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9 毫秒
1.
我们以前往往将政治法律意义上的自由、哲学上的自由和道德上的自由混为一谈。实际上,政治法律自由是指在制度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人们行为的可能性,哲学自由是指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以及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而道德自由则具有特定的含义,它是指行为主体自觉自愿地按体现历史必然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去行动。道德自由以行为的自觉自愿和自主为特征。行为主体将根据道德必然性来行动,将道德价值的实现看作是自己的内在需要和乐趣。道德价值是指自由的行为主体在利他动机的支配下从事的道德行为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而道德价值的实现是指自由的行为主体顺利实现了由利他动机到行为结果的  相似文献   

2.
论道德的法治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的价值系统和规范文化 ,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这具体表现为在立法活动中 ,道德不仅为所立之法提供一种内在的价值基础 ,而且通过对法律进行道德评价的方式实行对立法活动的导向 ;在司法活动中 ,道德作为司法工作者必不可少的素质对于法的适用具有重要意义 ;公民是否守法直接关系法治目标的实现 ,而这又取决于公民是否将守法作为自身应尽的道德义务。科学地把握道德在法治建设中的这一系列价值 ,对于我们认识和发挥道德在依法治国进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道德中心主义与政治进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道德中心主义在政治方面最突出的表现是用道德代替政治,使政治道德化;在看待道德与法律对于治理国家的意义上,夸大伦理道德的作用,贬斥法律特别是刑罚的意义。道德中心主义还主张“人治”。现代社会政治最基本的特征是高度民主和严格的法治。长期以来,道德中心主义始终是阻碍中国社会向这两个方面前进的主要绊脚石。  相似文献   

4.
资本本身并不是具有道德属性的社会实体,而只是被人们用来实现其目的的经济工具。资本的掌管者在处理资本增值对他人与社会的影响时所具有的道德属性,赋予资本运行过程之中,从而使资本被承载了道德属性。资本追求价值增殖的行为与结果既可能符合道德,也可能危害道德,这种道德上的结果取决于支配资本的人们的主观目的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否一致。谁对资本运行方式的支配权力越大,能够支配的社会资源越多,对社会上他人发挥的影响就越大,因而所负的道德责任也就越大,谁就越应当受到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制约。这是一条处理资本与道德关系的基本准则。  相似文献   

5.
论道德价值     
一、范畴分析道德价值,是一种人类对自身利益发展及其实现方式的社会规定。同时它也是人类理性为了适应生存环境的挑战而自设的信仰目标和超越形成。它渗透在迄今为止的一切社会意识形式之中。因为它浓缩了所有人类价值活动的根本目标:一种形而上的意义追求。因此,它是一个说明人类价值活动的关系范畴。从发生学的意义上看,它的历史起点是一个存在范畴——社会关系。而所谓社会关系,不过是指构成为道德价值基础的那些历史条件即人与人交  相似文献   

6.
从法律的公共道德性看,人权的道德性必须通过法律制度体现出来,离开法律判断,人权的道德性不具有公共性。而在法律制度下,人权价值的取舍不完全受制于公共道德的要求,还要受到社会现实的客观性、国家利益、公共利益、自由目标等本体论、认识论等因素的制约,所以,人权的正当性不完全来自于道德评价,人权也具有非道德性。人权的非道德性主要是强调人权的正当性应当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视角来考察。人权本身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受到社会经济文化条件因素的制约,人权是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中实现的。人权离不开道德评价,但是,人权价值背后的利益冲突导致人权的价值取舍不完全受制于道德要求,人权本身是历史的产物,也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的。所以,考察人权的正当性基础应当关注人权的道德性与非道德性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人权的道德基础不能简单地停留在人权的规范要求上,在社会关系的框架中来考察人权的特性,需要重视人权所追求的人格利益在现实中可以得到制度保障的实际状况和程度。人权性质过于主观化不利于人权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道德信仰在其实践活动中具有神圣化、一元化和整体化的特征。在社会实践上,其本质呈现为道德主体通过自我设定自身、创造自身的对象化活动形成道德客体,并在道德客体的对象化过程中创造道德主体的双向互动性社会实践活动。由此形成其独立于社会政治、民族、阶级、国家和社会日常生活而存在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让法律权利趋向道德权利的正当性,并以此明确权利的道德性,是建构具有普遍伦理本质的权利体系的基础环节.道德权利没有使人走向道德善的功能,却是禁止道德恶产生的工具,因为它是人们追求利益的自由,是社会平等的前提和公权力的界限.道德权利与法律权利是异质性的存在,两者应当保持界限.道德权利对法律权利的价值范导以及它与法律权利的互释及其相对界划,使其发挥着为具有伦理普遍性的权利体系奠基的功能.在当今中国,道德权利的现实语境应为平等保护弱势群体的私权,此之为一种公共秩序意义上的正当,即一种人权.  相似文献   

