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庭伦理经验中个体生命的缺憾曾长久地压抑着鲁迅,促使他在文本叙事中寻求自慰.生命的缺憾与自慰维持的紧张关系构成了鲁迅家庭伦理叙事的内在机制,在文本叙事中以悖论式展开,纠结着希望与绝望、生与死、爱与恨的分裂和对抗.论题结合文化批评、传记批评和叙事分析、心理分析,立体式的展现了鲁迅的家庭伦理体验和文本叙事的同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2.
《金阁寺》作为日本战后文学由传统的重视“伦理性、思想性”回归“文学性、艺术性”的典型文本,在现代文学研究中受到很大重视.这导致了《金阁寺》内蕴的伦理价值远未得到充分阐释,而处于“文学性”的遮蔽中.文章从叙事伦理学的角度对“金阁”作为伦理上的“绝对他者”重新解读,呈现文本所蕴含的伦理空间.  相似文献   

3.
家庭伦理经验中个体生命的欠然曾长久地压抑着鲁迅,促使他在文本叙事中寻求抱慰。生命的欠然与抱慰维持的紧张关系构成了鲁迅家庭伦理叙事的内在机制。鲁迅对生命欠然的抱慰,在文本叙事中是悖论式地展开的,纠结着希望与绝望、生与死、爱与恨的分裂和对抗。  相似文献   

4.
小说以自己的方式触及人类生活中的伦理问题。相对于抽象的理性伦理法则,小说则凭借叙事对包含伦理蕴含的人事进行讲述,借助描绘,被小说层层展开的世界更具象、真实,给人更切实的认知。文章辨析了现代伦理的艰难及小说家面对它所表现出来的智慧,通过对现代叙事文本的诠释探究了其中的伦理蕴含,借助对知识分子如何思考伦理问题的解读,辨析了"虚构"的艺术世界与"实在"的现象人生的相同相异之处。打探这些就是在探索艺术与人生中最真实的属于伦理范畴的道德、死、爱、忏悔、出路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叙事伦理相对于理性伦理而言,指具体叙事过程文本内部形成的各种伦理关系,它既包括形式安排对作者、叙述人、人物和读者之间伦理关系的影响,也包括文本叙事溢出的不同于时代或作者本人理性伦理的个体伦理.鲁迅小说叙事结构和叙事人称安排充分体现了叙事形式所蕴涵的伦理意蕴,折射出叙述人以及隐含作者的个体伦理困境.  相似文献   

6.
典型”作为“他者形象”,是后现代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的“互为文本”过程的表现,中国当代文学中,典型人物的非中心化“他者”形象,是后现代主义对中心主义二元对立的解构的表现;典型事件向他者视角的演变,在于后现代主义对“元叙事”的消解;典型环境演变成为“平面化的‘他者’在场”,源于后现代主义对深度的消解。与此同时,典型作为他者的文化形态也出现了“泛精英、大众、反精英”形式,通过对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拆解,能够发现“精英-大众-反精英”的过程也是后现代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的“互文”的不同层次表现。  相似文献   

7.
叙事伦理将对作品伦理观念的分析约束在文本自身范围之内,它既充分给予那些在传统伦理批评中被忽视的叙事盲点以关切,又以理性逻辑为感性伦理分析的支撑,使自身成为伦理批评的可能之一。《山本》中贾平凹以叙事的错位展开文本书写,并通过人物的个人经验叙事进行伦理观念的建构,在种种法则与关系的异动中呈现伦理冲突,重置伦理秩序。文章认为,隐含于文本之中的齐物视角下"天我合一"的作家伦理观念是作品《山本》跳脱出历史革命叙事的窠臼,获取超越性精神价值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曹禺不同戏剧文本中存在着复杂的叙事结构.其中之一是以革命话语为主线的"现代性"叙事结构,而其西方现代艺术观念对革命理性的反拨又形成另一叙事主线;可是传统伦理话语模式的复活也在文本中有所体现.正是这些"复调"式结构自身的矛盾张力形成了文本的复杂性与多意性,从而使人们能不断地在文本现实指涉意义之外发现其丰富的文化和哲学内涵.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部新型的传记文学作品,《喜福会》的叙事具有历史性、真实性、完整性。《喜福会》对"他者"经历的叙事具有新颖的艺术特色,构成一部关于"他者"的传记文学作品,反映了"他者"的生活方式和生存之道。  相似文献   

10.
宗教叙事伦理以宗教传说与宗教教义作为潜在的叙事资源与创作题旨,是宗教伦理形态在叙事文本中的具体描摹。霍桑借助原型叙事力图为解决现代社会问题寻找宗教伦理价值的回归,表现了作家应有的道德责任。  相似文献   

