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守仁是明代大儒,心学的集大成者。其学术思想传至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影响至今。他传奇的一生兼有立德、立功、立言的特点,被称为封建时代的完人。由于其特殊的贡献得以从祀孔庙,成为官方认定的经世大儒。学界关于王守仁从祀的过程研究较多,但对于其能够得以从祀的原因还少有详细梳理。可从王守仁个人理想、主要成就、外部保障及学说的时代性等四方面来论述厘清这一问题,这对于研究王守仁的历史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化的过程中,这个过程从一百多年前就开始了。在这种转化过程中,观念的转化无疑为现实的转化奠定了思想基础。不过,观念的转变必须在传统思想资源的基础上进行。近代知识分子对自由、民主、平等观念的接受与转变是在传统儒家思想的“从道不从君”和“爱国主义”这两大思想资源基础上进行的,这正是传统儒家思想中所蕴涵的革命资源。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汉语亲属称谓系统中,有时对同一辈分的亲属关系却用不同的称谓方式,如:称呼妻子的哥哥为"大兄哥",称呼妻子的弟弟就是"小舅子";称呼比自己年长的同辈为"哥哥",称呼比自己年幼的同辈就是"兄弟"等。也就是说,在称谓中尽量避免使用"弟弟"等表示比自己年幼的称谓词,而采用其他的称谓方式。作者对这些称谓词的历时变化进行了考察,发现这一现象的存在与我国传统文化中"从尊称谓"的习俗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心外无物”是阳明心学的基本命题之一,王阳明试图通过“心外无物”的理论纠正程朱理学以来形成的那种从心外求理的误区。在王阳明“心外无物”的思想当中,心的感知意义处于次要地位,道德至善之心才是此心的根本,相应的物也不再是孤立于人之外的冰冷之物,而是与人相关的“事”,甚至于是人的道德行为。王阳明论述“心外无物”的目的是要通过“成己成物”的教养历程,将外在于人的“物”,纳入到主体的“心”中来,将作为良知的善良意识凸显出来,但在其凸显出了良知的同时,却极容易走向自然人性论中。  相似文献   

5.
6.
依据NSM理论对汉语中有关"心"的字词分析发现,知晓、思虑、欲望和情感4个表示心理活动的语义原词有机地体现在具体语言形式中:"心"、"心"部首字以及二者所参与构成的词语,它们或者表达这些语义原词的本义,或者表达这些语义原词之间的逻辑关系,或者以隐喻的形式承载着这些语义原词,体现了汉语思维的整体性和意向性特点;与"心"有关的相关字词的语义结构反映了心理活动与魂、魄、天、地、鬼、神等想象中的概念形象密不可分的特点,体现了心范畴的神秘色彩。汉语心范畴还有丰富的道德内涵。  相似文献   

7.
楚山绍琦的心性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性禅”是绍琦禅学的主要特征,心性观是绍琦“心性禅”的思想核心与理论基石。绍琦和以往的禅宗大师一样,思考的问题不外乎心性本体、修行方法、解脱境界等几大方面。由于时代际遇不同,他在传统的思考范围之外,还对三教关系给予了更多的关注。绍琦的心性观贯穿于其禅学整体的上述几个方面,其中关于心性本体和三教关系的说明既是他集中阐述其心性观的所在,又是他的“心性禅”最富创意和特色的亮点,因此本文主要从这两个角度考察他的心性观。  相似文献   

8.
目前国内关于介词框架的研究成果还不是很多.该文主要从现代汉语中的介词"从"入手,研究与"从"相关的介词框架问题.主要从共时和历时两个角度考察了"从"字结构和"从"字框架的分布、成因以及"从"字组近义介词构成框架异同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9.
论"心"之言域及其在传统智慧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之言域的整体性在现代学术的学科式研究中已被分解,由于这个缘故,它在中国传统智慧中的奠基性意义长期隐绰不明."心"难以用现代西学的学科知识去理解,它含有身体之心、心之自性、心态心情等多重涵义.由于这些涵义,"心"之言域在传统智慧的几大流派中处于学理奠基的基础部位;它进而推演出了各智慧流派的思绪与言路,产生出林林总总的具有操作性意义的"心术".沿"心"之言域及其内外各端的理据去清理,方能看清它在中国传统智慧之内在构成中的真实价值和脉络.  相似文献   

