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5 毫秒
1.
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在对广州市135名流浪乞讨人员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围绕城市流浪乞讨人员在新的救助管理制度下数量大幅增加且不接受救助的异常现状,剖析原因,借鉴国外救助经验,探求目前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新对策。  相似文献   

2.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推行5年来在理论上也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针对这些文献研究的焦点问题,如流浪乞讨人员进行社会救助必要性、我国流浪乞讨人员形成原因、乞讨权的定性、救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解决对策等进行整理和总结,并分析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国出台了新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新办法出台后,我国的救助管理工作成效显著,但随之也相继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呈现出新特点。为进一步完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应从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引入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技能和人才、救助站与高校联动、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加强宣传教育等多方面着手,加强社会救助工作,促进社会更加安定与和谐。  相似文献   

4.
由于保障机制和社会支持网络的断裂,农村聋哑人为满足生活需求只得进城乞讨.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农村聋哑人城市乞讨存在多重困境.对合肥市农村聋哑人城市乞讨现象的深入调查,得出如下结论:虽然农村聋哑人进城乞讨的影响因素具有多重性和复杂性,但通过加强家庭保障与政府保障、自我发展与文化关心、社会工作组织与政府救助机构的互动,能够富于成效地帮助农村聋哑人在多元主体互动与社会资源整合的基础上,获得有尊严的生活出路.  相似文献   

5.
我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在保障流浪乞讨人员的基本生活权益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其立法本身及其在运行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尽快修订该《救助管理办法》,扩大救助的范围,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救助,丰富救助的内容,明确救助站和相关政府部门的管理权限和责任,对未成年流浪乞讨人员进行特殊救助,完善受助人员权利救济的途径,完善有效的监督机制,是救助和规范流浪乞讨人员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6.
实施新救助管理制度后,救助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流浪乞讨人员不愿接受帮助,救助难;求助对象成分复杂,甄别难;旧的收容遣送办法仍有影响,宣传难;强讨恶要、借乞讨进行非法活动现象突出,治理难;救助站工作人员自身安全受威胁,保障难;救助站工作人员专业化水平低、提高难等。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尽快探索出新型的城市救助管理模式。随着社区建设的跨越式发展,以城市社区作为城市新型救助管理体系的运作平台,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新路子。社区救助管理体系可以有效识别求助对象与预防流浪乞讨人员再次流浪,节约救助管理成本。同时引导流浪乞讨人员在社区服务岗位上就业,实现助人自助。  相似文献   

7.
贫困的存在、文化张力的影响、社会救济体系的不甚完备是乞讨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乞讨现象对青岛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城市经济的发展、良好社会风尚和伦理道德以及诚信、和谐社会构建的影响。应把发展经济、弘扬先进的谋生文化和社区功能的开发作为解决乞讨现象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8.
从收容遣送到社会救助制度变迁的法理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的出台和生效宣告了收容遣送制度的终结。从收容遣送到社会救助制度变迁说明了中国社会在进步,体现了对基本人权的人文关怀。然而,救助制度的良好运作则有赖于与现行制度的衔接。  相似文献   

9.
2003年,孙志刚成为《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以下简称《收容遣送办法》)的终结者,“孙志刚之死”以及三博士因之上书全国人大常委会,催生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救助管理办法》)。2003年8月1日《收容遣送办法》被《救助管理办法》所取代,收容遣送站也随之更名为救助管理站。这一转变不仅是关于城市流浪乞讨人员制度的重大变革,自愿求助取代了强制收容,也体现了新一届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为求较圆满地解决城市流浪乞讨问题,救助管理站被人们寄于厚望。2003年8月1日起,北京市先后设立了19个救助站,运行三年来,为众多公民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然而在北京街头,流浪乞讨人员却日益增多,一座天桥上同时有五六个乞丐的现象不足为奇。一边是流浪乞讨人员在增多,但他们不愿接受救助;一边是大批不属于救助对象的人要求救助,有些救助站甚至人满为患。救助站不仅承担了职能范围的工作,也承担了大量无力承受的事务。由于种种自身无法解决或不能控制的问题,在救助与管理的道路上,救助站一路曲折走来,始终尴尬且困惑。  相似文献   

