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大众传媒在“犀利哥”事件中的消费主义倾向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传媒对"犀利哥"事件的热捧和关注,反映出媒介在消费主义文化空间中逐渐把文化定位成商品来促使大众消费的倾向。传媒的这种消费主义倾向一方面满足了社会的需求,形成大众传媒和消费文化的同构共荣,另一方面因其不可剥离的娱乐消遣性,造成文化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信息误读和文化缺失。  相似文献   

2.
消费文化是营销界和传播界当前关注的热点,特别是以白领消费特征为代表的消费文化正越来越影响到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白领消费文化以快餐文化为表现,以文化壁垒为特征,体现了形象消费主义的实质。以这一实质为线索,我们看到炫耀型消费、白领追随型消费与白领消费文化的相关特征,为我们全面认识当今社会的消费文化打开了思路。  相似文献   

3.
在当下中国,在外来文化特别是商业文化的冲击下,传统的消费文化发生了很大变化,其内涵也越来越深刻。首先,电子产品以其独特之处以及其在消费市场所构成的特别消费现象,成为中国当代消费主义文化的基本态势,商品作为某种特定的符号意义进行生产消费。其次,传媒和中国当代消费主义文化的联系更加紧密,时尚在促进文化交流、活跃市场经济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巨大,但也造成国人消费观念的畸形发展。再次,传媒在影响中国当代消费主义文化的同时也带来了积极变化:传统媒体信息传播方式发生改变,媒体对消费个体单向度的信息灌输变成了有消费者参与的信息传播的双向互动过程,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个人在信息的选择上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性。  相似文献   

4.
市场经济语境下的社会是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社会,而市场的扩张需要消费的支持,消费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市场的最大化导致了消费的最大化,催生了消费社会的出现。消费社会的产生使消费文化得以产生,由于大众传媒和文化工业的发展,消费主义文化具有了绝对话语权,商品拜物教逐渐让位于符号拜物教,消费的异化使社会异化现象更加严重。本文阐述了消费社会的内涵及特征,分析和揭示了消费主义文化的产物——符号拜物教的精神实质及形成原因,进而说明消除消费主义的负面影响对于已经进入消费社会的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前中国社会还很难说是消费社会,但既然买方市场已经占据主导地位,就应该从各方面来把握消费社会的基本特征,而从技术发展视角来把握消费社会特征显然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消费社会的兴起在某种意义上来自技术的不断进步,也正是技术发展推动企业生产出了超过基本需求的大量产品并滋长了消费主义观念的流行。在这种意义上讲,基于公共风险意识回到消费者的文化建构上来,有利于纠正目前消费主义倡导的过度消费观念和促进技术文明与消费社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文章认为传统文化进入消费社会后,其消费主体已不再是文人士大夫和文化精英,而是以娱乐、消遣和休闲为目的的大众消费群体,这就要求传统文化进入消费社会时,要经过一番改头换面的包装改造,转换为适合大众消费口味的文化形式。文章分析指出通过去除深度模式、图像化、类像化等包装改造途径,传统文化才可以进入消费社会。经过这样的包装改造后,传统文化在消费社会成为具有平面化、碎片化特征以及注重感观刺激效果的后现代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7.
消费时尚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费时尚指在消费活动中得以体现的大众对某种物质或非物质对象的追逐与模仿.消费时尚的形成有赖于开放的文化环境、较好的经济基础、强劲的传播媒体.人们对平等性认同和歧视性认同的不懈追求是时尚风靡的根源.作为时尚创造者的明星、时尚传播者的大众传媒、时尚追求者的大众与时尚相关的各种社会角色之间的互动关系网络构成了时尚场域,场域中各种角色共同促成了消费时尚的快速消亡与更新.  相似文献   

8.
王蒙的文学消闲观是以满足闲暇时间消费需求而向大众提供的以娱乐为主的一种非政治功利的文学观,它体现了由政治意识形态消费向大众娱乐文化消费转型的时代特点,具有娱乐性和雅俗共赏的美学特征与多重的现代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消费社会中,消费越来越被具有社会意义的符号性的东西所渗透,并逐渐呈现为一种文化意义的消费.文化消费承栽着社会意识形态功能.一方面它重新塑造着社会需要的消费者;另一方面又制造了物的新的意义和价值,保证社会制度的延续和创新.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对大众的影响能够渗透到一切领域中.文化消费的意识形态充分重视人的情感体验,并对消费者产生长期的、积累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消费社会的广告符号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符号消费是消费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广告对消费主义的滋生与蔓延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成为制造流行神话的手段和消费欲望的修辞,诱导消费者追求商品的符号价值和象征意义,同时广告符号作为当代大众生活的表征,折射出大众的理想生活场景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变迁.  相似文献   

