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鲁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一文后的第二条注释给读者三点印象:一、林语堂是“费厄泼赖”的倡导者;二、鲁迅写作此文是专门批判林语堂的;三、二三十年代林语堂始终站在进步文学的对立面。事实并非如此。“费厄泼赖”的始作俑者是周作人,而不是林语堂。鲁迅对“费厄泼赖”的批评,表面上对着林语堂.其实瞄准的是周作人。准确地讲,是针对当时一些善良人们姑息养奸的错误倾向而言的。二十年代的林语堂作为语丝派叱咤风云的一员战将,伴随着鲁迅的步伐,在反抗封建势力和现代评论派的攻城劫寨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林语堂是代人受过的。这场围绕“费厄泼赖”问题的讨论,是语丝派内部人之间不同意见的磋商,长期以来人们把它定格在“两个阶级”、“两条路线”斗争的档次上是不科学的。  相似文献   

2.
李钧 《东方论坛》2008,2(2):46-49,62
以生态文化学观点考察鲁迅林语堂学案,会发现:鲁迅与林语堂的反目实际上是五四“人的文学”与“平民文学”观的内在冲突与悖论,即精英启蒙思想与民主自由思想的内在冲突。它们有着历史的合理性和互补性,但是由于政治意识形态的原因,文学史对鲁迅与林语堂的文学观给予了高下与正误的判定。而鲁迅林语堂学案又是鲁迅与周作人“兄弟失和”事件的潜在延续和隐性表现,林语堂则充当了一个替代性的标靶。今天重提鲁迅与林语堂学案,力图放弃文学史写作中的一元政治意识形态标准,使文学研究的标准回到审美,回到和谐。  相似文献   

3.
鲁迅与林语堂都曾将知识分子作为其小说着力表现的对象,由于他们本身亦属于这一阶层,二人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能从不同的方面折射其文化立场.本文试选取鲁迅、林语堂涉及知识分子形象的小说作品,探究两人文化背景、文化立场的同与异.  相似文献   

4.
我们宿舍哥们强,一日他发现蚊帐里有只蚊子,忙活抓了半天没抓到。哥们叹了一口气说:“妈的,饿死你!”然后,迅速把蚊帐收了起来,忍了好几天没挂蚊帐,最后终于把蚊子给饿死了。  相似文献   

5.
唐弢在《琐忆》里记述他于1933年至1934年之间在《申报》副刊《自由谈》上投稿,“那些看文章‘专靠嗅觉’的人,就疑神疑鬼,妄加揣测起来,以为这又是鲁迅的化名。他们把我写的文章,全都记在鲁迅先生的名下”。无独有偶,几乎是在同一时候,还有一位新进的青年杂文家也被误认为是鲁迅的化名,那就是徐懋庸。不过,唐弢是被叭儿狗们错认为鲁迅的新笔名,而徐懋庸则是被《自由谈》的经常撰稿者林语堂当作鲁迅新变换的署名的。《徐懋庸回忆录》第七章里忆述了此事:“一  相似文献   

6.
鲁迅和林语堂翻译思想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鲁迅和林语堂身处相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但文化观的巨大差异形成了二者各自不同的翻译思想和主张,具体体现在:鲁迅的翻译目的是为了建立新文化,主张"逐字译"和"洋气",强调"异化"的翻译策略;而林语堂则更多地关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提倡"句译"和"反对洋化"、灵活地运用"归化"和"异化"策略。另外,二者在翻译文本的选择上也有着截然不同的取向。  相似文献   

7.
倪墨炎 《社区》2008,(32):43-43
1933年2月17日,鲁迅、宋庆龄、蔡元培、萧伯纳、林语堂、伊罗生、史沫特莱等七人,在宋庆龄住宅花园门口拍摄了一张合照,杨杏佛是摄影者。这张照片,新中国成立前没有发表过。  相似文献   

