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肖滨 《学术研究》2003,(5):61-66
本文从政治语词 /概念入手 ,讨论知识分子如何提高他们所供给的政治符号产品的质量 :一方面以 2 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制造“封建主义”的语词 /概念混乱所带来的严重危害说明分析、澄清政治语词 /概念的必要性 ,另一方面则基于现代西方知识分子对某些政治语词 /概念具有示范意义的清理工作 ,归纳出知识分子如何避免政治语词 /概念混乱的一些基本训条和操作策略。  相似文献   

2.
色彩意义演变发展的语言诱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振兰 《文史哲》2003,(5):109-113
色彩意义是包含了诸多色彩类聚的词义内容 ,致使其演变发展的语言内部原因也因此呈现复杂化、多元性特点。语言系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词义系统的发展、不同色彩意义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造词法、构词法、构形法的逐渐丰富等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语言要素都程度不同地构成色彩意义历史发展的致变因素。  相似文献   

3.
洛克是从知识问题的探讨开始而转到对语言问题的探讨的,因为在研究过程中,他发现知识必须以命题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命题的表达是通过语言实现的.在洛克看来语词指示人心中的观念,不过由于洛克认为我们无法知道事物的实在本质,我们心中的观念从根本上并不和外物相符合,也不同别的观念相一致,因此,他就面临着一些难以解决的困难.  相似文献   

4.
洛克是从知识问题的探讨开始而转到对语言问题的探讨的,因为在研究过程中,他发现知识必须以命题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命题的表达是通过语言实现的。在洛克看来语词指示人心中的观念,不过由于洛克认为我们无法知道事物的实在本质,我们心中的观念从根本上并不和外物相符合,也不同别的观念相一致,因此,他就面临着一些难以解决的困难。  相似文献   

5.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作为反映客观现实的思维 ,总是和语言密不可分的联系着的 ,如果没有语词 (词和词组的合称 )和语句 ,人们就不可能对事物形成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 ,从而也就没有人的思维活动。在日常语言表达中 ,人们既是在使用语词 ,也是在运用概念 ,若出现用词不当的毛病 ,固然有语法上的原因 ,但更主要的则是由于对词义缺乏正确的理解 ,而词义又是与语词所表达的概念密不可分的。因此 ,弄清语词与概念间的关系 ,以及语词表达概念的各种复杂情况 ,对于提高用词造句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一、语词与概念的…  相似文献   

6.
汉语史上的词义研究,硕果累累;不少精辟论述,对后世的语言学、词汇学的研究,产生了“承前启后”的深远影响。但是,在词、词义定义(概念)、运用等方面,也有过不同角度的争论。“真理产生于辩论中”。词义定义的明确解决,推动了词义的健康发展。本文论证古今词义的性质、来源、发展、变化,立足普通语言事实,着重探讨词义到语义这一语言基础工程。语言学的核心是语法。词义发展的“核心”或关键,俗说转义,新说“引申”。汉语新词新语出现,必然要产生与它相适应的词义。这对于丰富汉语词汇,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7.
宋永培 《学术研究》2004,(11):136-138
对随文释义的训诂材料实行综合 ,应检验它是否体现了被解释语词所在的文献正文的语境 ,应检验它的训释意图、训释方法是否有助于表述被解释语词的言语意义 ,应确认该语词词义的具体所指 ,以便归纳它的概括义 ,并清理它的言语意义与概括义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维特根斯坦语义理论刍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维特根斯坦在前、后期哲学中提出了两种迥异的语义理论 ,即“图像论”和“工具 (用法 )论”。分析对比这两种关于意义的比喻方式被认为是“理解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 ,进而认识它和早期哲学之差异的捷径”。前期维特根斯坦认为 ,(理想 )语言系统与世界本体论系统存在着对应性映现关系 ,这种关系通过“图像”比喻能够充分地得以显示 ;语言命题正是作为世界的逻辑图像才具有相应的意义。后期维特根斯坦批判拒斥“图像论” ,提出了“工具 (用法 )论” ,认为在一定意义上语词乃至整个语言就是一种工具 ,依据不同的目的 ,具有不同的用途 ,其意义就在于它的具体用法。  相似文献   