9.
试论道德是法运行的重要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不是一种静止的社会现象,而是依照自身的运动规律在社会上周而复始运行的。法在运行中存在,在运行中发展,通过运行得以实现。其间,立法、执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全过程,称为法运行的外在过程。伴随着这一进程,法律内.在方面即自身形态方面也必然发生相应的演化,由法律规范借助社会主体的法律行为,转化为社会现实生活中的法律关系、法律秩序,这一过程称为法运行的内在过程。法运行的外在过程和内在过程是法运行同一过程的两个不同侧面,但无论哪一侧面,都不可能自发进行,都与人紧密相连。而人本身是一种道德动物,从人意识到自…  相似文献   

10.
在政治与道德分离的话语体系下,政治成了自由的束缚。对此,黑格尔坚持政治应具有道德内涵,反对政治与道德分离,以此实现了对近代契约论国家模式的超越。但是,黑格尔不是把道德直接变成政治,而是通过伦理来实现政治与道德的融合,以此实现对道德与政治直接融合的激进模式的超越。黑格尔的思路具有深远意义,反映了他对现代性与现代政治的深刻洞见。  相似文献   

11.
康德论道德与法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追溯西方自然法思想的源流而引出康德对传统自然法概念的改造,即从"自然法则"转移到"自然法权"(自然权利),使之从一种外在束缚的法规引申为一种内在自由的自身立法(自律),从而归结到道德上来.康德把外在法律视为引向内在道德的一个桥梁,并在其中运用了第三批判中的"反思判断力"的原理,使自然法则成为道德法则的一个"模型"(Typus),把传统道德建立于法律之上的模式颠倒为将法律建立于道德之上的模式,具有革命性的意义,但这一革命仍然不彻底.  相似文献   

12.
法律的道德性:依据及其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法律的道德性问题是关于法律的道德蕴涵和伦理价值取向的思考 ,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 ,这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必须面对的理论问题和实践课题。对法律道德性问题的关注 ,并非是道德作为一种社会价值导向功能范围的“越位” ,它有其历史学的依据和学理上的依据。研究法律的道德性问题 ,对于丰富法哲学理论和伦理学学科建设 ,对于确立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近代以来政治学研究的法律制度化向度背景下 ,强调从政者的道德责任既有其必要性 ,又有其独特取向。其必要性主要是 :政治领域的公共性 ,从政者的“自主性”和自由裁量权的存在 ,以及法律制度的不足和局限。其独特性取向是 :道德价值取向上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共利益 ,公共道德取向上成为公正的化身 ,私人道德取向上成为践履美德的榜样。  相似文献   

14.
道德与法律是社会中的两种主要调节方式。在道德与法律的互动过程中,道德越来越法律化。道德中的正确理解利益、正义以及应坚持权利和义务的对等性的观点是道德法律化的价值基础。我国转型时期出现的道德缺失现象要求法律对道德加以补救,从而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同时,道德规范的多元性以及强制性特点也需要法律对道德规范加以补充。  相似文献   

15.
王海明 《阴山学刊》2009,22(3):68-72
道德是社会制定或认可的关于人们具有社会效用的行为应该而非必须如何的非权力规范。由道德价值、道德价值判断和道德规范三因素构成。当且仅当道德价值判断是真理时,才能够制定与道德价值相符的优良道德规范,而避免制定与道德价值不符的恶劣道德规范。道德既具有适用于一定社会的特殊性、相对性,因而存在特殊的、相对的道德,又具有适用于一切社会的普遍性、绝对性,因而存在共同的、绝对的道德。道德就其自身——道德规范——来说,是主观的、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就其基础和根本内容——行为事实——来说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道德规范的正确性或优良性,说到底,取决于是否与行为事实相符。而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  相似文献   