11.
青春偶像剧作为一种与商业逻辑、经济逻辑有密切互动的电视剧种类,其艺术生成、接受都深受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在约翰·费斯克的符号表意、电视"吟咏"表意、水平和垂直向度的互文性等理论观照下,青春偶像剧在生产环节上将现实的幻化呈现为意识形态的编织,在传播上选择日常生活的视觉化吟咏策略,在接受上实现受众的个性化解码,从而完成了青春偶像剧的视觉化奇观和娱乐狂欢。  相似文献   

12.
审丑应是对丑的品评、批判和改造,崇丑则是对丑进行欣赏、赞叹、把玩、向往或效仿。当下大众媒介偶像塑造中盛行崇丑,体现为媒介塑造"雷人"偶像,推崇"恶搞"偶像,引导大众对丑认同和趋附。偶像塑造中的崇丑将导致审美观和道德价值观变异,甚至可能颠覆崇高和理性,消解社会核心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佛教教义、佛陀神化和菩萨信仰的分析,发现佛教原始教义中无神又有神,释迦牟尼在世时反对偶像崇拜,随着佛教的发展和传播佛陀、菩萨等成为偶像崇拜。在现实生活中佛教“偶像”和“偶像崇拜”的确立是佛教发展和传播的必要条件。佛教教义通过偶像崇拜进一步和生活连结,逐渐深入东方文化。  相似文献   

14.
娱乐题材的偶像剧在韩国电视剧界近年来可谓层出不穷,但这类题材的电视剧中真正具有创新意味,且又大受欢迎则少之又少,《妒嫉》是其中的经典。从韩剧《妒嫉》题材创新、文化反思及创造尺度精准三个方面分析该剧的特色,以展现韩国影视界通过不断创新来制作精品电视剧的追求。  相似文献   

15.
篇章仿拟现象是近年来网络上颇为流行的语用现象。从语用目的看,目前的网络型篇章仿拟可分四类:讽刺批判类、期望倡导类、抒情自嘲类和戏谑调侃类。跟传统的篇章仿拟相比较,网络型篇章仿拟具有鲜明的语用特性,即群体性、情绪性、现实性、娱乐性、随意性与时效性。篇章仿拟之所以能成为近年来深受人们追捧的流行现象,主要是受到网络介质、社会心理和宏观话语环境的推动。  相似文献   

16.
批判视角下解构现代社会的“媒介崇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性视野下,现代人已无法自拔于对媒介的盲目崇拜。借助于批判理论和视角揭示现代"媒介崇拜"的实质,层层剥离出话语崇拜、符号崇拜、收视崇拜和具体表现为消费崇拜、偶像崇拜、镜头崇拜的信息崇拜等主要崇拜形式和类型,并引发对媒介"他者"和受众"自我"的反思。  相似文献   

17.
传媒的娱乐和审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传媒的娱乐被认为是低档或无聊 ,其实娱乐在本质上是审美的游戏。正确看待传媒的娱乐属性 ,引导传媒去追求深层次的审美娱乐 ,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8.
在消费文化充斥荧屏的当下,科学地定位电视的大众传媒角色迫在眉睫。电视作为与大众最具亲和力的传媒形态,大众接受性构成其生存属性,因之,电视的大众传媒角色应定位于对大众趣味的追逐。然而,电视又具有意识形态属性,承载着意识形态的教育、先导大众的功能,电视的超越性、引领性的角色定位更不应缺失。电视要追逐大众并不被大众所淹没就必须掌握先导,而要发挥其先导作用又必须关注大众的需求,电视的追逐与先导是辩证互补的关系,统一于电视的大众传媒的角色之中。电视制作人是实现电视追逐与先导传媒角色的实践者,大众的精英与精英的大众是电视制作人的综合身份。  相似文献   

19.
偶像剧是专门为青少年受众设计的文化产品,其内容紧扣着青春、爱情、美貌、成长等话题展开。深入分析这些元素,可以得知,在偶像剧所建立的想象性空间里,意义和快感的流通是并行不悖的。偶像剧之所以能够吸引大批受众,并非只是缘于感官快乐的生产,更是由于它对青少年所面临的现实和心理问题进行了关注和讨论,并提出了想象性的解决办法,因此容易引起青少年的共鸣和认同。  相似文献   

20.
在民间文艺普遍萎靡的背景下,东北民间文艺却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大众广泛的审美认同。但当这种认同与消费时代的商业逻辑互为缠绕的时候,不断被表述的“民间”与原初意义上的“民间”已经背离,消费文化对其文化意义形成了巨大的削蚀,在各种晚会和娱乐场所演绎的东北二人转,因为其同一性、复制性而具有了消费文化的趋同化特征。这种变异了的二人转并不是对传统民族艺术的传承,而是对其艺术精神的切割与断裂;出现在旅游景观中的萨满文化表演,一方面满足了生活在异质文化空间中的人们对东北文化的想像,另一方面又惊动了民俗的自然性与原初性,使游客只看到了民俗文化的外壳,而真正富有生命力的内核却被搁置。在消费文化语境下,东北民间文艺由于承载了太多的利益诉求而不断沦为商业消费符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