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2 毫秒
1.
元杂剧是元代文学的象征,它作为汉文学是在多元文化中生成并繁盛的。元代是北方游牧民族统治的朝代,北方游牧文化对元代文化的影响,无疑会在元杂剧中留下游牧文化的痕迹。北方游牧文化对儒家生命价值观的影响,表现在由于蒙古族入主中原,打破了汉代以来独尊儒术以及宋代程朱理学一统天下的局面,从而改变了人们的意识形态、生存理念,生命主体受到关注,人的生命意识开始觉醒。北方游牧文化不断为中原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成为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2.
元代特殊的时代环境使元杂剧不可避免地受到蒙古民俗文化的影响。元杂剧中有很多爱情剧、宗教剧和反映大团圆结局、节日竞技及节庆时杀羊造酒等习俗的情节,这与蒙古民族的思想、文化、习俗关系密切;元杂剧塑造了众多英雄形象这与蒙古族崇拜英雄的民族情结不谋而合;蒙古民族的审美风尚使元杂剧总体上呈现出酣畅淋漓、热烈奔放的风格;元杂剧程式化的表现手法也与蒙古民族的民间文学诸如英雄史诗、胡仁乌力格尔、好来宝等,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元杂剧中使用了大量的蒙古语,更直接地反映了蒙古文化对元杂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元代杂剧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其中大量使用蒙古语体现了蒙汉文化交流,本文意在通过元杂剧中蒙古语的分析初步探讨元代蒙汉文化交流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4.
元杂剧作为元代文学的象征,是在多元文化中生成并繁盛的。因此,北方游牧文化对元代文化的影响,无疑也在元杂剧中留下了游牧文化的痕迹。北方游牧文化的渗入对儒家传统的伦理道德产生的冲击和影响,表现在北方游牧民族的社会形态对儒家传统等级观念的影响,以及游牧民族的主观意识对儒家传统"礼"的影响。这说明,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发展至今天,是多民族文化不断冲突与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元杂剧作为元代文学的象征,是在多元文化中生成并繁盛的。因此,北方游牧文化对元代文化的影响,无疑也在元杂剧中留下了游牧文化的痕迹。北方游牧文化的渗入对儒家传统的伦理道德产生的冲击和影响,表现在北方游牧民族的社会形态对儒家传统等级观念的影响,以及游牧民族的主观意识对儒家传统“礼”的影响。这说明,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发展至今天,是多民族文化不断冲突与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语言不只是思想的对应符号,而且语言是人们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表述。蒙古语不仅是蒙古族交流的工具,更是一类民俗事象。蒙古语是游牧的蒙古族建构思想和行为极为重要的方式。蒙古语是我们了解蒙古族游牧习俗与生态意识的活化石,它的产生和传承负载着蒙古族游牧生活的深刻的历史记忆,传承着牧人的知识谱系。  相似文献   

7.
蒙古语言不仅是蒙古族人民交际的工具,而且也是蒙古民族精神财富的宝库。蒙古族语言文化研究是中国蒙古学的新兴学科领域,也是世界蒙古学科研究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蒙古国与内蒙古地区的蒙古语在文字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而在蒙古语词汇方面也存在着明显差别。文章着眼于两者的词汇差异,即固有词及借词两方面的差异,进而探讨差别背后的政治历史及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8.
元杂剧中使用了不少蒙古语词。本文对元杂剧中蒙古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与归纳:将两个蒙古语词对举使用;将蒙汉双语中的等价同义词对比使用,相互解释、相互说明;将一个蒙古语词的一半翻译成汉语,另一半保留蒙古语;将两个蒙古语词组合成短语使用;在汉语的动词后加上蒙古语的后缀;在句首用蒙古语的语气词或叹词。  相似文献   

9.
元代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文化交融互动的重要时期。考古发现揭示,北方地区元代壁画墓以长城为界分为南北两个区域。长城以北的元代墓葬壁画中的游牧、狩猎图等呈现出蒙古族游牧生活特征,长城以南地区的壁画内容以备宴图、杂剧图、孝行图等汉文化特色为主体。但各地墓葬壁画装饰在图像组合及图像细节表现上都表现出蒙汉等多元文化交融的特征,体现出不同区域迥然不同而又交错共存的文化面貌。墓葬图像中的人物服饰、饮食等生活图景均体现出多民族杂居混融的时代特征,反映出多样杂糅的社会文化风貌。  相似文献   

