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白雪公主》看后现代主义解构趋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后现代主义小说不仅颠覆了传统小说的内部形态和结构,而且对小说这一形式和“叙述”本身进行反思、颠覆和解构。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家巴塞尔姆的代表作《白雪公主》,以其非线性的叙述、嬉戏的形式、极端的幻想与日常的细节相结合等,鲜明地表现了这些解构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著名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家唐纳德.巴塞尔姆的代表作《白雪公主后传》,让读者自然联想到家喻户晓的格林童话《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然而巴塞尔姆这部小说无论从人物塑造、故事情节还是主题上,都彻底颠覆了人们熟知的格林童话故事。文中大量的后现代写作技巧尤其是戏仿的运用,对格林童话故事进行了挑战、否定与颠覆,使之成为后现代主义作品的经典之作。研究《白雪公主后传》中的戏仿手法,可以窥见后现代主义小说中独特的颠覆魅力。  相似文献   

3.
《白雪公主》中的后现代主义重构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现代主义小说在颠覆传统小说的内部形态和结构 ,对小说这一形式和叙述本身进行反思、颠覆和解构的同时 ,也形成了自己的“重构”趋势。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家巴塞尔姆的代表作《白雪公主》 ,以其非线性的叙述、嬉戏的形式、极端的幻想与日常生活的细节相结合 ,鲜明地表现了反讽、种类混杂、狂欢、行动与参与、构成主义、内在性等后现代主义重构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社会反文化思潮的影响下,后现代主义小说应运而生,唐纳德.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佳作。《白雪公主》有别于以前的小说创作,以语言为创作主体,放弃了传统的线性叙事和情节发展,用非线性的叙述呈现一个开放式的文本,把一个美好动人的童话故事变成现实世界的黑色童话,从而表达了对传统文学模式的反思和对现实世界的透视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白雪公主后传》是一部经典的后现代主义作品,小说中作者巴塞尔姆刻意突出了主人公白雪公主的秀发,借此意象对传统观念中美的概念进行颠覆。小说通过刻意制造白雪公主头发之美与现实形象的巨大反差,扭曲了经典童话中的形象之美;再通过他人对头发的反应,折射出后现代社会中人们精神的贫瘠,揭露人心的麻木与空虚,对心灵之美提出质疑;最后借小矮人对头发的感慨,展现现代人毫无目标性的生活,解构生命之美。巴塞尔姆推翻了经典的形象,颠覆了美的概念,显示了后现代主义反传统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6.
巴塞尔姆后现代主义小说《白雪公主》嫁接于格林童话《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但二者创作风格迥异。对作者而言,互文性是其“叛逆性创作”的重要手段;对读者而言,互文性带来了“痛并快乐”的“极乐”阅读体验,帮助读者解读后文本的白雪公主角色塑造的矛盾性和悲惨命运,揭示作者的创作深受前文本的传统和作者所处社会背景的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7.
从《白雪公主》看后现代主义重构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依据伊哈布·哈桑等人的理论 ,结合对唐纳德·巴塞尔姆的小说《白雪公主》的分析 ,集中讨论后现代主义文学表征为反讽、种类混杂、狂欢、行动与参与、构成主义和内在性的重构趋势  相似文献   

8.
美国后现代小说《白雪公主》主要嫁接于经典格林童话《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其中也穿插了其他经典童话故事的情节。唐纳德·巴塞尔姆运用互文性将文本历史与社会现实相融合所进行的诗学构建,是对文本历史的承续与反叛,体现了后现代主义创作的锐意创新。在互文性的框架下解析《白雪公主》的童话隐喻,旨在阐述文本表面散漫的叙事风格背后隐藏的对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注。  相似文献   

9.
《白雪公主后传》是美国作家唐纳德·巴塞尔姆1967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后来被称为后现代主义小说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将格林童话《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中完整的情节和和谐的人物关系解构得支离破碎,从而折射出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疏远和距离。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白雪公主后传》中的内心独白、戏仿和拼贴等叙事策略来揭示小说中的人性冷漠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10.
唐纳德·巴塞尔姆是后现代主义作家的领军人物,其作品具有鲜明的后现代主义的特征.《玻璃山》是最突出的例证.该作品中巴塞尔姆运用了大量反传统的写作手段,在语言和技巧上进行了颠覆和创新,在看似荒诞、杂乱的内容下赋予了作品以深刻的内涵,从而反映出无序、冷酷、日益恶化、矛盾和荒诞的典型的后现代主题.  相似文献   

