"原则的确立标准.唯有如此,"一事不再罚"原则才具有应有的适应性和指导性,行政处罚的目的才能有效实现.<行政处罚法>立法过程中对该原则的艰难取舍和最终妥协,成为其不得不予以修改的现实理由.  相似文献   

3.
论行政处罚中的一事不再罚原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事不再罚原则作为行政处罚适用中的一项基本原则,已为我国法学界所公认。但,何为"一事"、何为"再罚"在理论和实践中还存在很大的分歧。本文从时空角度,具体的阐述了这两个问题,并对实践中存在的各种竞合问题一一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先罚有效,后罚无效"、"择一重罚从重处罚"等解决问题的方案。  相似文献   

4.
一事不再罚原则是我国行政处罚的基本原则之一,其设立的宗旨在于规范执法机关具体行政行为,维护相对人合法权益。但是,目前关于一事不再罚原则的具体界定和适用,特别是对一事不再罚的特殊表现形态的认识和具体实践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对其内涵进行积极探索,并结合行政法基本理论对实践中行政处罚问题作一探讨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行政处罚中"一事不再罚"原则的适用与例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行政处罚中"一事不再罚"原则的具体适用问题,在学界和执法部门存在较大争议,原因在于"一事不再罚"原则并未在我国的<行政处罚法>中完全确立,自立法之初就有天生局限性,其适用前提受到特定情形的限制,所以"一事不再罚"原则的适用还有许多例外,为此,执法必须谨慎操作,立法尚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6.
目前,关于刑罚与行政处罚竞合时的适用主要有并处主义和吸收主义两种学说.刑罚与行政处罚的本质相同,两者并处可能违反一事不再罚原则,故两者竞合时的适用,应当以吸收主义作为原则,同时考虑到刑罚制裁手段在功能上的局限性,以并处主义作为例外和补充.我国有关刑罚与行政处罚竞合时适用规则的立法不够科学、严谨,应当予以修改和完善.  相似文献   

7.
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立足于法治国原则之下,不仅共享着类似的公法性质与限权苛责功能,也在实体规范层面有着较多的耦合。首先,就二者属性而言,行政处罚法与刑法同属公法性质,着重发挥公权对私权的限制作用。其次,从法律后果来看,行政处罚法与刑法均将决定违法行为人应承担何种类型、何种程度的不利后果。再次,就法律功能而言,刑事处罚条款与行政处罚条款之功能均在于凭借制裁手段的威慑力量,确保其他法律规范中所设定的权利义务模型能够转化为理想的社会生活秩序,并对不适法的状态予以纠正与制止。然后,从规范效应来看,纵观各部行政法律规范,其在设立行政责任时往往附有刑事责任的条款;而细察刑法规范也可明见,很多犯罪构成往往从属于或依赖于行政上的违法。最后,从刑事处罚与行政处罚在现行法律中已经共享了些许相同或近似的原则。如罪刑法定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正当程序原则、一事不再罚等。因此,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不仅在理论层面存在若干相似之处,即便是规范实践中亦存在吻合的地方。这一系列的巧合就暗示着刑罚中的其它理论亦当可扩张适用于行政处罚论域之中。具体而言,刑罚理论中的期待可能性理论、二元的不法理论以及上诉不加刑原则应当在未来的行政处罚理论构建中有着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食品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与刑罚处罚在立法和适用上的衔接作了详尽探讨,提出食品监管行政立法应广泛采用独立散在型立法模式以替代现有的依附散在型立法模式,以达到解决刑事处罚虚置的问题。在食品行政处罚与刑罚处罚存在竞合的情况下,在适用方法的衔接上应遵循合并适用原则,同时依具体情况遵循类似罚则不再罚、类似罚则相折抵、不同罚则各自适用的原则。在适用程序的衔接上,应遵循“刑事先理”的原则。对因不同原因而导致的先罚后刑的案件,司法机关应区别情况分别作出移送立案、监督立案、自行立案等的处理。  相似文献   