10.
元杂剧兴盛的思想文化背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元杂剧在金元之交的兴盛,是传统文化受到严重冲击以至失衡状态下超常规的产物,带有蒙元文化的鲜明印记。本文从元杂剧赖以形成的北曲的特质、蒙元文化多元交织的形态特征、全真教与元代理学的离合关系等方面,对元杂剧兴盛的思想文化背景进行了富有新意的发掘和归纳,力图将元杂剧兴盛原因的讨论引向理性思维与文化学的高度。  相似文献   

11.
蒙古族习惯法是早期游牧民族法律文化的缩影,也是元朝法制建设的特殊起点。元朝法制同蒙古法文化有着重要的渊源关系,蒙古族习惯法对元朝法律的影响是深刻的,这使得元朝法制始终表现出封建法和民族习惯法的二元特色。  相似文献   

12.
论古代戏曲的形成与民族文化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古代戏曲的形成与民族文化融合@田同旭$山西大学文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相似文献   

13.
以元代都城和陪都作为整体考查对象,从城市选址、山水环境、城址规模、平面布局及各部分的形制特征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揭示了它们在自然地理环境、城市空间格局、生态环境建设及整体文化特质等方面的异同,探析了元代都城建置特色中的汉、蒙两种文化基因,指出了城市规划中的汉农耕文化及蒙游牧文化的有机糅融现象。  相似文献   

14.
元代爱情剧与家庭生活剧中的妓女形象存在歧异,源于当时社会的文化冲突.爱情剧中美好的妓女形象体现出商业文化和游牧文化对传统观念和传统爱情模式的冲击,文人适应市民的欣赏口味,美化妓女成风.而回到更为现实的家庭生活剧中,文人更自觉地维护农耕文化需要的稳定家庭结构,于是妓女形象在他们笔下“原形毕露”.  相似文献   

15.
元朝蒙古族的游牧文化与汉族的农耕文化经历了一个从冲突到融合的发展过程。在文化价值取向上,元朝统治者崇佛重儒,使蒙汉文化从冲突走向融合。其结果使蒙古社会传统的知识发生了转型,高等教育活动主要围绕儒家文化高深学问展开。"国子学的多元性"、"书院的官学化"、"科举的时断时续"构成了蒙元时期高等教育的主要特点。本文在回顾元代官学化的历史事件和综述有关研究的基础上,对元代书院的官学化问题进行了文化解释。  相似文献   

16.
词义是语言文化内涵的显著表征,一种语言的词义系统里蕴涵着该民族的全部文化和历史。本文在研究蒙古语词的文化义时,以词义研究理论为基础,将蒙古语中含有传统文化的指数词、颜色、自然现象、用具和饮食等词的文化义及应用特征与蒙古民族传统文化情感和思维方式的结合为研究方向,并为兄弟民族学习和研究蒙古语言文字及了解蒙古族风俗习惯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搠思吉斡节儿是元代高僧 ,被元廷尊为国师 ,是对蒙古文化传承做出卓越贡献的文化泰斗。他整理并规范了蒙古文书写系统 ,编写的语法著作是后世蒙古语语法研究的奠基作品。他继承蒙古文传统诗歌格律 ,同时吸收梵、藏诗歌的某些结构形式 ,使蒙古书面语诗歌格律趋于定型。古今中外学者常把搠思吉斡节儿同其他人相混淆 ,但这些人的生活年代与搠思吉斡节儿相距较远 ,可见不是他本人  相似文献   

18.
元代科举考试时断时续的文化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蒙古族建立的一个大一统王朝。在文化价值取向上,元朝统治者崇佛重儒,使蒙汉文化从冲突走向综合。国子学的多元性、书院的官学化、科举的时断时续构成了蒙元时期高等教育的主要特点。元代科举考试的显著特点是举棋不定、时断时续,其深层原因是蒙汉这两种异质文化的综合必然经历从冲突到融合的过程;元代科举考试确实存在不公平的民族歧视倾向,但这主要是基于蒙古人承认差异、区别对待的权力民族配额制度的需要;至于元代科举内容和标准走向僵化,这是因为蒙古人对儒家文化的理解不同,从一个方面反映出蒙古传统文化简约、务实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蒙古语和英语存在着许多文化差异,导致蒙英语言中有些词语的对等失败,形成一些文化空缺词汇。本文分析了蒙古语文化特色词汇的特点,探讨了对这些词语的不同的翻译方法,提出了应尽量采用音译、直译和音译直译结合的异化翻译策略,以便使跨文化交际得以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