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年级是大学生进入大学学习生活的角色转换的重要阶段,加强他们的思想教育工作,将能为大学学习生活打下良好基础,基于这种认识,就要求我们思想教育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注意用系统的观点分析新生的特点,从多方面入手开展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工作。一、思想的认同性和片面性 思想的认同性,是指对他人的思想观点认可和赞同的主观倾向。一年级大学生刚进入大学,掀开了自己人生历程中新的一页。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希望,对自己要求比较严格,希望不断进步。加之,在刚进入大学时,由于人地两生,对新的学习生…  相似文献   

2.
大学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学生在此期间将为日后的工作与生活打下最稳固的基础。大学一年级是学生完成“第一个过渡”、顺利开展大学生活的基础阶段,也是大学教育的关键时期,学生将面临生活上的自理、学习上的自觉、日常行为的自律及思想上的自我教育。这种“自主”式的教育无疑会给学生心理上带来困惑和冲突。因此,心理健康已成为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什么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当前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给大学生的心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广大教…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心理健康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这同时影响着大学的教育,尤其是大学一年级学生的教育。据不完全统计,我校从87年至98年共有156名学生休学,其中56名是由于心理原因。近年来,因心理问题休学的一年级新生逐渐增多,这使我们意识到,一年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教育工作者面临的突出课题。 一、一年级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年级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由于适应不良和人际关系不协调所带来的问题。首先,一年级大学生进入大学,在学习、生活、文化等方面情况与中学相比有较大…  相似文献   

4.
撰写本文的目的在于对我国当前低年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作宏观性分析,并提出一定的应对策略。一、低年级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低年级的大学学生正处于青年期,恰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有些心理学家将青年期形容为生命的“第二次诞生”。大学二、三年级的学生在年龄上刚刚达到了“成熟”的水平,但是这种成熟是有其特殊性的。而且,这种心理上的成熟并不意味着社会性的成熟,他们应该更加努力地完善自己的心理功能以达到社会所要求的功能性。另外,二、三年级的学生自我意识还很不完善,因而对他人有关自己的评价非常敏感。随着人生经验的积累,个体需要对自我意识不断地进行修正。自我意识的修正主要依据两个方面:一是生活中所积累  相似文献   

5.
“一年级娇,二年级挑,三年级找不着。四年级跳。”这句话点出了如今一些大学生面对学业、生活、人生目标等的迷茫与困惑。与大学时光的美好相比,我们看到的是今年金融危机下的就业压力愈发严峻。大学生如何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避免初来乍到的“不适应症”呢?  相似文献   

6.
青年大学生的四年大学生活,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四年之约的大学生活规划是其人生规划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规划大学生活,顺利完成学业,奠基好人生的关键一步是大学生活的要义。科学发展观是科学规划大学生活的方法论基础;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是规划大学生活的哲学依据;目标激励是规划大学生活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7.
大学一年级,是青年大学生承前启后的一个关键时期。政治上的趋于成熟。学业上的纵向发展,生活道路的独立选择,不仅对于以后三年的大学生活,而且对于不久的将来走向社会,成为国家的栋梁,都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所以应该特别重视抓好一年级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怎样抓?同行们都有各自的套路.笔者的体会是:要抓好一年级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应该理解学生,关心学生,严格要求学生。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人生观,是指正校大学生对人生目的、意义以及个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认识。它是人的社会性、阶级性、民族性和社会集团性在大学生头脑中的反映。因而,大学生人生观是他们籍以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内在尺度,也是他们认识自我、塑造自我的内在标准。它影响、调节着大学生高层次的精神生活,制约着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活动范围,决定着他们的生活目的和发展方向。大学阶段是人生的重要阶段,既是一个人求知识、出见识的黄金时  相似文献   

9.
我在长时期担任大学一年级的《高等数学》课的教育实践中体会到,做好一年级学生的教书育人工作是提高本科生教育质量的基础。一年级大学生面临“三个转变”大学一年级是从中学生向大学生的转变适应阶段。一年级大学生经过中学阶段的艰苦学习和国家的统一招生考试,升入大学,成了同龄人中百分之三的佼佼者、家庭的宠儿、社会的骄子。他们听到的是一片颂扬和赞誉,看到的是新奇的高等学府,想到的是  相似文献   

