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和其他现代主义作家相比,戴·赫·劳伦斯似乎更注意对女性人物的描写。他在小说中创造了若干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其中最完整、最有代表性的可说是厄秀拉·布朗文。劳伦斯把厄秀拉写成了一个现代女性,写得真实,足以表现现代西方社会女性的重要特点。厄秀拉是劳伦斯一代的人,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是劳伦斯的弗丽达的原型。所  相似文献   

2.
劳伦斯去世六十年之后,其作品在人口占世界四分之一的中国受到如此热情的接纳,自有其错综复杂的原因;而他对女性心理及自我意识的精辟描述应该是重要原因之一。像劳伦斯这样一个声称女性为第二性的反女权主义作家,其笔下会出现如此刻划精细而准确的女性深层世界,使人不能不为之惊叹。他的视线从女性表象到内在特性,从其社会地位及其与物质和精神世界的关联性,直至其社会道德观、伦理观、无所不及。  相似文献   

3.
劳伦斯诗歌重视感官意识,其中触觉感知尤其突出.触摸是劳伦斯诗歌中亲子和两性之间爱意的传达,在劳伦斯看来,健康完整的人应当是身体与精神的统一.触觉的最终目的不是肉体的触摸,而是达到触摸人类的情感和灵魂,形成人、环境与宇宙生命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在这个机械和物质文明占主导的时代,劳伦斯触觉意识为生活在“唯我”状态、感知钝化的现代人指出了一条回归完整、和谐与爱的神秘通道.  相似文献   

4.
劳伦斯的女性观一直以来就是人们争论的焦点.有人说他是女性的同路人,有人说他是女性的敌人.通过对他的主要长篇小说的研究,可以发现他的两性观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他个人经历的变化而变化的.  相似文献   

5.
尽管女权主义者对劳伦斯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描述与表征存在敌意,认为劳伦斯本人的立场与女性立场相悖,是憎恨女性的,但从伍尔芙与尼恩对劳伦斯作品的评论中,可以看出劳伦斯作品的边缘性,因此其作品精神与女性作家作品精神有共通之处。劳伦斯的语言有一种女性气质,富于流动性与变化,这与女性语言极其相似。劳伦斯本人的哲学阐释亦为读者理解其作品与女性文学的多义关系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6.
劳伦斯是20世纪英国最有争议的作家。他生活在妇女解放运动高涨的时期,他的早期作品以比较明朗的态度赞扬了新女性的独立自主精神,表现出了他对女性的同情。人们一般把1915年出版的《虹》,看做是劳伦斯对女性最伟大的同情之作,而把1920年出版的《恋爱中的女人》看作是劳伦斯由女权运动支持者蜕变为反对者的作品。本文旨在通过对《虹》的命名、写作背景和主题等三个方面的分析,指出劳伦斯其实在《虹》一书中体现的是他对女性主义所持的矛盾态度而非支持态度。  相似文献   

7.
D·H·劳伦斯是20世纪英国最独特最有争议的作家之一。他多才多艺;性格复杂,著述丰硕,颇具魅力。有人曾将其作品与印象派联系,也有人将其与野兽派、立体主义和未来派相提并论。可是很少有人将其作品与表现主义相比较。这当然有其原因:劳伦斯在其作品中从未提及表现主义、表现主义的任何代表人物或代表作,显然劳伦斯对表现主义的始末不甚了解。事实也正如布里翁·米切尔所指出的那样:“表现主义对英国戏剧、散文及小说的影响几乎等于零,表现主义在文学中甚至还未获得英国评论家的承认,更谈不上让英国小说家去仿效了……英国评论家于1924年前后开始讨论表现主义,而这时表现主义在德国已日渐消逝,因此可以推断表现主义对英国作家影响甚微”。  相似文献   

8.
美国女作家乔·卡·奥茨的短篇小说《你从哪里来,你又要去哪里?》虽是短篇小说,但却运用了重写这一手段,即通过重写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从女作家写作、女性经历、梦的隐喻、话语等方面,解构了劳伦斯这位男作家在他的小说中所表现的“菲勒斯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美学高度分析沈从文“乡下人”这一概念,认为它不仅包含作家的情感形式和价值标准,而且是其“生命”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他评判人生的内在标准。沈氏这一美学思想的主要方面是从人的情欲层面把握、表现他所面对的“人生形式”。其中,情欲层面中还有对生之强悍和“血的意识”的倾心,这与劳伦斯的创作追求有一致性,本文就此进行比较并阐述沈氏美学思想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0.
生态女性主义认为,女性和自然有天然的联系。贬低女性和贬低自然之间存在重要联系。劳伦斯的《菊香》是一部具有超前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的作品。在小说中,劳伦斯揭示了自然与女性被边缘化的他者身份,批判了工业文明对大自然的破坏,对人性的异化。同时,揭露了代表文明势力的男权制对女性的压迫和漠视,表达了他对女性自我意识崛起的美好期待。  相似文献   

