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飞"是毛泽东诗词的独特而突出的艺术现象.本文对这种现象进行美学分析,以展示毛泽东诗词的奇伟的魅力和价值,进而展示作者那非凡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2.
"对称"和"不对称"是语言中的常见现象.在反义形容词的功能和用法等方面表现得尤其明显.我们借助对大规模真实文本语料库的测查,对"对"(正确)和"错"(错误)这组反义词在功能和搭配方面呈现出的"不对称"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同时发现这组反义词的部分功能和用法并不完全符合标记理论对"不对称"现象的理论归纳,进而对这种特殊现象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3.
我国多年来通行的"社会规范说"道德定义没有准确简明地揭示出道德的本质属性,而是将道德定位在道德现象上,将道德的一些现象和非本质属性当作本质属性,致使这种道德界定矛盾重重.导致这种偏颇的社会历史性因素主要是受前苏联伦理学研究的影响、受原经济体制的制约、受人类有限理性的局限.应该说,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是人通过自主自觉行为对人对己的利害性而得到显现和确证的一种品性,这个道德新界定可称之为"主体品性说".  相似文献   

4.
时尚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由个别人物的倡导和示范,先在少数人中流行,然后迅速蔓延到社会.多数人出于新奇与从众心理而仿效.对于它的研究有助于人们把握这种社会现象的产生与蔓延过程,深入认识和控制它的发展.由于它的复杂多样性,当前还缺乏对它的定量分析与研究.论文利用基于智能主体的仿真方法,分析了时尚的涌现过程.文中建立了两种模型,用于确定公众能否接受某种时尚的临界值.一种模型基于公众能获取全部信息,另一种则基于个人只能获取邻近信息.  相似文献   

5.
当代西方法学研究已经受到了哲学、人文科学领域的语言学转向的深刻影响,开始反思法律人使用的语言符号体系.本文站在这样的研究视角,认为"权利"是西方历史文化语境下的产物.在其词义流变与使用过程的背后,是西方人群在社会治理、行为调控和国家活动中的权力斗争历史.本文考察了西方人使用"权利"时的语言现象,认为西方早期的海商文化语境是形成这种语言现象的主要原因,并结合对"权利"词语史的梳理,探讨词语史背后所表现出来的西方人对权利问题思考的特定倾向.  相似文献   

6.
从问题解决的路径选择看,我国长期以来在三农问题中存在着"边缘思维"现象,将三农问题置于与其它产业的关系中或在中国现代化的整个历程中进行分析,以期获得解决.这种"边缘思维"现象的逐步形成及定格,以思维惯性左右着三农问题的思考方式及路径选择,使农民这一关键因素长期游离于中心之外,进而影响了三农问题的解决.当前,对"边缘思维"的突破亟待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对农民认识的深入,二是加强农民自发趋势与制度创新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否定性表达式在言语交际中的作用举足轻重,自然语言中的否定现象纷繁复杂。无论是对一般的否定现象,还是就所谓的“元语言否定”而言,传统的单一解释模式证明难以奏效。认知语用学的发展为研究否定提供了一种多维度的全新视角。基于这种多维视角,择取一种多元的阐释路径,方可在不断拓展与深化(元语言)否定现象之研究中,对这一论题做出更加新颖而科学合理的解答。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个特定时期的文学现象,"十七年诗歌"无疑是和"政治"具有密切关系的.然而,无论从研究的角度,还是反思文学史的角度来说,对于这种关系的分析都不宜作浅表化处理.而从政治文化的理论视点出发,从四个主要方面对"十七年诗歌"进行分析,其最终目的就是希望在重新审视这段历史的前提下,发现问题.  相似文献   

9.
宋代四川潼川诗人用韵中有歌豪通押现象,这可能是宋代潼川诗人本土方言语音的自然流露.学术界普遍认为现代四川话形成于元明以后,它从属于西南官话,是北方话在西南的变体.这种观点表明元明以前的宋代是四川话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期.宋代潼川诗韵中歌豪通押的事实就为上述观点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证据,其对四川方言历史层次的研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以《世说新语》等为资料,找出"文人相重"作为现象而存在的共同原因,并发现了魏晋时代所赋予这种现象的特殊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还原魏晋文人关系的"原状态".重视"文人相重"等构建性因素的存在价值离不开对"文人相轻"等否定因素的重新审视.通过重视与审视的双重作用,才能打破集体认同所形成的先入之见,才能有利于对文人问题的全面阐释.  相似文献   

11.
中西文化心理架构的差异导致各自文学中感伤主义的不同表现:中国传统文学中的感伤是群体意绪,西 方感伤则缘于个体幽思;在感伤与自然关系上,表现为"因感而伤"与"因伤而感";在对待感伤的态度上,中国多 肯定而西方偏向于否定。中国文学的感伤主义属于古典范畴,而西方感伤主义流派是现代思潮的先行。  相似文献   