11.
《金瓶梅》评点者打破小说线性叙事的传统,构筑了一个相对自足的《金瓶梅》话语阐释空间。叙事空间成为浓缩小说文本意蕴的符码,小说评点者的空间叙事建构,将各个叙事单元组合成相互渗透的意义之网,凸显中国小说理论强化文本细读之时的整体统摄眼光。以空间思维来读解小说文本和审视社会生活,《金瓶梅》评点者的空间意识展示了文本阐释空间的延展性知开放性,彰显了体悟小说文本意蕴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2.
叙事与伦理结合构成作为批评方法的叙事伦理,其知识合法性基础在于三个方面。首先,伦理是对人类生活应然状态的一种规定,而叙事,尤其是文学叙事(或称虚构叙事)是对生存的一种展示,加深我们对应然生活的理解,这是人类学基础;其次,叙事和伦理都是人的自我确立方式,这是叙事走向伦理的心理学基础;最后,“美是道德的象征”是叙事走向伦理的美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现实世界在本体论上和内容上是完整的,而叙事虚构世界是不完整的.在叙事中,故事可以无限地延展,但因为文本的限制,叙述者只能选择一定的叙述视角进行叙述,这必定会造成叙事中虚构世界的不完整.叙述者在叙述过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他选择叙述什么,选择不叙述什么,都与叙述者的伦理取位紧密相关.影响虚构世界的不完整性的因素除了文本本身的边界之外,还有文本残缺、文类规则、作者风格、美学追求、文化特点等因素.以上这些因素,除了文本残缺之外,都与叙述视角有关,并且能够折射出不同叙述视角所蕴含的伦理价值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4.
修辞叙事学的读者观使真实读者运用伦理标准对叙述者传递的文本信息进行阐释,而重获阐释与批评文本的合法地位,此读者观进而发展为以伦理取位的叙事伦理批评。以叙事伦理批评视角阐释小说《立体几何》,乃立足于叙事策略,对叙述者表面叙述的信息确定性进行对照式阅读。确切地说,从小说的叙述人称与视角、叙事模式与叙事时间三个角度来分析隐含作者对叙述者及其叙述内容的否定态度,以揭示小说蕴含的对男性霸权主义的伦理警示。  相似文献   

15.
“国产大片”的叙事与意识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影作为特殊的文化艺术产品,其意识形态特性是无法规避的,问题只在于如何传达意识形态。当“国产大片”试图以炫目的视觉奇观、超强的明星阵容来刺激观众的视听感官并进而达成意识形态企图的时候,我们可能恰恰忽略了一个问题:影像叙事是传达意识形态最为有效的手段。意识形态的有效传达,更多是借助有效的叙事来完成的。从创作层面来说,忽略对于影片叙事表达的重视,则有可能使电影直接成为意识形态的传声筒,而沦为抽象乏力的说教。从《英雄》到《无极》,再到《满城尽带黄金甲》和《夜宴》,“国产大片”在全知叙事/权威叙事的叙事形式背后,其文化内涵即文本意义上则呈现为“帝王”叙事或者“神性”叙事。《集结号》不但意味着“国产大片”的题材/类型转型,即由古装武侠向现代战争的转型,在叙事的意义上,也体现了导演打破权威叙事的尝试,而代之以平民视角来关注与表达战争中人物个体的命运,并由此拓展了为常规话语所界定的中国战争片模式。在中国电影中,电影叙事常常不是单纯的与影片文本有关的叙事,而是社会文化泛文本在影片文本中的一种投射。以《集结号》为标志的“国产大片”在电影叙事方面的努力,在改变票房与口碑、商业与品质之间的悖谬关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如何在主流意识形态诉求、大众文化心理需求和创作者的影像/叙事表达之间建构起良性的互动关系,已经成为“国产大片”真正走出票房与口碑、商业与品质之间悖谬关系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综观德莱塞近半个世纪的小说创作,德莱塞对人性及生命意义的观点与他的机械论创作思想产生矛盾,并由此形成了德莱塞小说独特的叙事伦理:道德叙事与欲望叙事互为关照的双重叙事特征。德莱塞的道德叙事与欲望叙事的矛盾冲突构成了其小说的内在张力。作为一个有主体性和伦理意识的艺术家,德莱塞追求人生信仰和道德完善的人文精神是其借助小说创作这种艺术形式表达道德主题的内在动因。德莱塞创作观与道德观的多重矛盾及叙事伦理的双重特征,展示了德莱塞书写真实人生的现实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7.
小说这一叙事艺术要将多维时间中发生的事件纳入线性语言结构 ,由此引出叙述时间问题。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的差异造成了小说艺术表达的张力。博尔赫斯在 2 0世纪以来对小说时间的多样处理中 ,更注重对时间形而上的探索。他的文本成为时间多极多元的文本和思考人生的切入点 ,并充分展示了他对时间的独特理解。其文本的主要时间形态有循环时间、时间双向并行、交叉多维时间、非时间等。博尔赫斯对时间的探索体现了小说家力图冲破叙事时间限制的努力 ,同时其文本的实验性也由此衍生  相似文献   

18.
海明威是美国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其短篇小说的叙事伦理从两方面进行了阐述。一方面,海明威精心选择其短篇小说的叙事主题和内容,在表现生活虚无与无奈的同时,也肯定生活的意义。另一方面,海明威选择非人格化叙事,让读者产生信任感,并邀请读者自己思考和判断。同时,他也会在叙述中进行某种程度的叙述干预,表明自己的价值观和伦理态度。  相似文献   

19.
希利斯·米勒的阅读伦理观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现当代解构主义批评家希利斯·米勒的文学批评理论力作《阅读的伦理》将文学批评与伦理道德相结合 ,从相关概念的梳正、个案文本的伦理解读等方面阐释了文本的阅读与伦理的关系。但现代阐释学认为 ,文本是不可辍读的 ,这就决定了所有阅读都将是“误读”。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小说领域完成了10个年头实验的罗布.格里耶将目光瞄准到了电影小说,开始为影坛和文坛培育新型的电影小说品种,并取得了很大成就。本文从电影小说的文学性、影视艺术特征及独特的叙事方式等方面入手,对格里耶的实验电影小说以及渗透在文本中的创作理念作一探析,以探求他在这方面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