9.
加达默尔的经典著作《真理与方法》确立了诠释学在哲学中的地位,为语言哲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其中,确立语词意义的本体地位是重要的理论环节。加达默尔赞同语词意义的精神发生说,提出了语词意义的理念性和经验性,确定了语词意义正确性和真理性的独立地位,运用辩证法中的扬弃方法将语词的符号功能消失在语词的意义之中,由此构成了语词意义的本体地位。  相似文献   

10.
词的褒贬是依附于词的指称义而存在的感情色彩,一般来说它是固定的,但也有为数不少的词,在一定条件下褒贬色彩可以发生变化。弄清制约词语褒贬的各种因素,对于把握词的感情色彩、增强词语表达效果、促进语言规范化都十分重要。本文试从语言内部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两个方面略作窥探。语言内部因素一、语音因素词是语音与词义矛盾的统一体,语音的变化导致词义的改变,而依附于词义的色彩意义也可能随之发生变化。如“好”通常读上声,是襄义。读去声为中性:“虚心好学”、“好为人师”。再如“恶”Q读j和读Wb虽都属贬义,但读e的贬义程…  相似文献   

11.
文章写作的逻辑性,主要表现在表达的内容的形成,表达的形式的蒂结,和思维到的内容寻求得体的形式的审美统一三个方面。一、形式:空间的逻辑展开文章写作的逻辑性,首先体现在特定的思维寻求得体的语言表达这一种外在的形式上。语言表达思维内容的最基本的单位是语词,进一步讲,即概念。概念是语词的基本形式。“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马克思语),当我们谈“概念”时,就不得不涉及语言的外壳——词汇。文章的逻辑性,首先就体现在作者“斟字酌句”的功夫上。斟酌词汇就是推敲词汇的得体运用。对语词的斟酌、推敲,其本质是对所力求…  相似文献   

12.
曾祥云 《学术界》2002,(5):133-140
很长时期来 ,“名”被解释为“概念” ,“名学”被等同于传统逻辑的“概念论”。实际上 ,名表达概念或观念 ,但不等于概念。“名”的本义是对事物命名 ,用作名词 ,“名”即事物的名称 ,它的表现形式是语词或字。全部中国古代名学都是围绕如何规范名实关系这一核心问题而展开的。因此 ,名学从其实质来说 ,属于语言符号学范畴 ,具体说是一种语词符号理论。  相似文献   

13.
一 语言中的词的意义,从其功用上看,可以分为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词汇意义用来指称或表明某种事物现象.动作行为,语法意义用以表示或反映某种关系、语气;从其在词义系统中所处的地位等方面看,又可分别为理性意义和感性意义,理性意义是对客观对象本质的反映,感性意义所反映的是客观对象的本质之外的某些性质特点,表达色彩即属于感性意义。词汇意义——语法意义,理性意义——感性意义,是两两相对的概念,是从不同的角度给词义所作的分类。有的学者笼而统之地提出“词  相似文献   

14.
一、意象组接:诗性语言的活动 对于诗来说,意象是经过诗的显象语词外化并呈现给人们的。然而这种外化是如何进行的呢?换言之,意象怎样成为诗中的意象、语言怎样成为诗的语言的呢?作为诗的基本语言单位,单纯意象(实现了对象主体的内容、构成了具有审美意义的一个相对完整的单位情景的图象的自主完形的意象。参见拙文《自主完形:一种新的诗歌意象分类模式》,载《社会科学研究》1989年第3期)在语词的外化表现上实际只是一连串相对独立的词或词组。譬如“风”、“雨”“离愁”“乡梦”,孤立地看,它们是无法被称为诗的语言、诗的意象的。它们只是构成组接的要件。诚如苏姗·朗格所说:“诗人创造的并不是一串连缀起来的词语,词语仅仅是他的材料,用这些材料他创造了诗歌的因素。这些因素则是他写诗时所调遣、所平衡、所招展、所强化或所营造的东西。”(《情感与形式》)应当说,语词是通过诗人按照诗性的法则与目标在  相似文献   