10.
围绕“自心造世界”、强调人的意识能动性的中国近代主观唯心论 ,其理论特征就是弘扬“心力” ,提倡自强其心、自尊无畏等精神意志力量 ,具有鲜明的唯意志论色彩 ;其理论目的就是希冀通过调动国人的意识能动性 ,强化和依靠国人的精神意志力量来实现救亡图存、富国强民的目的。他们片面夸大“心力”作用 ,把意识的能动性作为推动中国社会发展变革的最终决定力量 ,显示了他们的阶级软弱性和不彻底性。他们所留下的深刻的思维教训和历史启示仍值得后人加以借鉴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艺教育中主张从游式教学,它也具有体验式教学的特征,文艺学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从游体验式教学:从游教材,体验教学;从游作品,体验审美;从游理论,体验批评.文艺学的从游体验式教学在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上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文自传》是沈从文的散文名篇,不但具有很强的文学魅力,而且也包含较多的教育学内容,对现代教育在“差生”与因材施教、惩罚教育、教师品质与制度改革等方面都有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薛瑄乃有明一代醇儒,被时人誉为薛夫子。从弘治元年始,就有人上疏请其从祀孔庙。一直到隆庆五年,几近一百年的时间,不断有人上疏请瑄从祀孔庙。从弘治年间到隆庆五年将近一百年的时间,正是程朱理学式微而王学广泛传播之际。在这一时期,以薛瑄从祀孔庙,不仅是为了力挽颓风、拯救世风,而且也填补了有明二百年而无一人从祀孔庙的空白。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英汉翻译过程中对介词from的错译、误译出发,分析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并对英语介词from和汉语中的"从"字的语义范围进行了比较,旨在说明二者不完全对等;最后还提供了一些关于from一词的常见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5.
“诗无达诂”是古代文论中一个有关文学释义的纲领性理论命题。围绕这个纲领性的理论命题 ,中国古代的文论家和批评家对文学释义活动的特点和规律进行了相当深入的探讨 ,他们不仅高扬解释者在文学释义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 ,赋予解释者参与作品意义重建的权利 ,而且还能正确认识和处理释义活动中解释者与解释对象之间的辩证关系 ,从而较好地解决了西方现代释义学无法解决的文学释义的客观性和有效性问题  相似文献   

16.
<说文解字>收录了25例在字形上是另一字的反写或倒写形状的字,其中字形为反写某字的共18例,字形为倒写某字的共7例.这些字的来源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有意识地将某字反写或倒写而创造的新字;一是源自古代的异体字.其意义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1)描绘与原字所指事物、行为或状态在空间方向上呈相反或相背关系的同类事物、行为或状态;(2)与原字分别描绘同一事物的正反两面形象;(3)新字义是对原字义的完全否定;(4)新字与原字用以区别形象相似的两种不同事物;(5)新字的意义由原字意义顺衍而来;(6)引中出较为抽象的含义.  相似文献   

17.
“情与理连”这是音乐的艺术处理在结构、布局、形式、逻辑、哲理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从刚体平面运动的速度瞬心轨迹出发 ,推导得到在刚体由静止开始运动的初瞬时加速度瞬心与速度瞬心重合 ,可用于解答运动初瞬时刚体平面运动的动力学问题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快速驱动对蛙心输出量的影响,探讨疲劳运动后心输出量的变化规律.方法:以虎纹蛙为实验材料,采用BL-41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对蛙心施加一定频率和强度的电驱动,分别记录驱动前后各级后负荷状态下的蛙心输出量.结果:驱动前、后蛙心输出量与后负荷呈显著负相关(r分别为-0.832和-0.993,P〈0.05),驱动后各级后负荷下蛙心的输出量较驱动前显著降低(P〈0.05).结论:疲劳后的心脏收缩力减弱,克服后负荷的能力下降,是导致心输出量下降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20.
对于人性和人的本质的理解是所有关于人的理论的基础性命题,也是经济学研究和经济思想形成的重要哲学前提。本文从亚当·斯密的人性论理论基点出发,重点论述了亚当·斯密在《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等著作中所阐发的关于人性问题的哲学思想并分析之,同时亚当·斯密对人性哲学思想中的利己心和利他心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从理论上说有益于马克思主义人性问题研究上的深化发展;从实践上说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的本质特征,有益于社会健康转型和改革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