11.
戏仿是后现代文学中最常见的艺术手法,也是理解和评价整个后现代主义的关键。后现代戏仿跟传统戏仿有很大不同,它不是单纯的"戏"或"仿",而是一种保持批判距离的重复;它不是现代主义戏仿那种单纯的文本自我指涉,而是在看似内向的形式下使文本再次面向世界;它也非詹姆逊所批评的对历史不负责任的拼贴游戏,而是在戏仿历史的同时,将历史观念本身问题化,进而形成更广泛的社会政治批判。  相似文献   

12.
“戏仿”与“讽刺”是两种古老的文学创作手法和体裁,也是文学理论和批评实践中两个传统概念。在西方文学创作实践中,戏仿与讽刺常常被不加区别地使用,从而造成批评界对这两个概念的混淆。尽管二者具有显在的亲缘关系和家族相似,但戏仿与讽刺在文本的目标对象、对待目标对象的态度、喜剧性质和社会功能方面又存在明显的差异。尽管如此,在后现代艺术实践中,戏仿与讽刺逐渐趋于融合,从而使得这两个概念之间的清晰界限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13.
戏仿:再回首抑或创新的无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对戏仿作共时和历时的考查,分析戏仿在各个文学史阶段的意义,特别阐释了后现代文学艺术对戏仿青睐的原因。进一步分析了两类戏仿及其历史指涉性,指出戏仿是文学历史规律的体现,是文学危机和枯竭时文人对文学的一个回应,既是再会首,也是创新中的无奈。  相似文献   

14.
戏仿的最主要功能之一就是讽刺,故而历史上其常被当作一种讽刺体裁来使用。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讽刺体裁,戏仿多通过借用或模仿源文本及其文体形式作为中介来实现一种间接的讽刺意图。在具体的作品实践中,戏仿的讽刺锋芒或指向源文本,或指向社会现实,或同时指向这两者。讽刺功能的存在,赋予戏仿以一种社会关怀和批判现实的人世品格,对于戏仿的文艺批评功能和社会批判功能的发挥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戏仿作为一种文学表现方式,其精神实质经历了3个阶段的演变。卡尔维诺的《寒冬夜行人》成功地利用了戏仿在后现代语境下的精神实质,通过对象置换、结尾缺失的具体策略完成了对传统侦探小说文本结构的瓦解,以此为文学活动中各个因素的平等对话、交互作用提供了场所,体现了无中心和互文性的观念。  相似文献   

16.
为了深化对当下倍受关注且极富争议的恶搞现象的理解,结合后现代文化语境,从审美文化的角度探讨恶搞的审美逻辑和社会文化价值,认为恶搞的本质是戏仿,即通过对经典的、权威的、流行的文本拿来主义地盗用,别有用心地篡改,来获得一种互文性的喜剧效果。在后现代语境中,恶搞中的戏仿消解了传统的讽刺力量,具有了强烈的游戏拼凑性,其用心并无特别的恶意,而是大众为获得自由宣泄的快感而进行的一种解构和狂欢游戏。  相似文献   

17.
受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现代汉语交际用语出现变异。现代汉语颠覆权威词典中规定的语义、既定的语法规则,体现出后现代的"去中心"、"非理性"以及"多元化"等特征;另外,现代汉语还通过拼贴和戏仿等后现代手段解构了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表现出极强的游戏性和无厘头。具有后现代特征的现代汉语不会影响交际效果,应对其持宽容的态度。  相似文献   

18.
陌生化理论对于突出艺术自身的审美价值还是有着重要的指导性意义,特别是对于数字艺术,由于其交互性、虚拟性和可复制性等特征,欣赏者容易陷入一种艺术与现实混沌不分的数字沉迷状态,奇观化、戏拟和拼贴等陌生化艺术程序成为数字艺术实现审美价值的重要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19.
梦亦非的诗作《女儿英雄传》体现了长诗写作的后现代“新象”:虚拟文本、理式风暴、角色消隐、符号嬉戏、平面与深度模式交混、跨体实验等。这种“新象”在长诗写作中颇有代表性。但是,过度文本嬉戏的“迷恋”,也会陷入“无边的解构”陷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