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2 毫秒
1.
论隋唐洛阳城的设计思想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为依据,并结合隋唐长安城的布局进行比较分析,认为隋唐洛阳城的设计思想主要体现为五点:以京师长安为摹本;加强军事防御性;经济中心的转移与仓城的设立;规整里坊以繁荣经济;水陆畅通,交通便利。隋唐洛阳城是一座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都城,对唐以后的都城及邻近国家,尤其对日本的平城京、平安京的设计也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不少学者认为《考工记·匠人·营国》记述的中国古代都城规划思想是从两周都城的布局规划中提炼而成,从而推断其形成年代不晚于春秋战国时期。广泛考察有关两周都城的考古资料发现,本时期都城布局实际与《匠人·营国》的内容相去甚远,由此可证明《匠人·营国》之制形成年代不早于两周时期。西汉都城长安城是中国封建社会大一统后新建的都城,它的布局特色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作用,“旁三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等布局特征与《考工记·匠人·营国》记载的都城布局规划思想完全相同。由此可知,《考工记·匠人·营国》记述的都城布局规划完全是按照西汉长安城的布局事实附会加工而成,其形成年代应当在西汉时期  相似文献   

3.
从天文到人文——汉唐长安城规划思想的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是文化的载体 ,都城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文化风貌的体现。汉长安城法天象地 ,焕若星辰 ;唐长安城周易礼制 ,政通人和。其规划思想反映了从天文到人文的转变 ,前者敬“天道” ,后者重“人事”。  相似文献   

4.
秦都城概论     
研究秦都城对于了解秦的建立、发展与灭亡具有重要意义。秦都城由西向东迁徙与秦国力逐步强 大、势力不断东扩有关,也与地理环境有很大关系。秦都城的东迁,为秦的强大和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 基础;但国都的日益奢侈和豪华,也加速了秦灭亡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基本资料,《周书》(指今文《周书》中《秦誓》以外的十九篇。下同)是反映西周传统思想的典型资料。这篇文章准备将以上两种资料中的主要观念作一番比较研究,考察其异同,分析西周传统思想在孔子学说中发展的方向,从而为确定孔子这位西周文化继承人在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史上的位置,提供一个方面的证据。  相似文献   

6.
汉长安城位于今天西安市的西北,是西汉时期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西汉之所以能将都城放在这里是因为这里自然环境优越,特别是水环境优越。众多的河流和湖泊既为长安城提供了充分的水源,又为长安城带来了生机。在对周边水环境的利用过程中,当时人发挥聪明才智,对其加以改造,使其更利于都城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牛来颖 《南都学坛》2010,30(2):42-44
对于唐代都城长安地理景观的研究经过研究者的努力不断得到拓展和深化。但是由于资料的散佚,可依据的研究资料有限,而对笔记小说和佛教典籍的深入挖掘可以弥补这一缺陷。佛教典籍《法苑珠林》和世俗笔记小说的文字记述与叙事模式,为我们展现了唐代长安城街坊格局、里宅佛寺等真实的都城景观,揭示了唐代都城长安的地理环境及社会文化面貌。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每当中日学者进行研讨古代两国文化交流这一题目时,总是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有关古代中日都城的建制问题。即中国隋唐长安城、洛阳城与日本藤原京、平城京、平安京之间的模仿承袭关系等。然而对这一课题的研究,虽然经过长达八十年之久的学术论争,目前还尚未定论。不过中日学术界较为一致的看法是:日本的都城制度基本上是沿袭了中国的都城制度。也就是说,日本的藤原京、平城京、平安京这几座都城都是模仿中国隋唐长安城和  相似文献   

9.
第六章唐长安第一节隋大兴城和唐长安城公元六世纪末期,一坐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都城在今西安市区的所在地建立起来,这坐都城定名为大兴城。这坐都城的出现,适应了当时大统一的新形势的需要,它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期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产物,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才能的结晶,在中国古代城市建筑史上是一个空前的伟大的创举。在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它的设计思想、平面布局曾对邻国的都城产生重大的影响。隋初仍都汉长安城,由于形势的发展,这坐旧的都城已不能继续沿用,必须另建新城,关于大兴城的兴建,据《隋书·高祖文帝纪》(卷一)记载,开皇三年(公元582年)六月,隋文帝杨坚曾下了一道新建都城的诏令,诏令的主要内容有:  相似文献   

10.
专栏扫描     
周秦汉唐文化研究 1995年3月,陕西师范大学为利用西安作为周秦汉唐故都的有利条件,进一步发挥本校周秦及唐文化研究基础较为扎实的优势,成立了周秦汉唐文化研究中心。该中心充分利用古城西安周秦汉唐文物古迹众多的地理环境,侧重研究早周和西周、泰国和秦朝、西汉、唐朝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从而使研究周秦汉唐文化又带有一定的区域性和地方性的特色。《陕西师大学报》(社)1995年第3期“周秦汉唐文化研究笔谈”栏刊发了10篇文章:赵文润的《创建周秦汉唐文化研究中心的意义》、斯维至的《关于文化研究的几点看法》、朱本源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轴心时代:从殷周之际到秦的统一》、常金仓的《文化史与文明史》、赵世超的《周文化的时代特征和文化交叉现象》、赵吉惠的《秦汉时期中国文化格局的形成》、胡戟的《周秦汉唐礼仪文化的价值定位》、徐兴海的《秦人的史学观念与秦文化》、刘学智的《应在多维文化视野下治周秦汉唐史》、朱士光的《论周秦汉唐文化对我国古代都城规制之影响》。  相似文献   