8.
林语堂对幽默的探讨与创建是对中国文化的一大贡献。他一方面把幽默放到话语产生与转换的结构域场中予以宏观阐释,另一方面又在自己的生活体验与创作的层面上展开对幽默的具体解读。冷静、超脱与睿智,这是他幽默的基础。超越于知识分子道德与名誉的功利欲求之外,这是他敢于幽默的原因。“两脚踏东西文化”,这是他幽默与众不同的地方。鲁迅与左翼文艺工作者对林语堂的幽默观及其《论语》的批判,有明显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9.
正关于婚姻,林语堂曾有过一个非常精辟的比喻:婚姻是饭。有饭,才是踏实的。林语堂本是一位牧师的儿子,家境清苦。廖翠凤仰慕林语堂已久,廖母却有异议,廖翠凤说:"贫穷算不了什么。"这话传到林语堂耳朵里,让他很感动。1919年1月9日,25岁的林语堂与24岁的廖翠凤结婚。结婚当天,林语堂拿过婚书对妻子说:"我把它烧了,婚书只在离婚时有用,我们一定用不到。"烛火点燃了婚书,红红的火苗  相似文献   

10.
付秀宏 《今日南国》2014,(11):35-35
关于婚姻,林语堂曾有过一个非常精辟的比喻:婚姻是饭.有饭,才是踏实的. 林语堂本是一位牧师的儿子,家境清苦.廖翠凤慕林语堂已久,廖母却有异议,廖翠凤说:“贫穷算不了什么.”这话传到林语堂耳朵里,让他很感动.1919年1月9日,25岁的林语堂与24岁的廖翠凤结婚.结婚当天,林语堂拿过婚书对妻子说:“我把它烧了,婚书只在离婚时有用,我们一定用不到.”烛火点燃了婚书,红红的火苗证明着林语堂要和妻子白头偕老的决心.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命运多舛的20世纪30年代,经历过五四时期的文人思想和文风出现了差异.周作人和林语堂的文风格调受不求进取、自我陶醉的人生观影响,一如他们的喝茶观及有关"喝茶"的散文小品.鲁迅则不然,他洞悉传统文化弊端,并以改良人生的文学和社会责任感为己任,对林语堂等人"秋思"般的"清福"和"苦茶"等不以为然.鲁迅的《喝茶》发轫于生活与时事,但论述时则突见机锋,对不合时宜的"清福"和"寄沉痛于幽闲"等进行了针砭时弊的评说.这三位文人所论"喝茶"的不同,反映了茶文化的广泛包容性,体现了三位文人在茶文化的民族性和思想性追求上的差异;以喝茶为题,还体现了鲁迅"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文学批评手法.  相似文献   

12.
鲁迅与林语堂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两位幽默大师,对幽默文学的创作和研究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都认同幽默文学的社会价值,且都对幽默文学进行了探讨,对中国究竟有无幽默文学看法不一。在创作中对幽默文学的社会功能体现也不同。不同的原因是二人在文学观念上存在较大差异。后来的评论者对两人的创作褒贬有别,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林语堂是有失公允的。  相似文献   

13.
林语堂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创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如何评价这一变化,成为学者们长期争议的话题.肯定前期创作的学者,多从社会性的层面考量;肯定后期创作的学者,则多从文学性的角度观照.不同视角的切入,极大地拓展了林语堂研究的空间.但考量一个作家的创作是否成熟,不能仅依据社会学或文学性的单一尺度,创作风格、思想主张稳定与否都是重要的考察标准.20世纪20年代,林语堂仍处于“文化认同”的“延展期”,思想尚未稳定,文章论点常来源于鲁迅、周作人、钱玄同等名家.及至20世纪30年代,林语堂在西方文化中发现了克罗齐的美学理论,并将之与道家文化相融合,明确地提出了“艺术即表现”、“表现即艺术”的口号,开始形成自己鲜明的理论主张.  相似文献   

