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3 毫秒
1.
分析作为审美对象的"他者",提出其审美形态为"传统审美、泛审美,非审美,审丑".通过对四种审美形态的分析诠释出他们的文化观念分别为:"中心主义、二元对立"的审美标准;解构了"中心主义"的审美标准;解构了"二元对立"的审美标准;消解"中心主义"和"二元对立"的审美标准.并指出"审丑"具有"批判意义","审丑"不是"表现丑".  相似文献   

2.
如何超越"二元对立"是中国当代美学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20世纪初,王国维在其境界说中会通中西相关思想,从"超二元对立"的角度对中国传统文艺美学的基本问题进行现代转换尝试,其中提出的中国文艺美学超越"善、恶"经验二元、超越"超验与经验"二元和超越"主、客"二元的基本任务以及从超越"超验与经验"二元对立层面解决超越"主、客"对立问题的探索思路,对于中国传统文艺美学的现代转换及其当代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社会转型与二元人格结构--中国特色的二元结构研究之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元人格结构是社会转型的产物.当前的中国社会是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过程中的转型社会,因此,当前中国社会人格结构的总体特征表现为二元人格结构.仅从观念层面看,当前中国社会的二元人格结构表现为安稳型择业观与风险型择业观并存、价值型择友观与工具型择友观并存、社会条件型择偶观与个人素质型择偶观并存.随着社会转型的推进,传统人格与现代人格将从对立走向整合.  相似文献   

4.
"五四"时期的"京派"和"海派",代表着本土文化与现代外来文化的碰撞,体现出现代与传统二元对抗并存的现代性特征."五四"时期的文学创作已具备了都市文化的价值理念并为中国都市文学的发展作了准备和铺垫."京派"和"海派"的出现,以及其不同的文化和文学特色,标志着都市文学的成熟.  相似文献   

5.
《奇葩说》的一期现场讨论内含了中西方关于"生死担当"的分歧,其中所强调的"有所不为"是中西方共有的价值理念。西方传统文化基于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其"生死担当"精神主体以神为主,以人为辅,是由人向神的内在超越,止于"不作为"的境界。先秦儒家的"生死担当"则是"天人合一"思维方式下,以人为唯一主体的内在超越,既须"有所不为"也要"有所作为",内含了担当之勇、之智、之乐,其现代转化既要有世界眼光,也要有中国情怀。  相似文献   

6.
现代媒介在性别知识、性别影像的建构与传播中存在着将男女两性形象刻板化的倾向,影响了健康合理的现代性别形象、性别关系的建构。赵宝刚的"话题电视剧"对现代社会两性形象、两性关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僵化的性别刻板印象,打破了传统二元对立的性别结构与性别秩序,试图建立多元并存、平等和谐、互为主体的现代性别关系与性别秩序。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小说的缘起依赖于中国社会现代化语境的生成.现代意识在历时结构上的二元对立与共时空间中的多元并存语境,迫使五四小说必然地承担起"历史中问物"的角色,内容和形式上都明显地打上了中间语境的时代烙印,呈现出;某种现代审美异质,这种异质化倾向在一定话语场内与五四小说的现代性因素密切相关.笔者立足五四时期这一"中间"语境.从语言形态方面来考察西方语汇在五四小说文本中的异质性.并探讨其生成的现代机制.  相似文献   

8.
传统家庭伦理与现代家庭道德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传统家庭伦理观念对现代家庭道德建设具有深刻影响和当代功用。其主要内容如父慈子孝、长尊幼卑、谨身节用、齐家兴国等积淀着中华民族文化心理诸多方面,良莠并存。现代家庭道德建设要批判地继承传统家庭伦理,既要深入挖掘优良传统,积极提升人伦价值,提倡艰苦奋斗,树立良好家风,又要注意克服消极因素,防止传统陋习死灰复燃。  相似文献   

9.
哲学观是哲学的自我关照或哲学家的自我意识。马克思通过一系列著作表达了自己对哲学的理解。马克思哲学观是以实践为核心和基点的,是对传统哲学的扬弃,具有反思辨、批判性和开放性的理论特质。以实践为立足点,还使马克思哲学较现代西方哲学而言更彻底、更深刻,从根本上超越了主客、理性非理性的二元对立模式,更具有了普遍性和现实性的品格,实现了哲学史上从"理论批判"到"实践批判"的革命性转向。  相似文献   

10.
分析作为审美对象的“他者”,提出其审美形态为“传统审美、泛审美,非审美,审丑”。通过对四种审美形态的分析诠释出他们的文化观念分别为:“中心主义、二元对立”的审美标准;解构了“中心主义”的审美标准;解构了“二元对立”的审美标准;消解“中心主义”和“二元对立”的审美标准。并指出“审丑”具有“批判意义”,“审丑”不是“表现丑”。  相似文献   