11.
劳伦斯对二十世纪的骚动和危机有异常强烈的感受,对表现这种局面有着激越的热情。不过,“他的感觉和热情并没有引向譬如詹姆斯和康拉德所指出的道路,即对优美精致的小说技巧的关注。”劳伦斯的现代主义特征,主要并不表现在对小说形式的革新方面。他的小说结构基本上仍然保持着传统小说的特点,具有现实主义的特征。但劳伦斯强烈的悲剧意识,促使他致力于人的内心属于潜能的那部分隐秘激情——“黑暗意识”的探索,这是现实主义手法难以胜任的,只得借助于象征。这种熔现代的象征和现实主义于一炉的表现方法,正是劳伦斯艺术创造的又一大特色。本文试图以他的第一部小说《白孔雀》为主要文本,结合他的现代主义的象征理论,对他的这一艺术特征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爱尔维娜为例,对劳伦斯笔下的叛逆女性形象进行了分析.在她们身上,既体现了劳伦斯理想中的女性特征,也反映了他的男权思想,对女性问题的思考及矛盾态度.  相似文献   

13.
死亡与再生──谈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吕伟民一簇熊熊的火焰中,升腾起一只昂首振翅的鸟,“火中凤凰”,这是劳伦斯最喜爱的意象,这个意象中蕴含着他一生最关注的两个主题:“死亡”与“再生”。劳伦斯,这个旧世界的诅咒者和新世界的预言者,在他充满紧张思考...  相似文献   

14.
劳伦斯一生都在努力探索男女之间怎样才能达到完满的婚姻关系,即男女双方肉体的和精神的完满结合,体现出他在性爱问题上的美学原则。因此,其作品对性行为的直接描写,也便是对性符号的超越。本文用比较的方法,论述了劳伦斯的审美理想是要追求女性形象的完整的人格精神。  相似文献   

15.
V.de.S.品托在评论 D.H.劳伦斯的诗作时,曾这样写道:“毫无疑问,小说《虹》、《恋爱中的妇女》很好地体现了劳伦斯的诗歌天才”,然而,另一位重要的劳伦斯评论家R.P.布兰克漠在《手势语言》中,却把劳伦斯的创作统称为“一片废墟”.这两种完全相反的观点虽然使后人对劳伦斯作品产生更多的争执与不解,但同时也为我们从另一个侧面打开了一扇理解之门:使我们意识到劳伦斯独特的诗歌象征手法在小说中的巧妙运用.这当然不是一个新的文学技巧,人们也早就注意到他的作品中充含了无尽的象征寓义;然而,问题的根本在于:我们究竟在何种程度上,以什么样的  相似文献   

16.
《东山》在《诗三百篇》中是著名的好诗。从思想到艺术都有突出的优点和特点。但二千年来解诗的人对它有极大的分歧看法。分歧点还常常表现在关键问题上。象过去的种种旧说,互有异同,无须详论。问题是在今天的新说中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分歧:有人说这是“反战”的诗,有人说“这是征人还乡途中思家的诗”;有人以为这诗的气氛是悲苦的和“悽惨”的,“宛然一幅荒凉农村画”,有人却从本诗中得到“快乐”的和“真够美”的感受;有人以为这诗是具体描写复员兵士实际生活,说他已回到家乡,有人以为只是描写他内心的想象或假想,并没有到家;有人以为这是叙事诗,有人以为这是“完整的深刻的抒情诗”。针锋相对,令人惊异!难道这还不值得研究一下吗?  相似文献   

17.
一个艺术家的伟大,在于他独特的创造和天才的发现,使自己的作品完全不同于“这个”或“那个”,而具有非同寻常的艺术品格。D·H·劳伦斯正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为了赋予自己的小说以更多、更新、更有重大道德意义的内容,他在小说形式的改革方面,勇于探索创新,做了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众所周知,劳伦斯对二十世纪  相似文献   

18.
劳伦斯小说风格的五种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多数评论家对劳伦斯的小说进行评论时 ,注意力均集中在劳氏作品的“意蕴”和哲学意味上 ,对其风格很少问津。即使有人探讨 ,也是把它视为劳氏小说艺术的弊端来处理的。比布胡·帕迪哈依的《劳伦斯小说风格模式》一书正好弥补了这方面研究的不足并匡正了已有的偏颇之见。帕迪哈依认为 ,劳伦斯的小说风格有五种模式 ,即现实主义模式、讽刺模式、象征模式、会话模式和寓言模式。这五种风格模式显示出这样一个发展过程 :始于现实主义模式 ,终于寓言模式。  相似文献   

19.
劳伦斯倾力刻划过众多的女性形象,但本文认为,隐含父权意识形态的“集体无意识”使他笔下的女性形象显现出男性本位神话中的女性原型:大母亲、悍妇、睡美人。这样的女性形象远离了女性存在的真实本质,折射出作者在虚无缥缈的梦幻中对女人的期待、憎恨和恐惧。  相似文献   

20.
劳伦斯(1885——1930)是一位风格独特的作家。“劳伦斯的出现,对二十世纪的英国文坛是一场强烈的地震”。在现代英国文学中,恐怕没有任何一个作家能象戴维·赫伯特·劳伦斯在读者和评论界中,引起那样大的争论、产生那么深远的影响了。尽管他的一些作品曾在英美等国遭到查禁,尽管评论家对他的评价一直是毁誉参半,尽管他是一位争议最多的作家;但是,劳伦斯在二十世纪西方文学上的崇高地位是毋庸置疑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影响正日益俱增。鉴于此,由华东师大等单位发起,日前在上海第二教育学院召开了我国首次国际“D、H、劳伦斯学术研讨会”。出席会议的中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