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解决人民群众的民生问题。这些政策和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中国共产党也因此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历史经验,主要有:以改善民生作为党在中央苏区执政的基本理念;以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第一要务;以发展经济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等等。这些历史经验对当前党和政府解决民生问题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主题之一,中国共产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并以此为指导思想解决中国民生问题。民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关键,民生问题的解决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理论与中国社会实践相结合,明确了民生问题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价值目标,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对建设和指导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学术界对中共执政能力建设和民生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其中,有部分研究成果触及中共执政能力建设与民生建设两者间的互动关系,诸如:党把马克思主义执政理念与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紧密结合,一切以民生为重,将民生建设作为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时代课题,执政实践不断深化;民生问题考验着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党在化解民生难题的实践中执政理念得到丰富完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民生建设的进程不断加快;党在解决民生问题中所积累的丰富经验,成为我们党在新的实践中更加稳妥而熟练地解决各类民生问题的宝贵政治资源.认真梳理、归纳和评析相关研究成果,把党执政能力建设与民生建设互动关系作为一个新兴论域进行整合研究,对于推进该领域理论的研究与实践的深入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延安时期,针对战争环境和边区实际,毛泽东提出了通过实行民主、发展经济、文化教育以及社会保障等一系列关于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理论,并通过推行民主、发展生产、兴办教育、扶贫济困等实践举措,改善了民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积累了丰富的关于民生问题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考察这一时期毛泽东的民生理论和实践探索,充分认识民主是解决民生问题的保证、发展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前提、教育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基石和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这对于当前中国共产党全面开展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民生问题的解决,关系着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在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与中国特殊的国情和中国人民的民生状态相结合,解决了当时关乎广大群众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性民生问题,凝练和总结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生思想。主要表现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核心逻辑;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与中国实际结合的实践方向;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满足群众精神需求的文化基因;加强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制度保障等重要思想。在新时代条件下,深入研究和思考毛泽东民生思想,对我们更好地认识毛泽东民生思想的历史地位、贯彻习近平关于民生问题的重要思想等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民生问题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时刻关注的重大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民生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邓小平的民生思想主要体现在解放思想、发展生产力方面,进而推动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邓小平结合我国的国情、民情和社情,着力解决我国实际存在的民生问题。深入系统地研究邓小平民生思想,对于当前民生问题的处理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视角研究民生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民生是社会历史概念,民生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范式;民生问题归根到底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人的问题,人的利益和需要是民生问题的核心和动力;当代中国民生思想与实践的探索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要生长点。  相似文献   

8.
民生问题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国家的稳定;关系着人民对执政党及其政策、领导体制的认同。在社会建设中,要站在政治的高度看待民生,要从解决民生之命、解决民生之本,解决民生之计、解决民生之基、解决民生之急六个方面处理好民生问题。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民生思想,其内涵包括:现实的个体的人是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逻辑主体;人的生存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实现人的解放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最终目标。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对于当前我国的民生建设有着重要启示:解决民生问题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必须积极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必须发挥政治体制改革在解决民生问题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民生档案是与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重要资源,开展民生档案资源建设管理研究是民生工作的重要内容。民生问题是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涉及到人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民生档案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服务,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依据。无偿献血档案作为民生档案的一种,其规范管理对于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总结建国60年来中国经济学管理经验,中国经济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思想基础,必须从中国现实经济问题出发,关注中国民生,揭示民生问题,解决民生问题和着力改善民生.改革开放30年,中国走上了富强之路.但我们仍应认识到,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建设相对滞后,尤其是民生的问题突显,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国经济学当为解决中国民生问题提供理论解释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2.
贫困是近代中国乡村的普遍状态,其根源与土地问题密切相关,解决民生的关键就在于土地问题。中央苏区建立以后,中共为解决乡村贫困及民生问题进行了土地改革,但在推行的过程中,重点解决了贫雇农阶层的土地问题,这是中共在当时革命的形势下所做出的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民生观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生问题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社会的重要问题。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民生思想,着眼于新的实际,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民生观。其主要内容包括根本指导思想、理想归宿、基本目标、行为主体、法制保障。研究和学习十六大以来党的民生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民生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的民生思想、毛泽东的民生观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生思想都是其重要的思想渊源,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民生观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民生观的丰富内容。这不仅为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为新时代条件下的中国民生建设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人类社会解决民生问题提供了有益启示,凸显了其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中部欠发达地区民众对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及社会利益矛盾、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影响民生建设的社会问题的关注度与看法等的问卷调查分析,以个案研究的方法对中部欠发达地区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进行了理性思考与对策性研究,提出了解决保障和改善民生应把握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和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民生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根本看法.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的研究,对于解决中国处在矛盾凸显期的各种民生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具有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主导性与参与性的统一、递增性与逐层性的统一、全面性与协调性的统一等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7.
今年的"两会"将民生问题列为中心议题,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民生一向在中国受到广泛关注,也是中国共产党为之奋斗解决的主要问题。陈云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民以食为天是陈云经济学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以民生为核心的陈云经济学理论。文章详尽地分析了陈云无论在民主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把改善民生、关注民生始终作为我们党夺取政权巩固政权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重温陈云关心民生问题的精神,贯彻落实两会精神,民生问题得到妥善解决,民心才安,民心安,社会才能稳定,国家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国防建设才能顺利进行,也才能谈得上建设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认识和实践这个伟大工程, 必须解决这样几个重要 问题, 即找准立足点———— 以人为本, 看准着眼点—— 民生问题, 抓准着力点——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中之重的系统 工程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孙中山民生观是中国共产党民生观的重要思想文化渊源。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汲取了孙中山民生观的合理内核,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生观。在当前的民生建设过程中要牢固确立民生在党和政府工作的“中心”和“重心”地位;大力发展生产力,在经济发展中解决民生问题;贴近实际、贴近群众,抓住主要问题,解决主要矛盾;建设民生型政府,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作用;高度重视分配问题,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民生问题尤为突出。我国当前的民生问题之所以凸显就是因为政府责任缺失造成了对社会性公共服务核心目标的偏离。通过研究政府责任与民生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政府在解决民生问题中的责任缺失问题并提出矫正政府责任缺失问题的解决途径。完善政府责任建设,有助于政府在制定和实施民生政策时更加合理、高效,进而更好地解决不断出现的民生问题,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