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0 毫秒
1.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是金、元之际的重要文艺理论,很有研究价值。但元好问的文艺思想,并非全是个人独创,而是和师友的教育影响分不开的。例如下面这一首: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诗中前二句,是秦观(少游)作的,《山石》是韩愈写的一首七言古诗。元好问称赞韩愈的《山石》而对秦观不满。这一观点,出于元好问的老师王中立。元好问在《中州集》卷九的《王中立传》裡,说过下面一段话: 余尝从先生学,问作诗究竟当如何。先生举秦少游《春雨》诗云:“‘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 蔷薇卧晓枝。’此诗非不工,若以退之‘芭蕉叶大栀子肥’之句校之,则《春雨》为妇人语矣。破却 工夫,何至学妇人。”  相似文献   

2.
元好问在其《论诗三十首》中,通过对唐代诗人的评析,表现出对唐诗“初、盛、中、晚”分期的认识,是明人高木秉所言唐诗“初、盛、中、晚”阶段论的先声与桥梁;在对这些唐代诗人的评析中,元好问不仅准确评价了具体诗人的特点与得失,还从整体上表明了唐诗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的特点,具有一种唐诗发展史的意义。这些对唐代诗歌的评价,充分展示了元好问作为一个文学批评家的独到眼光,以及博识、智慧的评价风格。  相似文献   

3.
<正> 二论诗的标准元好问论诗,开宗明义,首先明示要以“正体”作为根本标准:“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所谓“正体”,翁方纲解释说:“‘正体’云者,其发源长矣。由汉魏以上推其源,实从《三百篇》得之。”来之杜甫的“别裁伪体亲风雅”。(《石洲诗话》)这是完全正确的。有元好问在其他诗中所写的“诗亡又已久,雅道不复陈”(《赠答杨焕然》)和“风雅久不作,日觉元气死”(《别李周卿三首》之二)可证。《诗经》中的风雅——汉代乐府中的民间歌谣——建安时期以三  相似文献   

4.
《冬日归旧山》一诗,最早被搜录在《文苑英华》(以下简称“英华”)中,《彰明县志》也有记载。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却认为“英华”所录李白“五言《雨后望月》一首,《对雨》一首,《望夫石》一首,《冬日归旧山》一首,皆晚唐之语。”对前三首,笔者不打算涉及,这里仅就《冬日归旧山》为李白一辩。  相似文献   

5.
《文选》是李白《古风》五十九首的一个重要艺术渊源。具体地说,《古风》组诗在主题、风格、创作技巧等多个方面受到《文选》《古诗十九首》、阮籍《咏怀十七首》、左思《咏史八首》及郭璞《游仙诗七首》等的影响。藉此不难发现,李白和杜甫一样“熟精《文选》理”。  相似文献   

6.
金代鲜卑族诗人元好问,生活在金元之际,他的诗歌深沉悲壮,深刻反映了那个“干戈几蛮触,宇宙日流血”(《箕山》)的历史年代的社会现实,反映了在当时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下我国各族人民的苦难生活;继承并发展了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是值得我们进一步加以研究总结的。元好问有一首诗很少有人论及,近代各家文学史著作在评介元好问作品时也未予以注意。其实这首诗无论就其思想内容的深刻性,还是就其艺术形象的独创性来讲,都是颇为少见的。这便是《蟾池》诗:  相似文献   

7.
元好问(1190—1258),字裕之,号遗山,系出拓跋氏,忻州秀容(今山西忻县)人,为金代最著名的诗人、词人、古文家、批评家和史学家,是“金百年以来,得文派之正而主盟一时者。”(徐世隆《遗山先生文集序》)被誉为“一代宗工”(《金史·文艺传》)。 《论诗绝句》三十首,是元好问文艺批评的代表作,清人翁方纲谓“先生一生识力皆具于此。”(《石洲诗话》)今人郭绍虞也说这一组诗“体现了一家论诗的宗旨。”(《中国  相似文献   

8.
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自清人以来就有编次失序的质疑。本文对这组诗编次失序的现象和原因作了全面的讨论,并附论元氏另一部著作《唐诗鼓吹》亦有编次失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金代鲜卑族杰出诗人元好问,诗文冠金元两代,是我国文学史上有影响的作家。他的《论诗绝句三十首》,是他二十八岁时,仿效杜甫的《戏为六绝句》而创作的。在这一组诗中,他对汉、魏至宋代的许多重要诗人和几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作了较系统的评论。他慨叹于“正体无人与细论”,以“疏凿手”自任,有杜甫“别裁伪体”之意,企图使文学史上好坏两种倾向象“泾渭”一样分明。虽然这是以诗论诗,属于韵语,不可能象散文那样详尽直说,又由于篇幅太短,不可能环绕一个中心问题而畅发议论,但三十首诗中心  相似文献   

10.
<正> 《论诗三十首》是金代诗人、文艺批评家元好问的早期诗学代表作,写于28虚岁。因其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杜甫《戏为六绝句》中提出的“别裁伪体亲风雅”和“转益多师”的精神意蕴以及七绝论诗的样式,为我国诗坛确立了品评诗人诗作的批评流派,为恢复、弘扬诗歌创作的风雅传统,为金代诗歌开辟现实主义创作道路,  相似文献   

