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图书馆和科研处联合举办的“中华女子学院学术沙龙”第三期活动于2006年4月20日下午在学院三层会议室举行。本次学术沙龙的主题是:“平等与差异的双重建构———五四妇女解放思潮的研究报告”。主讲人是学院女性学系韩贺南教授。作为女性学专家,她介绍了撰写《平等与差异的双重建构———五四妇女解放思潮的研究报告》一书的整个研究写作过程,从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角度阐述了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在五四时期这个大背景下呈现出来的各种思潮。畅谈了撰写整个研究报告中的心得和体会。她的演讲内容丰富详实、信息量大。当演讲结束后,还与听众进…  相似文献   

2.
美国华裔社会的历史合法性问题是赵健秀文学批判的焦点,也是他文学书写的起点。对于赵健秀来说,他要书写和恢复的是来到美国的中国移民的文化传统和历史,即美国华裔历史的建构。美国20世纪后期的新移民潮,造成了移民内部在经济和阶级上的分歧和冲突,使得赵健秀的美国华裔历史建构失去现实意义,从而陷入困境。  相似文献   

3.
海外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的历史经验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研究经验与中国传统文学思想的研究经验。前者建构的历史经验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主体地位。后者建构的历史经验,其有益的经验是,西方文论有助于发现或深化中国诗学传统中受到忽略的或不受重视的维度;其值得警惕的问题是,研究中存在西方中心主义倾向,中国传统诗学有成为西方文论脚注的危险。总结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的历史经验,有利于建构更有中国气派、中国特色、中国神韵的文学理论。  相似文献   

4.
历史是一条流动的长河,既包括过往,也指向未来。通过学者们“述往思来”的理性探索及其以文字为载体的文本呈现,不仅记录、传承着历史,同时也创造着新的世界文明。那么,学者们在关注过往历史存在的过程中能给当下活着的人以及人类未来历史的建构提供怎样的启示?他/她们应该循着怎样的路径治学与为文?在对历史的认识与反思中究竟应坚守怎样的学术立场和政治立场?  相似文献   

5.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6年“文革”结束,这是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的发展与挫折期,其整体格局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成为权威文论话语,其历史经验表现为毛泽东文学思想逐步经典化和权威化;人民性、阶级性、大众化成为塑造权威文论话语体系的关键词;周扬在中国文学理论的自主性和实践性上表现出强烈的理论自觉;“被批判”或者“边缘化”文论的思想价值丰厚;中国化的文学理论教材和课程体系初步建构起来;文学理论建构方式上出现了多向创生的典范。对这一时期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历史经验的研究遵循了不同路径,表现为整体化研究不断深化,毛泽东文学思想、周扬文学理论及其重要命题、胡风经典文本、关于“现实主义”重大论争等典型个案研究收获颇丰,教材和课程的中国经验研究日益精细,新方法新路径大量涌现和交叉使用,等等。  相似文献   

6.
作为新时期的一位代表性女作家,走向历史是铁凝在转型时期选择的策略.她在长篇小说《玫瑰门》《大浴女》和《笨花》中,从历史发展和文化传统的角度阐释女性的历史命运.以世俗化的日常生活情态解构历史,同时还原和建构女性历史.她采用女性的言说姿态,体现出女性历史叙事的主体性,描绘了女性视角下独特的历史风景,率先完成了女性作为“人”和作为“女人”的双重主体价值的建构,为思考历史提供了一个独具特色的角度  相似文献   

7.
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把德育放在首位。高校德育目标经历了历史发展的过程。追溯高校德育目标建构的历史轨迹,便于反思高校德育目标建构的经验与教训,同时,也为合理地构建现代高校德育目标提供了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8.
通道会议是党史军史上未曾定名的小型而又是最高级的中共中央负责人紧急会议。由于会议没有留下文字记录,因而与会议相关人员日后的口述与文载成了建构其历史记忆的最主要的方式。这当中,毛泽东等会议亲历者的回忆,相比较于其他相关人员关于会议的回忆,对于历史记忆的建构更具有独特的价值。会议亲历者的回忆为通道会议历史记忆的建构保留下了珍贵的史料,奠定了评价通道会议历史地位的基调,对于回应一些相关历史争议问题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女性学研究与当代女大学生的培养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当代女性学研究的兴起是现代社会注重人性、张扬个性的时代产物,在中国则是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之一.女大学生是同龄人中具有较高文化程度和素质的群体,将女性学研究的成果应用于当代女大学生的培养,用高等院校女性学学科建设的成果促进女性学研究的发展,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研究范式的成型是教育社会学学科成熟的重要标志;而学科研究范式的形成又主要依赖于研究模型的建构。梳理了教育社会学的三类研究范式:“实证研究范式”与“人文研究范式”;“教育事实研究范式”、“教育定义研究范式”与“教育行为研究范式”;“功能研究范式”、“冲突研究范式”与“互动研究范式”。论证了研究模型对研究范式的作用,讨论了教育社会学模型建构的两类方式:模型建构的类比法与模型建构的假设法。  相似文献   

