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石鼓书院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对石鼓书院诗词的研究是石鼓书院文化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诗词不仅反映石鼓书院独特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而且围绕实现国家统一,维护巩固领土完整这一爱国精神实质全方位、多角度的展开,呈现出其鲜明特点,这些诗词从文化内涵上反映出石鼓文化与湖湘文化的精神实质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2.
天下四书院之一的石鼓书院位于衡阳城北石鼓山上,书院历史悠久,地势独特。摩崖碑刻历代不绝,在全国书院独树一帜,是石鼓书院文化历史的重要组成。文章在查阅历史文献与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石鼓书院唐代摩崖碑刻进行整理,并对其中存有歧义的“东岩西谿”、“太和题名”、“刺史蒋防碑刻”及“昌黎诗刻”等四种摩崖碑刻予以考释,以期丰富书院文化史研究。  相似文献   

3.
石鼓书院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戴述秋同志所编选《石鼓书院诗词选》是石鼓书院文化研究中的扛鼎之作,石鼓书院诗词所体现出来的针砭时弊的入世情怀、忧国忧民的天下情怀、兼收并蓄的大同情怀,从文化内涵上反映出与湖湘文化的精神实质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4.
南宋时期,理学家与书院深度相契,开创出书院与学术的一体化传统。位列天下“三书院”、“四书院”、“五书院”中的岳麓与石鼓,更是湖湘之学与书院一体化的典型代表。乾淳之际,朱子所作《石鼓书院记》意在为天下书院建设提供范式,实为湖湘文化自立自强的重要标志。石鼓书院在纠正科举俗学之余,倡导传道济民,开湖湘实学之风。山长讲学兼采诸家,辑成《石鼓论语问答》,刊刻《尚书全解》,扩大湖湘之学谱系。宋末石鼓于战火中重建,习武备战,扩充田产,担起乱世中传承文脉的重任,成为湖湘学派的重要基地。  相似文献   

5.
王阳明的书院实践与书院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长达二十余年的书院讲学实践中,王阳明形成了自己的书院观。它包括对书院的看法,书院的教学方法,书院的制度化建设,书院与学术的关系,书院的教化功用等。本文认为,王阳明重视书院建设,将其视作研究、宣传自己学术思想的阵地,其学几变而定于书院,其教亦传于书院,在书院的讲学过程中,不断完善、发展了自己的学术主张与思想体系。他在正德、嘉靖年间的努力,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继南宋以来的第二个书院与学术互为表里、一体发展的趋势:新的理论在书院中崛起,新崛起的理论又一次推动了书院的勃兴。  相似文献   

6.
宋代以降,在统治者的调控下,培养满足朝廷需求的人才成为书院产生与发展的逻辑基础。而创新学术是书院作为中国古代高等教育机构的最主要标志,也是千余年来书院发展的内在逻辑推动力。但人才培养和发展学术对书院发展也不是均衡地起作用,人才培养逐渐演变为限制书院学术自由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构建现代大学制度过程中,借鉴书院发展的相关理论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白鹿洞书院     
彭代国 《社区》2012,(20):30-31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南山谷中。此处原为唐朝人李渤、李涉兄弟的隐居处,李渤曾养一白鹿自随。人称白鹿先生。以后李渤为江州刺史,在隐居旧址创建台榭,号为白鹿洞。至南唐时这里建为“庐山国学”.北宋初扩为书院。与嵩阳、石鼓、岳麓并称天下四大书院。1179年,朱熹为南康知军时.曾在此主持教务和讲学,并奏请赐额及御书,书院于是声名大振。以后,陆象山、王阳明等人都曾在此讲学。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书院的讲学、质疑、辩难学风,使书院成为创新时代学术思潮、引领学术进步的场所。宋代程朱理学、明代心学、清代朴学,都是在书院实践中得以形成发展。书院一代代学人的学术传承与传播,形成了中国古代独立于官方学术的私学传统。对古代的书院教育进行一些梳理,以期为研究书院教育的特点及影响做出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明清关中书院与文学之关系,从社会文化史视角对明清关中地区书院的复兴、书院的学术、书院与科举、书院与文人之风气等相关问题进行研究,认为明清关中书院对明清关中文学发挥着促进作用,为科举人才的培养和文学环境的营造创造了条件,成为明清关中文学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  相似文献   