15.
从符号学角度对网络语言旧词新义现象的特点、实质及词义变化机制进行了分析,认为新的所指意义与旧的能指形式具有不同程度、不同维度的关联。探讨了旧义与新义之间呈现的一词多义或同音异义的关系,旧词新义现象产生的外在动因——语言符号的社会性,内在动因——词汇的能指与所指关系具有一定的自由度,并在此基础上概括总结了词义变化的认知理据和具体变化方式:词汇符号的意义在本质上具有动态性和模糊性;通过凸显词汇语义框架内的某一要素,或通过概念隐喻、转喻或概念整合,可建立旧的能指形式与新的所指意义的链接。  相似文献   

16.
贾可春 《中州学刊》2007,(5):151-154
与古典经验论哲学不同,罗素主要在语言—实在的二维框架内探讨词的意义问题。于此罗素严格区分了两个问题,即什么是意义及什么构成了意义。在罗素看来,词的意义是其所指,而构成意义的东西则是某种作为因果律的关系。罗素指出,词并不直接拥有意义,因为词意指意象,而意象才意指作为意义的外部实在。在罗素哲学中,语言与经验的关系极其重要,词的意义的理解的必要标准是亲知,而且意义本身及对意义的理解都以对象的存在为条件。从哲学史上看,罗素的指称论解决了观念论的困难,为语言哲学的研究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方向,但仍未摆脱心理主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试论词的感情色彩及其构成方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家都承认,语言中某些词具有感情色彩。但是,词的感情色彩究竟是什么?什么样的词才具有感情色彩?词的感情色彩有什么样的构成方式?这样一些问题似乎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本文拟就这几个问题谈一些粗浅的想法。 一 词义是客观现实中一定的物体、现象、性质、特征、行为、关系等在人们意识中的概括反映,是(某一语言中)词的语音形式所表达的内容。因客观对象本身的不同,词相应地具有着不同的意义内容,这种不同的意义内容是词的理性意  相似文献   

18.
“体验”概念在詹姆斯和维特根斯坦思想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詹姆斯遵循经验主义心理学研究的路径,肯定“体验”概念的主观特性,认为语词的意义是一种特殊的体验。维特根斯坦的心理学哲学以反心理主义为语境,企图超越内在私人领域,私人体验和主观情感并不能赋予语言以意义。“体验”概念在维特根斯坦的心理学哲学中被赋予一种独特的、全新的含义和性质,凸显出它的客观特性。体验本质上是一种能力、技能和经验,这种能力依托于后天的训练、教育和不断积累,旨在达到主体间的共同理解和相互交流。  相似文献   

19.
一  词是一种符号 ,它代表的是各种各样的事物或现象 ,词义是人们对词所指称的客观事物或现象的概括认识或反映。这种认识或反映 ,不可避免地会掺进一些主观色彩 ,即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 ,这样就使一些词语具有了色彩意义。词的色彩意义是词义内容的一部分 ,与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形成三位一体的统一 ,共同构成词义的整体。例如“一尾鱼”中的“尾” ,作为量词 ,其意义是“尾巴” ,“用于鱼” ,所标记的是客观事物的量 ,这是其词汇意义。同时 ,“尾”作为客观事物量的一种名称 ,又归属于“量词”的语法类别 ,这就决定了它在组句时的句…  相似文献   

20.
对“知识分子”一词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有“分子”类词语都含有对立的词义色彩 ,“知识分子”也不例外。古典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与当今的知识群体是不同的群类。“知识分子”一词在今天的中国无论其概念所指还是词义色彩都已不能准确指称“具有较高文化水平、从事脑力劳动的人”这个社会群类。建议在官方场合、正式场合最好避免使用“知识分子”一词 ,改用“知识 (界 )人士 /知识群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