11.
民间习惯法作为苗族传统文化事象产生历史久远,表现形式多样,根植于苗族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苗族民间习惯法在现代社会一方面与国家法同时并存,矛盾和冲突不可避免;另一方面,与国家法产生一定程度上的良性互动,两者在"国家-地方"、"官方-民间"、"大传统-小传统"等一系列二元对立结构的博弈中实现互惠。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语义场理论考察与"看"有关的常用词演变研究,"看"在先秦文献出现较少,而"视""见""观"等使用较多,且在现代的发展中义项不断增加。"看"虽然出现较晚,但是构词能力不断增强。"见""视""观""看"等常用词的相同义项之间的互相侵占、影响,共同构成新的合成词。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家庭伦理观念对现代家庭道德建设具有深刻影响和当代功用。其主要内容如父慈子孝、长尊幼卑、谨身节用、齐家兴国等积淀着中华民族文化心理诸多方面,良莠并存。现代家庭道德建设要批判地继承传统家庭伦理。既要深入挖掘优良传统,积极提升人伦价值,提倡艰苦奋斗,树立良好家风,又要注意克服消极因素,防止传统陋习死灰复燃。  相似文献   

14.
"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使中国共产党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以广阔的农村为成长和斗争的舞台,精华与糟粕并存的农村传统文化对党的建设各个方面都有着千丝万缕、或积极或消极的深远影响。党建文化要批判地继承农村传统文化:既要特别警惕农村传统文化的糟粕对党建文化的不良影响,又要深入挖掘、吸收农村传统文化的精华,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党建文化。  相似文献   

15.
论布尔迪厄的“生存心态”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存心态"是布尔迪厄建构主义的结构主义社会理论的关键概念,它并不是"习惯"或"习性",而是与社会结构共时并存、并同时内外双向交错运作的行动者之"秉性系统".因此,它不只是行动者内心深处"内在化"和被结构化的主观心理状态,而且,它既积累着行动者的历史经验和凝缩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轨迹,同时又不断地向客观世界实现"外在化"和结构化.成为建构社会存在条件的"生成性原则"和区分化原则.由此可见,"生存心态"典型地表现了布尔迪厄对"主客体二元对立"和"主体中心主义"的西方传统思维模式的批判原则.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国学热"中,我们既要充分肯定传统文化的价值,又要全面认识传统文化,做到既继承又超越,还要在多元文化的氛围中,走中西文化融通之路,创建符合时代精神的新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7.
传统在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及现代民族国家的实践中一直被作为合法性的根源之一,但是在作为后发展民族国家的中国,作为传统的民众日常生活本身的合法性在20世纪初以来却一直处于一种吊诡状态,甚至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被从主流意识形态中摒除出去。直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形成了一个话语场域,透过对话重新确认了传统的合法性,在此场域内不同的文化主体可以交流、冲突、磨合、理解,并藉此形成意义的共享,朝向一个中国社会的公共文化体系。当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也必然受到传统概念中的本真性等的影响,这是所有的保护实践者必须认识并反思的。  相似文献   

18.
作为原始二元分类的重要范畴,左、右在传统文化的分类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周代是传统左右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尚左"的周人却实行着"右手的优越",同一时期集体观念与行为方式的相悖及不同历史时期左右观的无常变化在揭示出矛盾的同时,也清楚地表明了传统分类体系具有对立功能的转换、对立之间不存在必然的一致性等特征,以及设立秩序、维系平衡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德里达认为西方传统的"逻各斯中心主义"是西方传统理性主义的重要表现,因此,他在其解构论的基础上批判和解构了结构主义、在场的形而上学等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表现形式以及二元对立、基础主义的思维方式。他意欲解构结构主义,而其所理解的结构主义是人的一种先验的建构,而不是具体的实践活动如劳动和游戏的建构,忽视了历史结构性。他反对写作的"在场形而上学",却把虚无和在场截然分开。他通过"延异"、"痕迹"、"隐喻"等策略反对写作和文字结构中的二元对立和基础主义,但并不能就说其具有"意识的虚构性"、"语言的隐喻性"和"叙述的话语性"。  相似文献   

20.
日本禅与军国主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日本禅宗鲜明、彻底的护国主义特征使其移植了俗不可耐的攀炎附势的传统性格及动辄即成为政治与国家的御用物之御用本性。军国主义战争时代一来临,日本禅宗随即成为所谓"神国皇国"的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帮凶。而日本禅则由否定生死两元对立之念出发向否定善恶分辨之心等一切二元对立发展,最后发展至否定一切人伦之道德。修禅至此境则抵达禅之开悟境界,即"无分别之分别","无念无想"之境,也即悟道成佛之境。日本禅的这一特质正迎合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战斗精神之需要,成为"皇军"之"军魂"的理论支柱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