10.
农村生源大学生是我国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活是人生成长重要的阶段,如何成功的度过大学四年,是对农村生源大学新生来说尤为重要。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导致的种种差异、环境的变化、教学方法的改变以及人际交往的多样性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他们在思想、生活和学习等方面存在一些不适应。结合作者的工作实践的积累,分析大学适应期可能遇到的不适应状态、这些不适应状态产生的原因、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尽快适应等方面,帮助农村生源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相似文献   

11.
大学时期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在发生重大变化,这是人生最宝贵、最具有特色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内,大学生身体各种器官和机能的发育基本达到成熟,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迅速发展,然而心理的成熟却又往往落后于生理上的成熟。在繁重的学习任务和新的生活环境中.会遇到许多新问题。由此会感到心理承受不了。造成心理疾病,以致影响学业的顺利完成。一、大学生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产生的原因1.不适应大学生活。入学后.由于没有自学习惯又缺乏综合概括的思维能力,所以在学习上不能适应,感到课程进度太快;加上其它因素,新学期考试成绩…  相似文献   

12.
对于刚刚踏入大学校门的一年级新生,在个人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心理等方面都不能很快地适应,易出现各种问题。作为大学生接触最多,对其影响最深的辅导员在大学生适应阶段可以通过自身工作,给他们以帮助和引导,使他们能顺利过渡。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活是大学生一生的一个重要阶段,而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阶段是大学生活的开始,能否尽快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学习节奏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四年的生活、学习情况。在学习期间能否在有效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是很多大学生关心的问题,大学生毕业阶段将直接关系到今后的工作和继续深造问题。如何正确引导学生顺利走过大学生活的每一个阶段是非常重要和有意义的。本文就班主任应怎样抓好学生工作、特别是学生的学习工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本文应用量表法和问卷法,将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在大学生生活的基本层面上对六个专业、一至四年级的468名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状况进行了考察,结论是: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性别差异不显著而年级、专业、经济状况、学习成绩、健康状况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显著。最后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设。  相似文献   

15.
浙江省大学生心理压力总体状况与来源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运用自编的"大学生心理压力问卷"对浙江省四所大学的学生心理压力总体状况及来源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总体压力感处于一般水平,压力的主要来源是自我发展与择业压力因素和学习压力因素。男大学生在学习、社交、生活及总体压力感上高于女大学生;二三年级大学生在生活方面感受到的压力高于其它年级大学生;理科大学生在学习、社交、自我发展与择业及总体压力感上高于文科大学生;农村大学生在学习、社交、生活、自我发展与择业压力方面高于城镇大学生。  相似文献   

16.
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有的大学生都面临着一系列重大人生课题,例如积极乐观人生态度的形成、专业知识技能发展、职业发展方向的选择,以及如何面对磨难和挫折等等。树立科学而崇高的理想信念则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大学是一个人人生转折的重要阶段,大学阶段树立的理想信念将会对大学生的人生道路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大学一年级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身体已趋于成熟,思想尚未成熟。这就难免产生某些心理障碍,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因此,认真研究一年级大学生这种心理特征,及时采取相应有效的措施,帮助他们克服各种不良心理因素,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高校美育课程体系建设,是提高大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专业素养和创造力的重要路径,其中《高校美育》,是以美的基本知识(特征与分类)和美的高深知识(美的本质和规律)为主要内容构成的全校学生通识课。对二、三年级大学生的实验和调查表明,该课程除对大学生审美能力发展影响显著外,也对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有显著积极的影响,对人生价值观中的人生目的、生活方式、人生手段、人生态度等四个维度中的6个因素影响显著。本研究还对年龄相当的青年犯人进行了对比实验,证明该课程具有更大范围的拓展效应。根据实验结论,提出了构建促进大学生身心协调发展的高校美育课程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正> 大学的班级是大学生学习及生活的基本单位,各项活动都要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开展,特别是大学一年级,加强班集体建设,创造优良班风尤为重要.良好的班风是每个大学生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长江大学2010级、2011级一年级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调查、访谈,表明在大学一年级这个高等教育的起点阶段,被调查者入党意愿十分强烈,但对党的关注度和相关知识掌握不够,小部分被调查者入党动机呈功利化、现实化、被动化、从众化趋势发展,大学生入党动机的形成受到基础教育、家庭教育、攀比心理及自身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长江大学在"1+3"人才培养模式下,以主题班团会、党校为主阵地,强化一年级大学生对党史、党章、党情的正确理解;以学生党支部建设为龙头,加强一年级大学生对党员义务、责任的正确认识;以深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管理为抓手,加强和改进一年级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对端正入党动机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