16.
社会发展与道德经济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发展观把社会的发展看成是纯粹经济的发展,而不是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与生态等各个方面综合协调的发展。在这种发展观的指导下,人们只对人类的物质生产而不对人类的精神生产进行经济学的研究,人们只追求经济活动的经济效果,而不追求非经济活动的经济效果。社会发展道德代价的出现正是这种社会发展观的产物,是社会道德发展上缺乏经济观念的伴随物。社会发展到当代,人们日益认识到发展是社会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道德要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中改变“牺牲品”的地位,必须在自身的建设中同物质的生产一样,引入经济观念,从而使自身…  相似文献   

17.
西方道德危机的价值根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社会是一个经济巨人与道德保儒相结合的社会。由于片面地、过分地崇尚物质力量的作用,注重物质欲望的满足,西方人往往轻视或者忽视比物质价值更为重要、更为根本的价值,从而出现了难以自救的道德危机。从价值论意义上揭示西方道德危机的根源,对于我们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的关系,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西方道德危机决不只是在西方社会里才存在的,凡是实行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的民族、国家或地区都是可能或者必定会不同程度地存在。面对西方社会所出现的道德危机,人们从不同…  相似文献   

18.
审美道德论与自由秩序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自由秩序由心态自由秩序与法律自由秩序共同构成,审美道德论构建的是心态自由秩序,政治正义构建的是法律自由秩序,两者缺一不可。在中国文化中,人们过于重视心态自由秩序的建立,并将审美道德论的作用进行了不适当的夸大;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必须重视法律自由秩序的建立,或者说,法律自由秩序必须优先于心态自由秩序的建立。基于此,才能构建社会的真正和谐。  相似文献   

19.
整合性道德和城市社区道德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整合性道德同社会整合相联系。社会整合的前提是社会的分化、社会结构的多元化。社会整合要求一种具有整合意义的道德。整合性道德有赖于国家的动员和制度保障、社会的自觉以及在二者的互动中形成的社会成员的普遍的行为习惯。社会成员的为社会结构所需要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构成了整合性道德的基础 ;国家的倡导和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整合性道德的价值维度。就形成方式来说 ,它既是自下而上的 ,同时也是自上而下的。因此 ,可以将整合性道德概括为 :以促进社会整合为目标 ,在国家和社会的互动中形成的为一定社会结构中的不同结构单位所共识的道德。社区和社会在结构上具有“同构”性 ,城市社区的道德整合具有社会性的意义。城市社区的地域性使通过城市社区进行社会的道德整合具有可行性。中国城市社区具有特殊性 :首先 ,中国城市社区具有建构性。其次 ,中国城市社区体制具有二元性。这种特性有利于当前的整合性道德的建设。政府在设计社区发展规划时将国家所倡导的道德观念作为道德建设的目标 ,从而实现对社区居民的道德引导。而居民则通过参与社区事务 ,进行社区活动自觉到共同生活的规则和对规则的尊重。这种互动机制使整合性道德既能够形成居民的心理认同从而获得坚实的道德主体性基础 ,又能够达到社  相似文献   

20.
司法的本真     
司法的意义源于法律的价值,法律是基于人性中自由、安全与平等的价值追求,应然意义上的司法必然是维护人的自由和尊严。在现代意义上,本真的法律与司法不仅是社会秩序的调整,还是对政治权力的制衡,以此才能保证人的尊严和目的不会发生严重偏离。在现代政治文明中,政治与司法有着明显的价值分野,政治权力必须保证司法的本真状态,而不是介入司法的内在活动。本真的司法是现代政治文明的产物,也是法律实施的应然追求。鉴于司法在现代生活中至关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人们追求法治、自由、民主、平等和社会正义的今天,有必要首先让司法回归它的本真面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