9.
我国行政处罚法第24条对“一事不再罚”原则作出了规定。“一事不再罚”通过制止重复处罚和不当处罚,能有效的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从而体现行政法中的公平原则。但在司法实践中,在这一原则的理解上存在着较大得分歧,导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一事不再罚原则是行政处罚法的原则之一,这一点已为我国行政法学界所公认。界定此原则应侧重“一事”为同一事实和同一理由,以此明确行政机关之间的职权关系,避免出现执法中的相互推诿。同时,也会防止某一行政机关徇私对一违法事实作过轻处罚,又以“一事不再罚”原则拒绝其他机关进行处罚  相似文献   

11.
由于法律对行政处罚没有明确的定义,理论界对行政处罚涵义的理解各不相同。认识上的不一致已影响到立法和执法的进程,因此,有必要对行政处罚的主体、对象等构成要素作进一步的探讨,对行政处罚与相关概念的关系作进一步深入的辨析,以对行政处罚的涵义有清楚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行政主体在进行行政处罚过程中拥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特别是在决定实施行政处罚后对处罚种类和幅度的选择上,因为法律法规往往把怎样处罚留待行政主体自己裁量,同时又没有给出裁量的具体标准,因此导致实践中行政主体按照自己的喜好任意处罚的情况,这有违法治原则.针对这种情形,本文试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行政处罚的种类和幅度(量)进行分析,提出在处罚时应以效益为核心价值,为行政主体作出处罚时提供一个较客观的标准,从而使行政处罚减少任意性.  相似文献   

13.
当前医疗器械处罚自由裁量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有自由裁量权法律设置上的,有执法主体方面的,有自由裁量内外部环境方面的.针对上述问题,需要从抽象和具体两个方面着手加强医疗器械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建设.所谓抽象,就是要就加强医疗器械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建设设立总的原则和方向.所谓具体,就是要从具体的法律法规的完善、医疗器械行政处罚主体建设、行政执法环境建设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4.
刑法中的"报应限制功利"原则,其内涵与大陆法系国家刑法理论中的责任原则的意义相近,因其重视对人权的保障而符合现代法治国家基本精神。但在具体的立法和司法运作过程中,各国通行的做法与这一原则尚存一定差距,甚至常常与之发生背离。要使"报应限制功利"原则在配刑过程中贯彻始终,关键在于坚持"点刑罚"理论。  相似文献   

15.
失信联合惩戒具有明显的行政性、行业性、社会性、市场性。失信联合惩戒合作备忘录的法律性质主要被界定为规范性文件或内部行政协定,但这两种界定都是不准确的;失信联合惩戒合作备忘录的法律性质应为广义上的行政协定,同时,其也是我国实施失信联合惩戒这一行政协助的重要表现形式。失信联合惩戒在形式合法性领域中存在两个问题,即联合惩戒的形式没有得到法律的承认,以及失信联合惩戒合作备忘录并不具有授权的功能。为解决这两个问题,需加强社会信用立法,以法定的形式确认联合惩戒;同时,加强法律授权制度建设,确保惩戒措施有法可依。  相似文献   

16.
论我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合法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是我国的一项制度创新,但是这一创新存在着是否合法的问题。从我国的试点城市看,这种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在权力来源、权力行使主体和权力范围等方面与法律存在冲突。为此,在制度创新的同时,我们需要制定配套措施,解决合法性问题,以实现我国法制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17.
从伦理学角度看,行政处罚是具有伦理意义且需伦理规约的行政行为;行政处罚的伦理向度是公序和公益,消解"内部性"问题和"私人化"问题是其内在要求;行政处罚的伦理考量是"矫正正义"具体落实,其实体性要求是:罚其必罚,平等对待,罚当其过,合乎人道。  相似文献   

18.
雷新明 《南都学坛》2003,23(6):88-90
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颁布实施后,先后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深圳、南宁、厦门、大连等城市围绕城市管理中的问题展开了。在设计这一制度过程中,当初基于节约行政成本、减少多头执法、避免执法扰民,但由于未能对我国行政处罚领域里存在的诸如行政负激励膨胀、伦理道德、行政法律制度的扭曲等问题进行检视,也没有对现实法治进行理性思辨,引起法治的失语与悖论,这些问题实在有必要进行一番审视,以求得该制度勃发它应有的活力,更符合宪法规定的“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立相对集中处罚制度一定要有利于实现行政民主,要考虑到它在行政管理中的可行性,要有利于实现行政效率、节约行政成本,要考虑到行政处罚与法治的可容度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