14.
研究和喜欢赛珍珠的人都可能会说出赛珍珠和林语堂之间的交往,赛珍珠和老舍,晏阳初,甚至徐志摩的交往。赛珍珠和鲁迅似乎没有什么具体的有文字可考的交往,但鉴于鲁迅先生在中国文学殿堂的地位,在一封书信对赛珍珠的简短评价,影响了此后中国学术界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笔者试图从中国二三十年代的时代大背景以及两人各自的成长经历,抱着宽容理解的心态来分析鲁迅先生的评价以及两人不同的文学视角。从而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更深刻地理解赛珍珠在文学和文化领域的贡献以及研究其作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鲁迅与林语堂同途殊归,究其实质,乃是他们所受地域文化、家庭影响和启蒙教育,以及承接和择取传统文化、异域文化内核存在着差异的缘故。  相似文献   

16.
大概因为鲁迅曾经批评过林语堂的缘故,人们总认为鲁迅是反对幽默的。这是误解。大量资料证明,鲁迅不仅不反对幽默,而且他本人正是一位具有幽默风格的伟大作家。鲁迅的幽默,除了具有幽默的一般特点:借助于善意的微笑,含蓄地批评生活中乖讹和不通情理之处,通过笑的感情渠道,将作者对客观事物的审美评价传达给读者,并能给人以启迪,引导人们去思索,去探讨之外;还有一种不仅外国作家无法模仿,就对本国作家来说,也是“别具一格”的幽默感——鲁迅式的幽默。  相似文献   

17.
林语堂的小说把女性的地位提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其创作模式受到多方面的影响首先,受到西方女权主义运动和西方主流文化的影响;其次,西式的教育和所处的位置使林语堂美化着古老中国的一切,包括一些糟粕;最后,作为一个男性作家,林语堂难以摆脱男权文化的影响,在创作中不自觉地歧视女性.可以说林语堂的女性观是一种不正确的女性观,他笔下的女性是被男人欲望化的女性.  相似文献   

18.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把苏东坡流传后世的千百篇诗词、文章、书信及笔记等都直接翻译成英文成段地引用,体现了他深厚的中英文功底以及翻译上的造诣。《苏东坡传》这样一部以中国宋朝为背景的传记小说能顺利地被西方读者接受,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林语堂对归化策略的成功运用。本文对林语堂在该书中中国古诗词翻译的归化策略的运用从文体、词汇、句式以及意象等几方面进行了分析归纳。  相似文献   

19.
林语堂爱国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群英荟萃的中国现代史上,林语堂可以当之无愧地称为一代文化大师。但是,由于他在三十年代曾提倡书写“幽默”、“性灵”的小品文,而被冠以“帮闲文人”、“反动文人”的称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他的全面认识。其实,当我们回首历史,对他一生的思想、行为进行整体、客观的考察后,一个丰满而真实的林语堂就会展现眼前。限于篇幅,本文拟就林语堂旅居海外三十年的爱国思想进行初步论述。 一、出国前的思想嬗变过程 1895年,林语堂出生在福建龙溪的一个古朴山村。因聪颖好学,28岁便任北京大学教授。二十年代接受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他思想激进,曾被指责为“异端之家”,“北大激烈的教授之一”。在北大,他和鲁迅、周作人一起属于“语丝派”,与胡适为代表的“现代评论派”唇枪舌剑,分庭抗礼。1926年,因参加爱国学生的游行示威行动,遭反动军阀的通缉。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大陆对台湾政策的调整,对林语堂、梁实秋、陈源等人的评价问题常常被大陆与海外的学者所提起,海内外学者分歧很大,但在评价这三位名人时,每每要提到当年与鲁迅的瓜葛。如何对他们评价,这是涉及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大问题。下面,我想就鲁迅对这三人的批评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请各路名流指教。 众所周知,林语堂在台湾文坛,是位居胡适之后的大家。他一生的著作有六十多种。有散文,有小说,有翻译。还被列为1975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他是《语丝》时代的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