12.
双重性——巴赫金狂欢诗学的基本哲学立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狂欢诗学理念下,双重性既是同一事物相反两极属性的对照共生,又是具有不同属性事物之间的正反对照共存。它与德国古典哲学中对立统一思想的区别在于:对立统一观是一种预设的抽象的观念形态,双重性思想则是对西方实存的鲜活的文化形态的具体体验和把握。巴赫金对狂欢节的非官方色彩的甄别,对民间诙谐文化的价值判断,对狂欢节的世界感受的阐释,对广场语言的辨识,对狂欢化文艺作品诸要素的分析,无不闪耀着双重性思想的光辉。双重性在巴赫金狂欢诗学中具有哲学方法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尽管"两种文化"冲突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现象,但在中西语境下却有着不同的意义特征。西方"两种文化"的冲突是因为"科学主义"的崛起,而中国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科学主义";西方"两种文化"的冲突是一种对等意义上的冲突,而中国尚缺乏这种平等对话的基础;西方"两种文化"的冲突形成了两类明显对立的身份群体,而在中国似乎并没有出现;西方"两种文化"的冲突是因为科学明显高于人文,而在中国仍是人文具有最高价值。  相似文献   

14.
"他者"的存在和"身份"的追寻--美国华文文学的一种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华文文学置身美国却以华文进行创作的存在事实,使它客观上与生俱来地具有了一种双重“他者”的身份:对于美国的主流文学(英语文学)和东方母国(中国)的中国文学来说,它都是“他者”,这种“他者”性存在最终决定了它的“他者”立场和“他者”视角。而存在于美国华文文学中的“身份”焦虑,在经历了从本质主义的追寻到重建新的“身份”的变化之后,得以消解。  相似文献   

15.
对马克思的实践思想,仅从本体论的意义上去理解,或者仅从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意义上去理解,都是片面的。出于批判的需要,马克思哲学中的"实践"呈现出三种语境:本体论语境中的普遍性实践;方法论语境中的具体性实践;生存论语境中的人格超越性实践。这三种语境中的实践不是一种并列关系,而是一种递进式的"变奏"关系,并最终落脚在对无产阶级生存情境的分析和理想人格的引导上。  相似文献   

16.
哈代和路遥是中西乡土文学的代表作家,他们同处乡土文化被工业文明侵蚀的社会变迁时期,各自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艺术世界——威塞克斯和陕北黄土地. 然而,由于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两位作家在思想基调上表现出各自的特性. 哈代小说深受古希腊悲剧宿命论的影响,他笔下的农民面对变化无所适从,听凭命运的摆布和捉弄,通常陷入毁灭的结局. 路遥小说中的农民则对儒家思想做出了现代性的诠释,他们在改革浪潮的冲击下,勇于摸索拼搏,不畏坎坷多舛的命运,始终力求掌控自己的人生. 哈代和路遥为生存逆境中的农民描绘出一幅社会全景图,尽管基调不同,但均关切大时代里小人物的命运浮沉,思索探寻了他们的生存状态和价值秩序,映射出当代人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迷茫和困境.  相似文献   

17.
所有胁迫处理均导致耐性品种根系和叶片的蛋白质含量增加,三重复合胁迫时最高.低pH和Cu,Cd,Al复合胁迫使敏感基因型根系蛋白质含量增加而叶片蛋白质含量减少,其它胁迫结果恰好相反.Cu与Cd以及Cu,Cd,Al复合胁迫使耐性品种根系和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增加,单独Al胁迫使耐性品种根系和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减少,但对敏感基因型的影响因器官而异.Cu与Cd复合胁迫及单独Al胁迫均使耐性品种根系还原糖含量减少而使叶片还原糖含量增加,但对敏感基因型的影响存在差异;Cu,Cd,Al复合胁迫使敏感基因型根系、叶片和耐性品种根系还原糖含量增加,却使耐性品种叶片还原糖含量减少.各种胁迫处理均使耐性品种根系和叶片总糖含量下降,但敏感品种器官和处理间结果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通过《樵歌》透视了作者朱效儒一生三个时期的思想情感流变。作者的青年时期,主要抒发豪奢疏放之情,其词作内容大多以男欢女爱、离情别恨等传统题材和否定功名富贵之作为主;中年多忧郁哀伤之思,与其国仇家恨、民族感情、流离生活、仕宦生涯相关,词作内容较为丰满,感情较为沉挚;晚年主要为闲适清雅之音,颇多赏花填词、饮酒品茗、泛舟江上、徒步山林之作,部分词篇虚无色彩浓厚,由此可以看出老庄思想对作者晚年词作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明人曹学佺编撰的《蜀中名胜记》保存了大量巴蜀文献,但由于编撰时间仓促,他对于一些材料的审核不够精细,故书中存在一些讹误之处。本文就其中四则比较典型的讹误辨正于此:卷八误将崔公辅诗句为李渭作,卷十五误以岑参嵩阳南溪别业为叙州南溪县别业,卷十七误以为白居易诗《涂山寺独游》中的"涂山寺"在巴县涂山,卷二十九误以李峤父李镇恶梓州事迹为苏味道父苏荣事迹。  相似文献   

20.
"公众参与"城市规划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率先出现在欧洲的规划实践,经过四十年的发展,在西方已经成为比较完善的不可缺少的规划环节.然而,在我国"公众参与"尚处于起步阶段,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概述了公众参与的主要理论,对我国现阶段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