10.
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制度是社会治安防控的积极手段。流浪乞讨群体职业乞讨严重,且时常以非法操控乞讨、明讨暗偷、欺诈强讨等恶性手段组织乞讨活动,具有隐藏性高、侵害性大、组织性强、区域性明显、流动性频繁的特点,对社会治安构成严重威胁。为此,必须进一步完善救助管理制度,建设统一救助管理网络,培育社会救助力量,加强救助机构人才资源建设,以增强社会治安防控的主动性、系统性,形成广泛的参与机制,提升社会治安的防控能力。  相似文献   

11.
乞讨作为世界性的历史现象,是各国均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对此,各国也都采取相应措施予以规制,但乞讨的违法犯罪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并有愈演愈烈之势.在中国,乞讨有其存在的经济根源,并且本质上属于法律放任的自由,因此在合理限度内法律予以容忍.但是造成严重社会危害的乞讨犯罪,必然要进入刑法规制的视野,<刑法修正案六>关于组织残疾人、儿童乞讨罪的规定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在实践中,应注意厘清本罪名的构成特征及与之相关的组织儿童卖花行为的司法认定.  相似文献   

12.
社会学角度下的乞讨行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现在的乞讨群体可以大体分为救助群体、职业群体和违法群体,笔者就这三种分类进行一定的展开分析,指出救助群体存在的合理性,职业群体产生的原因,违法群体的新问题和法律盲区,禁讨区的合法性问题等,旨在对整个乞讨群体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为解决乞讨问题提出一些方法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谐音象征与吉祥民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谐音象征的方式来隐喻美好祝愿,是中国自古以来广为流行的以祈福求吉为主旨的吉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很有特色和趣味的民俗活动。这种表示吉利意义的谐音象征现象主要有四种类型:谐音吉祥物、谐音吉祥图案、吉祥数字、谐音祈福仪式。  相似文献   

14.
乞讨是人类历史上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在近代早期,英国对乞讨进行了区别对待,分别给以惩罚和救济。此时,英国乞讨限制呈现出三管齐下的基本特征:精英献策、政府立法和城镇执行。英国对乞讨限制的这一特征使它有力地遏制住乞讨这一社会痼疾,从而保证了英国顺利地实现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相似文献   

15.
中世纪晚期英国一直为乞讨问题所困扰,此时乞讨问题的出现是多种社会因素的结果。虽然中世纪基督教会主张对所有的贫困者予以救济,但中世纪晚期英国仍出现对乞丐限制的普遍呼声和行动。政府、教会和社会精英都提出了一些限制乞讨的措施,主张对乞丐救济区别对待。中世纪晚期英国对乞讨的限制有助于鼓励人们积极的生活,这孕育着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因素。  相似文献   

16.
从是否满足生存和生活需要的标准可以把乞丐人群区分为原生乞丐和职业乞丐.从整体上看,我国当前的乞丐人群基本上都属于职业乞丐.职业乞丐又可以划分为个体型和代理型职业乞丐.代理型职业乞丐伴随着我国社会转型而产生,它是当前职业乞丐发展的新趋势,容易诱发社会问题.个体型职业乞丐则是生活方式的选择,其解决应该寻求乞讨权和社会秩序的平衡.  相似文献   

17.
乞丐和乞讨是现实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但其形成原因、现实表现、社会处理方法在国内外有所不同.在我国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应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对乞丐和乞讨行为进行分类处理:对于真正贫困的乞讨者要通过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互助体系来消除;对于职业乞讨者,则要更多地给以正面教育,使其能自食其力;对于"恶抢恶夺"的行乞者则需通过法律手段给予严厉打击.  相似文献   

18.
"千古奇丐"武训怀着对贫苦大众的仁爱,数十年如一日行乞兴办义学;"世界平民教育之父"晏阳初70多年从事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他们将毕生精力和心血投入平民教育事业的精神,值得弘扬。今天的教育仍需要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和实验精神,仍需要这种淡薄名利脚踏实地的改良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