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影视文化特征论--以影视艺术存在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化与影视文化作为种属概念的前提下,以影视艺术存在为例,阐释了影视文化的主要特征,认为影视文化的特征表现为广泛性与普及性、娱心性与价值功能的统一,而从受众心理的意义上理解,娱心是影视文化的主要承载层面.  相似文献   

2.
在以“媚俗”为典型特征的当代审美文化的熏染和诱导下,影视文化已经出现了严重的生态失衡。当前影视批评的媚俗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批判精神”缺席,靡靡之音驱逐了“激浊扬清”的正义感;二是“娱记”代言影评,“卖点”炒作掩盖了影视批评的“内涵”发掘。  相似文献   

3.
奢娱性在四川民俗文化中具有独特而鲜明的个性。四川民俗文化奢娱性特征典型地表现为四川人的好游乐、好吃喝、讲排场;奢娱性特征中主要隐含着功利的、审美的和宗教的价值取向;地理位置的相对封闭、经济文化的繁荣和政局的相对稳定以及四川人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狭隘的“盆地意识”是四川民俗文化奢娱性形成的主要原因。我们应该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四川民俗文化奢娱性特征积极的一面,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创造出丰富的精神食粮和物质食粮。  相似文献   

4.
当代英美影视文化中女性意识的崛起是一个很突出的特征.这一特征的发展促进了两性和谐.在厘清性别文化及其理论的基础上对此作分析论述可以将理论和实践深入结合考察现阶段性别文化发展的具体趋势.当代英美影视文化有代表意义作品中的性别价值观的新动向研究考察可以看出其中表达出的两性和谐趋势.探索科学性别文化框架的构建,可以为国内性别文化研究和健康的影视文化传播环境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艺术来源于生活且反作用于生活。东北秧歌脱胎于原始歌舞,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其功能和作用不断发生变化,20世纪初以前主要是“娱神”、“娱上”,新中国成立以后,主要是“娱人”、“娱己”。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影视文化对社会人群的影响,就"观影基本情况、观影元素、受众影响、我国影视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的关系"四方面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影视文化对受众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产生一定影响、其主流思想性和艺术性可相得益彰。发挥影视文化积极作用,营造健康理性的舆论环境,强化人性、价值观、民族文化、爱国主义宣传。  相似文献   

7.
邵小萌 《南都学坛》2007,27(6):19-20
汉画乐舞百戏的娱人功能是汉代宴饮助兴习俗在葬俗中的反映,汉画乐舞百戏画像与宴饮、车骑出行、炊爨庖厨画像的结合是其娱人功能的具体体现,汉画中乐舞百戏精湛的技艺是其娱人功能的主要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8.
影视文化对思想教育的影响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健康向上的影视文化能够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人生走向,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生活,认识世界,从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影视文化的思想导向功能在于弘扬时代主旋律,体现社会教育责任.然而,影视文化在升华我们心灵的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对广大文化工作者来说,要做到全面认识影视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  相似文献   

9.
中国影视文化“走出去”能够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形象。本质上,中国影视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是跨文化传播,遵守传播学的相应规律和原则才能提升传播的效果,因此传播学可作为中国影视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路径研究的理论指导。文章在遵循传播学理论的基础上深度整合传播学5W理论和翻译学等理论,从建立传播路径的前提条件、有效方式,拓展传播路径和提升传播效果等方面入手,深入研究与探寻建立中国影视文化对外传播的有效路径,切实提升中国影视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广昌莲农对莲神崇拜的起源,主要有三说:一是天神救莲说,二是社公演化说,三是江南荷花生日古俗说。太和莲神的祭祀形式也可分为闰年祭、年节祭和夏祭三大类,其中夏祭又包括神殿客祭、娱神文祭、游神轮祭、庙市公祭等方面。太和莲神祭祀的特色与功能主要体现在:具有农事季节性与原始宗教的遗风;既有排他性,也有包容性;其庙会文化融娱神、娱人和莲贸活动为一体;莲神太子庙会扮演了组织角色。  相似文献   

11.
DV技术与影视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V技术是近年来新兴的数字视音频技术,它的出现,使我们可以用很低的成本实现高质量的影视节目制作,它使影视艺术由高雅逐渐向大众、多元发展,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实现更为真实、生动、个性明显的纪实,DV技术深刻的影响着影视文化。  相似文献   

