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诗人直面万物,在沉思默想中同众生沟通、交流,于是百端感悟,发自内心深处而流于笔端,遂为山水诗。诗人的人格在其审美创造及与人相关的生活行为中生成,并整体性地呈现于他的作品。诗人作为主体与自然的关系是建立在想象的基础上,是自我的无意识表露。  相似文献   

2.
郭执桓是清乾隆中期的山西诗人,与朝鲜诸多文士有“澹园联唱”之谊,扬名海东。朝鲜诗家欣赏其人品、学问,并称赞其诗歌“清虚洒脱”,有李白之遗风。郭执桓在中国并不是有名的诗人,而朝鲜诗家对他却颇为赏识,与当时中朝宗藩体系的稳定、两国文人交流的频繁有直接关系,同时也说明了清代中期两国诗歌交流的深入和繁荣。  相似文献   

3.
张林杰 《江汉论坛》2005,1(10):110-114
与20世纪20年代相比,30年代诗人有着更为自觉的读者意识。但诗人与不同读者群体之间的隔膜,又使得整个30年代诗歌面临着交流的危机。左翼诗人重视诗歌的交流功能,但夸大诗歌的社会作用、忽略诗歌本身的存在方式,又妨碍了这种交流功能的实现;现代派诗人力图通过潜心于艺术的探索并忠实地表达一己的体验来赢得读者。但对读者和作者个体心智活动的过分依赖,导致了传达的晦涩,也使他们的作品往往因为难于理解而处于“自言自语”的状态中。  相似文献   

4.
黄庭坚谪居黔州期间,虽出于全身避祸和害怕累及他人的考虑而经常"谢病杜门",但无论是山谷从前的旧交好友,还是在黔中刚结识的新知同僚、巴蜀后学,非但不以罪臣视之,反而主动与之联系并于诗人照拂有加。而诗人亦尽可能地为前来向他请益求教的两川士人提供帮助,尤其乐于为他们指明"进学畜德"之途,对南北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和当地人才的培养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巴蜀士人的人道关怀,不但使诗人得以度过患难,而且也使诗人的思想和创作发生了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是:中国古典诗歌如何表现中国人的精神性存在?或者说,古典诗歌所表达的中国人的心灵空间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主要从自然和人伦两个领域来展开分析.就古代诗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而言,以陶渊明和李白的诗为个案,论述诗人与自然的高度精神契合.就古代诗人人际亲密关系而言,则以潘岳和元稹的诗为代表,阐释诗人表达夫妇关系深厚情感的精神方式.理解古代诗人在自然与人伦中所形成的精神性存在,不仅有助于理解古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世界,同时还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有助于医治在现代性的影响下,现代中国人所出现的人与自然疏离、人与人疏离的"精神疾病".  相似文献   

6.
朴齐家是十八世纪朝鲜诗人和思想家 ,先后四次作为朝廷使者前往清朝首都北京 ,同清代许多著名作家进行广泛的文学交流。他把中国文学、尤其是清代诗人的作品介绍到朝鲜 ,同时又把朝鲜诗人的作品传播到中国 ,在十八世纪中朝文学交流史上作出了特殊的贡献。论文详细介绍朴齐家等朝鲜作家与清代文人的交往情况 ,并对朴齐家的代表作品及清代文人的评价加以介绍。所运用的都是第一手材料 ,许多是首次公布于世。对于朴齐家与清代诗风的关系 ,朝鲜北学与清代学术思想的交流 ,论文均有专门探讨  相似文献   

7.
在朝鲜的李朝时期,中朝两国的诗歌文学交流十分频繁,相互间的影响呈现出从未有过的深层次、相互融合的趋势。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少朝鲜优秀诗人的诗作反馈到中国诗坛,其代表性诗人有许筠、金尚宪、洪太容、实学派“四家诗人“;二是中国诗歌文学对朝鲜文坛起了巨大的影响作用,其典型代表是诗人王维、唐宋现实主义诗人群体、清代拟古主义文学思潮。在中朝诗歌文学的影响关系中,中国诗歌文学对朝鲜诗歌文学的影响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8.
《赠海东僧》是唐朝诗人张籍晚期的代表作品之一,诗题中的“海东”不是指日本和新罗,而是指渤海国,其反映了唐朝与渤海国诸多方面的交往关系.《赠海东僧》是唐朝诗人与渤海僧人之间的交流作.品,其内涵丰富.从作品的内容看,渤海不仅盛行佛教,而且佛教的天台宗在渤海巴经流行.唐朝诗人与渤海学问僧之间赠诗交流以诗会友之情跃然纸上,诗人赞颂了渤海僧人不畏艰难困苦来到唐朝学习先进的中原文化,并且他们已经具有了较高的文化水平,渤海僧人可以熟练应用汉语与外文,佛学造诣颇深,可谓集才学、医学和佛学于一身.  相似文献   