11.
元裕之即元好问,是金元之交最负盛名的文学家,在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学史上都占有显赫的地位。清代罗士琳《续畴人传》收入元好问,于是元好问又在数学史上有了一席之地。罗士琳为什么要把大文豪元好问收入天算家传记辞典呢?其主要依据是祖颐《四元玉鉴》后序:“平阳蒋周撰《益古》,博陆李文一撰《照胆》,鹿泉石信道撰《铃经》,平水刘汝锴撰《如积释锁》,绛人元裕细草之,后人始知有天元也。”罗士琳认为元裕就是元好问。由此,元裕与元裕之之争成为元好问研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近一百五十年来仍未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2.
绝句发源于金代,现存两首作品:王中立《题裕之乐府后》和元好问《题山谷小艳诗》。王诗约写于泰和五年(1205),评论元好问成名作《摸鱼儿》(恨人间情是何物),是16岁的新人元好问的新作催生了词学批评的新样式;元诗写作时间不详,表现出对山谷艳词的理解和宽容。论词绝句的兴起,与金末词学创作和讨论、论诗绝句写作活跃相关。王、元之后,长期无人继写论词绝句。造成论词绝句写作的中断,实与元代诗学、词学衰落有关。  相似文献   

13.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初唐的开拓,盛唐的丰收,中唐的独创,都为古典诗歌增添了夺目的光彩。每逢提到唐诗,人们往往首先想到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诗人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忽略了一些过渡时期作家所起的作用。本文将要论及的中唐诗人孟郊就是这样一位处于过渡时期的作家。一孟郊,字东野,人称“苦吟诗人”。历代评论家对他颇多微词。北宋著名大词人、散文家苏轼曾把读孟诗比作听“寒虫号”(《苏东坡集》卷九《读孟郊诗二首》之一);金末文学家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说:“东野穷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诗囚”;陆时雍  相似文献   

14.
传为李白所作的《忆秦娥》一词 ,其实是一首托名之作。一、北宋李之仪“用太白韵”填写《忆秦娥》的事实 ,只能表明托名李白作的《忆秦娥》词在当时甚为流行。二、崔令钦《教坊记》无《忆秦娥》曲名者 ,并非表明李白作该词于“天宝乱后” ,而是李白根本未作是词。三、李白在《凤凰台》等诗中自始至终均未用“秦娥”一词 ,而《寓言》其二中的“秦娥” ,则并非《忆秦娥》中的“秦娥”。四、李白集中的《三五七言》诗 ,属“声诗” ,与《忆秦娥》词调毫无关联  相似文献   

15.
<正> 李白词两首《菩萨蛮》《忆秦娥》的真伪问题争论了几百年,我们认为有必要搞清楚。首先应该指出:宋人著的《诗人玉屑》、《湘山野录》均认为它是李白作的,并说曾子宣家所藏古本李白集中就有这两首词,宋代黄玉林《绝妙好词选》办“以太白《菩萨蛮》《亿秦娥》为百代词曲之祖”。这本来是没有什么可疑的。问题的提出主要是由明代胡应麟的《少室山房笔丛》,它的理山:1、据《杜阳杂编》等书说,《菩萨蛮》这一词牌是唐末大中年间才有的。如果事实如此,李白当然“何得预制其曲”了。2、说李白“风雅自任,即近体盛行七律,鄙不肯为,宁屑事此?”3、“二词虽工丽,意象亦衰飒,于太白超然之致,不啻窍壤”,因而说李白“必不作如是语”;并说看两词“意调”很类似温庭筠,因而说是晚唐词人嫁名太白。从所举理由看,主要在第一点。  相似文献   

16.
论元好问的“丧乱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代鲜卑族文学巨星元好问,是一位诗、词、文都有巨大成就的作家。他的诗歌作品尤为丰富,据郝经《遗山先生墓铭》说,原有遗作五千六百余首,可惜大部分已散逸,现仅留存一千三百六十多首。这虽只有原诗四分之一,可是不论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珍贵遗产。元好问的一生,正处在金王朝由兴盛走向衰亡的历史时期。十三世纪初,原居温都尔汗  相似文献   

17.
李白的《菩萨蛮》、《忆秦娥》二词,其真伪和作意问题多年悬而未决,颇有争议.安旗教授在《李白词二首之我见》一文中,联系李白的生平经历、思想性格以及创作规律,对二词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认为这两首词是李白在安史之乱时期长安陷落以后所作.《菩萨蛮》是登高望远,怀念长安;《忆秦娥》是闻萧起兴,心悲故国,都抒发着伟大诗人的忧国情怀,反映着唐王朝的悲局,包含着巨大的历史内容。  相似文献   

18.
元好问诗学体系初探辛刚国元好问最负盛名的诗学代表作当推其《论诗三十首》。然而,这组论诗诗毕竟是他28岁时所作,还不足以显示其整体的诗学风貌。在此后近四十年的岁月里,元好问还有大量的论诗诗文问世,本文拟在其《论诗三十首》的基础上,结合其诗作、书信、序跋...  相似文献   

19.
一、《秋浦歌》十七首产生的时代背景唐天宝初年,诗人李白来到了长安。在此后三年的生活中,他渴望施展自己远大抱负的理想破灭了,而逐渐代之以怀才不遇和有志莫酬的感慨,《旧唐书》记载李白“尝沉醉殿上,引足令高力士脱靴,由是斥去。乃浪迹江湖,终日沉饮”。其实,李白是在朝中权贵们的排斥之下,离开长安的。长安三年之后,李白又开始了  相似文献   

20.
《诗文自警》辑佚十五则,系统地反映了元好问的散文审美理论。儒家的“中和”思想是元好问散文审美理论的基石,“不随人后,自成一家”是元好问散文审美的创新追求。在立意与遣辞的关系上,元好问凸显“意”的表达。同时他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处理散文写作艺术技巧问题,提出许多精辟见解,表达独到的散文审美接受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