12.
电视电影作为电视传媒与电影艺术结合直至整合的一种新型的、特殊的影视艺术形式 ,既体现出了影视艺术在新传媒时代强烈的整合需求 ,现实的可能性 ,必然性以及新型的整合形式 ,又反映出了影视艺术同宗同源而又殊途同归的深层美学特质 ,同时也说明了影视合流、互动、互补的国际化发展方向和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13.
文学消费与影视艺术作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中国当代社会经济转型带动文化转型。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呈现出新的特点。文学与影视艺术作品结合,二者形成双向互动,互利共赢的局面。影视艺术作品依文学而立足;文学也借助影视艺术获得新的生长点。影视艺术作品扩大了文学的社会影响和受众的认知度,文学成为了影视艺术作品成功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以来,无论从影视改编的数量上,还是从其改编方式上,都显示出影视与现当代中国文学名著不断疏离的趋势。此种趋势的形成,首先是文学、电影、电视这三种艺术形式各自发展、相互影响的结果。其次,还反映了新时期以来文人的启蒙心态向世俗心态逐步嬗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从发生学的视角俯瞰,影视艺术本体中带有戏剧基因,其内在的戏剧性应是影视艺术意象的有机组成部分。影视文学剧本与舞台剧本同属戏剧文学范畴;而从诗的意象与视听意象的关系上看,戏剧影视剧本在整个影视剧艺术中的基础地位不可削弱。面对世纪之交,"视觉文化时代"图像泛滥而语言、文学、想象力受到忽视的现状,影视艺术应追求诗的意象的魅力,而戏剧性与音乐精神的联姻也必将成为现代戏剧在新世纪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李少红是第五代导演中的杰出代表,她自觉地把女性悲剧意识融入自己的影视创作之中,不仅弥补了以往众多影视文本中女性悲剧意识的缺失,而且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成功地塑造了不同语境下的多种类型的女性悲剧形象.她以独特的影视叙事风格从性格、爱情、生育以及生存状态等方面分析造成女性悲剧的原因,表达了她自觉而深沉的女性意识,体现了她对女性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和多重思考.她所执导的影视剧不仅具有感人的艺术效果,而且具有深刻的悲剧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次对重庆的方言影视剧作全面的历史清理 ,是进一步研究“川渝方言剧”的基础性工作。从时间发展向度上看 ,本文回顾了重庆方言剧从 1 982年的《人与人不同》开始到目前为止的近 2 0年的发展历程 ,将其划分为 80年代、 90年代和世纪之交共三个时段进行论述 ;从空间类型向度上看 ,本文将重庆方言剧划分为电影、电视剧、电视台栏目短剧、川剧电视剧共四大类型进行论述。经过这样的纵横梳理 ,重庆方言剧的总体发展脉络也就十分清晰了。  相似文献   

18.
对作为大众文化范本的美国电影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电影自誉为大众文化的典范,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制作模式和风格,并以工业化的大制作、类型化和娱乐性奠定了自身鲜明的特点。美国电影以其雄厚的财力、成熟创新的制作技术和不断变换的叙事题材,逐渐地占领了世界电影市场。面对美国电影的在世界电影市场上逐渐所形成的垄断地位,以及美国电影作为大众文化对世界各国文化的不断蚕食,这使得我们不得不对美国电影的本性和导致世界电影文化单一化和简单化的倾向感到忧心忡忡。对此,本文主要是通过全面深入地分析美国电影的特点和实质,来揭示美国电影的本质以及对各国文化侵略导致的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19.
把优秀的小说改编为电影电视剧 ,是目前影视界很流行也行之有效的做法。《红高粱》和《激情燃烧的岁月》这两部由小说而改编为电影、电视剧的作品 ,获得了相当的成功。本文主要是以这两部作品为例 ,论述从小说到影视改编过程中叙事的转换前提以及叙事主要在语言、结构、思维转换方面的关系 ,进而论述在叙事转换的前提下 ,受众在接受影视作品时方式上的转换。  相似文献   

20.
当前,多数高校基本上都开设了公共影视课程,但是,从实施情况来看,形式和效果并不令人满意,许多课程流于形式,甚至与美育的性质和目标背道而驰。因此,有必要对大学公共影视课程的实施现状进行总结与分析,直面其中的困难和误区,牢牢把握"美育"的性质与目标,在通识教育的背景下对大学公共影视课程进行理念革新和实践探索,以真正实现"美育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