9.
冰心与林徽因的诗歌都映射出诗人丰富情绪体验中对心灵清静的追求以及这种追求实现后诗人清静、和谐的内心世界,尽管这种相似中又有着很大的差异。这与传统文化的影响有关,也与她们个体的选择密不可分。这两个主题在两人诗歌中不断地交替出现,潜在地构筑起她们立体的情感形象。  相似文献   

10.
“五四”新文学时期,郭沫若和闻一多虽同为浪漫主义爱国诗人,但两人的作品却存在诸多差异,尤其在抒情方式和诗体格式上更是“各唱各调”。对两人诗作的比较研究,可以探索诗人的经历、学识及艺术个性与诗美观念确立之间的密切联系,同时,在个案分析上可以勾勒出这个时期中国新诗的走向和风貌。  相似文献   

11.
李尚迪是朝鲜纯祖至高宗时期的一位重要诗人,他的思想文化特征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体现出来,即正统的儒家思想观,边缘化的人生取向,"问学"的文化选择,慕华思想与个人的情感空间.  相似文献   

12.
朝鲜北学派的主要诗人李德懋以其崭新的文化意识与文学思想展开文学创作 ,同时在诗作中反映了与朋友进行思想、文学交流的过程 ,由此体现了李德懋的友道观与以诗辅谊意识 ,在朝鲜文学史上极富特色  相似文献   

13.
李朝末期,社会极度堕落,百代硕学李星湖、丁茶山归隐林下,文运陷入混沌。天才诗人申纬继金昌协之后成为时代的彗星。其诗以苏轼为宗,自命“由苏入杜”,又因同清代名儒翁方纲等江南名士广泛交游,故受清朝清丽纤靡诗风之洗礼。其书、画亦为人颂。因此,申纬以诗、书、画三绝名扬中外,在朝鲜汉诗文坛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伊沙诗歌风趣幽默,闪动着解构思维的灵光,在捕捉生活之真的平庸、琐细、肮脏、丑陋中咀嚼出淡淡的诗意,呈现出别具一格的意味特质。伊沙诗歌以审丑与渎神的方式站在审美的对立面展示人生、人性,对形而上神话幻象进行拆解,在清除文化、体制、神话等外在因素对个体造成的重重压抑和遮蔽之后,将人的真实生存状态呈露出来,显示出俗世人生独立自在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15.
马作为一个意象,在李齐贤诗中多次出现,它被寄予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在诗歌艺术上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感,在马意象的背后蕴涵着作者的价值标准和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16.
杨亚利 《文史哲》2004,1(3):70-74
作为经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易学有汉易系统、晋易系统、宋易系统三大形态。有材料证明,这三大系统开风气之先的都是山东学者。汉易系统开风气之先的是孟喜,集大成者是郑玄;晋易系统开风气之先的是王弼;宋易系统开风气之先的是以孙复、石介为首的泰山学派。在这个意义上可以得出结论:易学源于山东,有齐鲁文化背景。纵览文化轴心期以后汉以来山东古代易学史可以看出,山东学者对我国易学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易经》及自孔子开始的历代注释和发挥而成的易学,包含着丰富的逻辑思想和较为成熟、固定的推理类型,是中国古代逻辑重要而特殊的组成部分。易学逻辑以推类为主导推理类型,其推类类型十分复杂,大体包括阴阳、五行、八卦等诸种。易学的价值不在占卜,而主要在思想、史料与逻辑。深入开展易学逻辑的研究,对丰富中国逻辑史的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睟光将他所接受的程朱性理学称之为"道学",所以现以中国"道学"的名称、体系及其思想内容为依据,揭示李睟光"道学"思想的蕴涵,建构李睟光"性理学"的哲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9.
陈旭辉 《理论界》2014,(5):141-144
署名纳兰性德的《合订大易集义粹言》存疑较多,本文通过文献考证该书的辑引材料来源与编撰体例认为:《合订大易集义粹言》是纳兰性德辑合《周易集义》与《大易粹言》两书共计十八家易说,统一体例,增补而成。  相似文献   

20.
“道”是老子书中的核心观念,但《老子》既论“道”,也论“一”,两者关系微妙难解。通过分析,笔者认为,《老子》一书经历两阶段的发展,早先依循古老精气论的路线,以“一”为最高根源,然后才走出具有自己特质的路,以“道”为首出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