11.
将历史虚构视为谬误而加以拒斥,史学研究中的这一基本观点因契合人们日常朴素的看法而显得似乎无懈可击。但这实质上是以知性形而上学的认识反映论作为基础,将实在对象独断地设定为自在存在,因其坚守非此即彼和有限性,所以无法实现从有限认知到无限对象的超越,难以解决史学争论和认知变迁的问题,也消解了深化历史认知的意义。相反,认识建构论在主体活动的基础上确证了外部对象的实在性并成为真正的无限,使认知与对象达成了动态过程中的辩证统一,从而克服了这些局限。因此,史学研究观从认识反映论到认识建构论的转变,将不仅为自身奠定坚实的认识论基础,而且也持续推动史学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中叶发展起来的"新闻自由",起于17世纪弥尔顿提出的"出版自由",经历了商业上的独立、职业化的追求、传播媒介的变化等历史语境的变迁,以及从"作为日常言论自由场地的市民传播圈"到"以企业的理论或以资本的理论为基轴的传播圈"的转变。其中一脉相承的是对于政治权力滥用的警惕以及监察政府的"看门狗"的政治内涵的建构。新闻自由的现实空间也主要是在媒介权力(大众传媒)与政治权力(政府)之间的对立关系中建构起来的。现代新闻自由理念及其现实的自由空间的建构对于现代民主社会弥足珍贵,但代价不菲。  相似文献   

13.
目前学人对中国哲学"合法性"进行了广泛的探讨,此问题的缘起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目前中国学人对历史、现实学术现状的反思,但是,要对中国哲学重新建构就要尽快超越"合法性"的阶段,进入到方法的多元化探索和中国哲学的意义建构方面.应从建构"他者"、澄明误读、开掘源头方面进行方法上的探询,从立足现世、学术创新等方面进行建构意义的尝试.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司法改革的背景下,司法权和司法权的建构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西方国家,其经历了一个根据法治原理要求司法权摆脱王权的束缚,确认司法权的宪政地位和作用,完善各具特色的司法独立制度的道路,这一道路也就是司法权的法治化建构。研究这一历史问题,对于我国的司法改革及其能够深化到何种程度,可能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实践本体论美学思想是刘纲纪对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的重要贡献,这一思想体系的建构具有特定的历史语境:国外历史语境主要表现在对葛兰西实践一元论、卢卡奇社会存在论以及南斯拉夫实践派的考察和批判上;国内语境则表现为同朱光潜、李泽厚等国内实美学家和哲学家的研究成果的碰撞和影响上,同时,接连不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的争鸣与讨论,也在客观上为这一思想的构建营造了浓厚的理论氛围。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建构与研究密集指向以下论域: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内涵界定、历史分期、发展线索;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思想资源、建构路径、现实基础;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问题意识、思维方式、话语方式、方法论问题;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理论基点、重要体系、重要学科、热点问题;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成绩、缺憾、最新发展;等等。围绕以上论域,学界在基本文献的审读、历史语境的还原、理论和文化影响因子的探寻等方面已经做了不少基础性工作。新时期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建构与研究之成绩体现为研究视野多样而灵活,具有鲜明的反思性;研究成果丰厚而扎实,具有明确的指向性;研究范式有效而多元,具有明显的互补性。但在研究的全息性体系性专门性、对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历史经验”的深入挖掘、还原文献的历史语境和凸显文献当下语境的融合等方面,新时期中国特色文学理论之建构研究还有待深化与拓展。  相似文献   

17.
从东西不同文化区域的“诗学”涵义及其演变来看,现代意义上的“比较诗学”实质上是指对于不同诗学体系和理论的比较研究。作为比较文学和文学理论交叉影响而形成的一个新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不同民族传统和不同文化体系之中的文学理论。从历史建构过程看,比较诗学既是诗学自身深入发展的要求,也是比较文学趋于深化所提出的必然结果。比较文学和比较诗学相互依重又相互参照,成为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18.
关于社会生态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首次回顾了社会生态学的历史形态,为此而发掘了东方文明的人文生态观念和西方文化的社会生态学说;对于社会生态系统研究、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现状,文章也分别予以述评;关于社会生态学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个方面的未来发展,本文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与前瞻。由此,本文对于社会生态学学科的建构与发展,具有学术理论价值和社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人们是根据自己“特定的政治目的”来建构或重新建构本民族的历史记忆的。我们十分关注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是如何重新建构民族或族群的历史记忆的,但与此同时,我们似乎没有冷静地反思一下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是怎样建构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中华各民族的民族关系的历史记忆的。我们在阶级斗争意识日益强化直至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环境氛围中,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阶级社会中民族剥削和民族压迫的根源是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准确阐述,扩展为“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其产生的实际效应就是使人们将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完全等同起来,并按此种思维定势建构了大量民族历史记忆和民族关系历史记忆,对我国的民族工作造成了许多不利的影响,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国家建构成为政治学和比较政治研究的热点。通过查阅国家建构研究的相关文献,作者对西方国家建构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总结归纳了西方国家建构研究的历史脉络,研究内容和研究特点,并对其进行了客观评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