11.
王维坤同志的《日本平城京模仿中国都城原型探究》,是他的中日古代都城研究系列论文之二。前一篇文章是将日本平城京与中国隋唐长安城作具体比较;本篇是将日本平城京与中国古代的曹魏邺北城、东魏北齐邺南城、北魏隋唐洛阳城等,一一作了详细比较,再一次证实了日本平城京的模仿原型只能是隋唐长安城而不会是别的古代都城。对此有兴趣的同志,请将两篇文章结合起来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2.
刘志平  李珊 《南都学坛》2007,27(1):36-38
礼与法在先秦时期的发展脉络是:礼与法在春秋以前的夏、商、西周三代处于混一状态,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分离。在春秋以前的夏、商、西周三代,以“周礼”为典型代表的三代之礼是一个严密完备的社会控制体系和政治文化系统,整合了礼与法,处于整体化、系统化的礼法混一状态;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和法家在“礼崩乐坏”的社会形势下,对传统的西周“礼治”体系进行了不同方向的扬弃,形成了“法家之法”和“儒家之礼”的分离对立。于是,无所不包的西周“礼治”体系就分解为“法家之法”与“儒家之礼”,礼与法在制度实体和思想理论上都成为两条线索独立并行。  相似文献   

13.
<正>西周、秦汉、隋唐时期,是中国文明创造非常繁盛的历史阶段,也是中国文化影响世界,同时接受世界文化的积极影响最突出的历史阶段。被后世称作"丝绸之路"的中西文化交流长期保持畅通的路线,东端的起点就是周秦汉唐王朝的中心区域。西周都城丰京和镐京在今西安市长安区。秦都咸阳的早期宫殿区在今咸阳市渭城区。西汉都城长  相似文献   

14.
西周的婚姻礼法问题,史家多有研究,但西周婚姻礼法所以产生的哲学背景问题,论者殊少。本文以西周的血缘宗法制为切入点,考察、论述了:一、西周以来“昏”和婚姻之礼的文化观念以至于哲学机缘;二、西周以来,男婚女嫁的年龄与礼法的关系以及确定婚姻年龄的哲理思考;三、西周以来,婚嫁时令的哲学基础和文化心理;四、早周和西周“腰婚”形态以及这一形态的,。理结构等等——通过对以上诸问题的考察,我们认为,西周婚姻礼法人类学意义上的祈向是人类自然本体的优化塑造与人类生存秩序的营造,其哲学背景则是二元对立生成观念的高度理性抽象。  相似文献   

15.
春秋时期承西周而继续存在的地域性居民组织"里",主要分布于列国都城内外和其他城邑,又新出现了地域性居民组织"乡",主要分布于都城内和城外之郊,并且形成以乡统里、一乡辖若干里的基层政权格局。  相似文献   

16.
依据文献史料,分析了谶纬与汉代迁都思潮之间的关系、谶纬对汉代都城文化的影响。分析认为,西汉末士人欲以迁都解"更命"之危机,王莽欲迁都以应谶纬;光武修旧都以证其承"尧后火德"之正统,却导致了人们的迁都之念;明帝时人们怀疑都洛不应天命,于是迁都之议再起;董卓以图谶为由迁都长安,曹操迎天子于许昌,曹丕应图谶而代汉。分析还认为,迁都思潮往往是国家信仰危机的产物,往往与权力之争和政权变迁密切相关;受谶纬天命思想影响,都城不再仅仅是行政区域的代称,往往成为天命的象征。  相似文献   

17.
针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西汉初期中小型墓葬文化面貌不清、缺少其演变规律背后的社会、历史、文化动因的研究等,本文从考古学文化的角度出发,借鉴文化因素分析方法,系统梳理已经发表的长安城郊中小型墓葬材料,结合秦末汉初的历史发展,提出汉初长安地区的文化面貌应是以秦、楚文化为主,其他五国文化为副的格局。在这几种文化因素的碰撞、融合、交流中,最终在文景时期比较大面积地形成了汉文化。所以汉文化不可避免地带有浓厚的秦、楚文化的色彩。  相似文献   

18.
随葬车马是先秦时期贵族身份地位的一个重要标志,不同文化之随葬车马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化的差异。发现于甘肃礼县圆顶山墓地遗址的随葬车马坑作为秦早期墓地随葬车马坑之代表,颇具重要意义,有助于探讨早期秦文化的内涵。在秦人与殷人文化渊源方面,历史文献记载与考古资料可以相互印证。礼县圆顶山秦早期墓地车马坑和安阳殷墟殷人车马坑的随葬方式很相似,殷文化之风格较为浓厚,从而与西周王畿周人车马坑之典型随葬方式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圆顶山墓地车马坑包含大量商文化因素,揭示出秦人和殷人应具有相当的文化关联,历史文献特别是地下出土的文字材料亦对此有所佐证,由此昭示出秦人和殷人在文化渊源上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绝地天通"的改革是在颛顼的主持下进行的,而秦的先祖是颛顼之后;商人以崇鬼重巫而著名,秦文化和商文化有密切的关系;秦先祖中衍"鸟身人言",与<山海经>中的句芒形象相似,而<山海经>和巫术有关.这些都显示秦在商代及其以前可能经历过一个巫术兴盛的时代.从西周到春秋初期,受周文化的影响,秦经历了一个文化转型,巫术文化的主导地位被史官文化所取代.史官文化的发展增强了秦的政治理性和历史意识,推动了秦国社会的飞速发展.但巫术文化在秦仍有较多的残留,使秦文化表现出更多的神秘性.  相似文献   

20.
孔子曾曰,西周“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的确,西周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政治、制度、文化变革时期,“旧制度废,新制度兴;旧文化废,新文化兴”。表现为政治上由奴隶制神权政治转换为奴隶制宗法政治;认识上由重鬼神转折到重人事;法律上由神判法转变至人判法等等。而西周一代美制之形成,实乃周公之首力。故此,本文从周公与西周法制建设关系上略做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