10.
2011年书院研究成果颇丰,据不完全统计,发表相关文章240余篇,出版著作5部,完成博士学位论文1篇,硕士学位论文8篇。这些论著围绕书院改制研究、书院传统与当代教育研究、教会书院研究、书院历史个案研究、书院与地方社会关系研究、书院与文学、学术研究、书院藏书研究、书院研究综述、海外学者对书院的研究等九方面呈现其研究成果。梳理其中的学术发展线索,对于寻找新的研究方向、推动书院研究向纵深发展具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11.
明代的文人集结,在晚明以前是中国传统的文人雅集和创作学术活动。但在万历后期,文人集结的学术活动悄悄发生了变化,从同人堂到首善书院的学术演变是最典型的代表。同人堂的讲学只是一个开端,东林书院讲学的实际影响,已经超出了书院的本质,将文人集结的学术研究与社会形势联系起来。从同人堂到首善书院的建立和讲学,则具有了明显的社会功利性,是有意识的学术政治化,既为明王朝的延续发展培养应用人才,也为政治斗争构建思想基础,是复社政党化的先驱。  相似文献   

12.
书院学是一门正在形成过程中的综合性专门学科。着重概述湖南地区书院学研究概况 ,介绍了 90年代的主要学术成果 ,并指出这一时期书院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为了整理研究陕西书院的历史概貌与区域特征,采用历史考证、统计与分析等方法,研究认为:陕西自唐代以后日渐沦为全国书院发展落后区域,多灾多难的社会环境、日益衰弱的经济基础、教育之传统与思想文化之保守等是陕西书院发展历史的最主要背景。作为人文荟萃之地的陕西书院,在陕西学术、教育、文化史上的历史留痕是不可忽视的,而关学与实学的标举发扬是陕西书院划在中国书院史上的最亮痕迹之一。  相似文献   

14.
书院是产生于我国唐代并在宋代以后逐渐兴盛起来的民间教育机构,对传递学术薪火和开启民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然而,书院在辛亥革命前后渐渐趋向式微,却在当前传统文化复兴过程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性质仍然具有民间办学的色彩,书院的发展的路径不外是传统文化和域外优秀文化的教育以及学术研究。  相似文献   

15.
虞山书院位于江苏常熟,是一所祭祀孔子弟子子游的书院。该书院创建于宋代庆元年间,之后屡废屡兴。明代万历三十四年,常熟知县耿橘加以修复,将它作为传播道德学术的重要场所。耿橘重视用会讲的方式吸引众多学者、文士前来砥砺问学、讲道较文,其文学教育与道德教育密切联系。在会讲之余,虞山书院还经常从事文学创作活动,其创作中的一些作品染有浓厚的道德色彩。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机构,也是宣传儒家思想的重要阵地。历代很多书院重视道德学术,将传道授学作为一项神圣的使命,而文学的载道性特点又为道德之学在书院文学教育中的渗透提供了有利条件,书院文学创作也往往打上鲜明的道德烙印。明代时期虞山书院的文学教育与文学创作只不过是反映这种现象的一个典型事例而已。  相似文献   

16.
书院志述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书院志是一种专志 ,与山水祠庙志等同属于广义的方志。书院志的雏形为书院记 ,它定型于明 ,大行于清。书院志是研究书院史、哲学史的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17.
书院远离尘嚣的选址理念与"士人学而优则仕"的原则似乎背道而驰,然而,看似不合理的文化现象背后却有其合理且深刻之处。通过对道脉官脉一体化进程及其影响的分析,揭示由其推动的中国古代书院选址的三重逻辑:士人集团政治文化圈的建立使士人不惧于建书院于山林;书院作为官僚制与"道的诠释权力"间冲突的缓冲,不得不建于山林;对"道"的纯洁性追求使书院适合建于山林。书院选址逻辑根本上是由道脉官脉一体化背景下凸显出来的政治意志与学术意志之间的张力推动的,理解这种张力与书院选址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理解高深学问中学术与政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东亚书院与儒学国际研讨会"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成功举办。这次会议以多学科、多视角、新方法研究为特点,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围绕书院本身、书院与儒学的关系、韩国书院研究三个主要方面展开学术交流。对韩国书院的研究是这次会议的亮点,而对中外书院的比较研究将成为以后书院研究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吴澄是元代与许衡齐名的两大“真儒”之一,有“南吴北许”之称。他和会“朱陆之学”于有元一代,实起了“宋明理学”发展的桥梁作用。然而在我国的教育和哲学史的研究中,他的地位并不显赫,特别是在书院教育史的研究中,他拟乎是被遗忘的人物。我认为这是不合乎历史实际的。我这里主要是探讨吴氏草庐讲学与书院教育的关系,及其在书院教育中的学术地位,从而看出吴氏在宋末元初书院处于窒息时期所起的  相似文献   

20.
宋代书院及宋代学术文化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代书院渊源于唐末五代的私人讲学机构 ,是一种制度较为完备的教育和研究机构。书院在宋代蓬勃兴起 ,与官学、私学、科举制度以及政府的文化政策、学术思想的演变等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书院颇具特色的教学和研究活动、自由争辩和讨论的学风、求真求实的问学精神等等是推动宋代学术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