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民族精神与民族凝聚力是“一体两面”的文化现象。在文化传承而言,它是民族精神;在民族实践而言,它是民族凝聚力。两者互相推动,共同前进。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它提升了民族凝聚基础、提供了民族凝聚动力、确立了民族凝聚目标;反过来,中华民族凝聚力保障了民族精神实现、预示了民族精神方向、推动了民族精神创新。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凝聚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民族凝聚力是确保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内在力量,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民族凝聚力是中华民族生存之根;民族凝聚力是中华民族复兴之源;民族凝聚力是构建和谐社会之基。  相似文献   

3.
中华精神随着中华民族的进步不断成长、发展乃至转变。其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从古代到近代的历史传统精神,五四以来的革命传统精神和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期精神。中华精神本质上是一种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国家至上、民族团结的大一统精神也就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精神,尊重传统的“本根”精神等都是这种凝聚力的表现。中华精神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支柱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中华民族之所以绵延数千年而生生不息、历久弥新,就是因为有着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和历韧弥坚的民族凝聚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历史时期,由于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的重大,人类共同利益、民族共同利益的需要,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显得特别重要和紧迫。  相似文献   

5.
面对全球化的潮流,为了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在认识和解读费孝通先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的结构论的同时,还要认识和了解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过程论。文化基因的凝聚力、边疆对中央的向心力、草原与农业的亲和力是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原因。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互动轨迹历经了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声中诞生,既标志着中华民族形成阶段的终结,又标志着中华民族发展阶段的开始。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建构与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一定要匹配起来,用国家之手促成两者的“美美与共”,定将会使中华民族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相似文献   

6.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引导各族人民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共同体理念的意识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历史上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有力武器,更是新时代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重要来源。少数民族典籍外译工作必须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民族工作主线开展,在实现民族建构功能的同时,也要展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形象,服务对外话语权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7.
党的民族政策 ,对增强民族团结、提高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发挥了巨大作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是实现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前提 ;民族区域自治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基本形式 ;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必要条件 ;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 ,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8.
论炎黄崇拜     
炎黄崇拜是中华各民族的共同始祖崇拜是民族精神的历史沉淀.是民族凝聚力的象征和体现.更是中华民族自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9.
中药新药开发利用的研究途径与发展方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灿烂结晶 ,数千年来 ,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同时也为世界民族医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采用现代科学研究手段 ,开发出高效、优质、安全、稳定的“三效”、“三小”、“三便”的新型中药 ,随着人类对化学药物毒副作用的认识 ,倾向于“回归自然” ,采用天然药进行医疗保健日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0.
义和团运动是以中国农民为主体的反帝爱国运动。在这一运动中,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并对运动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所谓民族凝聚力,就是一个民族的聚集力、向心力。每一个民族都有其凝聚力,这种凝聚力可以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表现出来。义和团运动中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指中华各族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这一共同目标,而聚集在一起,团结奋斗,并逐渐形成一股强大的,坚不可摧的民族凝聚力。从义和团运动的发生、发展特点、特别是抗击八国联军的战争中,都表现了这种强大民族凝聚力的存在。  相似文献   

11.
由民族史学家、宁夏人民政府办公厅主任陈育宁同志主编的《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历史探索》(以下简称《探索》)最近问世了。该书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和民族史、民族关系史为主线,以对民族史学理论问题系统研究和论述为主要内容,从史论结合上说明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与发展的若干基本问题、主要特点及其基本规律,并对中国民族文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资料翔实,逻辑严密,观点新颖,论证充分,确为民族史学研究的力作。它的问世,无疑是我区学术界、理论界的大喜事。它不仅对推动…  相似文献   

12.
本文概括了近代以来,指导和推动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的三面伟大旗帜。邓小平理论则是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伟大旗帜。邓小平理论在当今中国向何处去的几次重大历史关头,指引中国走向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这是当代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思想政治基础。邓小平理论激发了中华民族的才智和力量,使中国整体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这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物质基础。“一国两制”的构想,推动了中华民族大团结和祖国大统一的逐步实现,更加增强了民族凝聚力。邓小平理论关于我国的外交路线和策略的思想及其实践的效果,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增强了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邓小平理论是先进性和包容性的统一,善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是凝聚中华民族一切积极力量的伟大旗帜。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自在民族实体”形成发展于“五帝”到清末这一历史时期,是中华儿女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交流交融而形成的“多元一体格局”的客观民族实体。中华民族“同源共祖”于黄帝,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史上,有过战争与割据,有过和平与统一,各民族之间或因战争而导致的大迁徙加速各族交往交流与融合,或因正常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而逐渐自然交融。在“大一统”思想的影响下,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大都以统一中国为目标,形成了各民族间的强大凝聚力,从而强化了文化认同,情感纽带,中华民族“自在民族实体”正是在这样的民族融合中形成与发展,并奠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强大基石。我们通过把握中华民族“自在民族实体”的形成发展史,得到以下启示: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整体向好;中华儿女追求国家统一是历史趋势;顺应历史大势,全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将在谋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道路上开创新局。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以先进的体育文化精神提升民族凝聚力,是北京奥运会的文化目标。人文奥运作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三大理念的核心,以其精神文化价值激发着民族凝聚力的更新与生成。人文奥运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主要体现在人文奥运理念对人的价值引导、行为规范、舆论支持和文化积累等4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1],是各个历史时代不同阶级、阶层的人们所共有的思想情感,是我们的”中国心”和民族魂,是最有号召力和感化力的一面旗帜,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爱国主义教育是全民教育,重点是广大青少年.”激发青年一代爱国热情,让情感上升为信念,帮助他们树立献身于…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影响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人们的社会行为提供了科学的价值标准,也为当代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注入了强大的动力: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决定着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和价值选择,并对中华民族成员的社会政治行为方式起着全方位的导向作用;为社会各个阶层广泛认可和接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能有效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精髓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已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凝聚民族力量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升华,内含着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心理和价值基础.  相似文献   

17.
民族凝聚力是指一种观念的形态蕴藏在民族成员之中。体育及奥林匹克运动对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方面。海外华人情系奥运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体现。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人文奥运的实施,必将进一步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的地理要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凝聚力的形成是一个饶有趣味而又极富现实意义的问题。文章从历史地理角度论述了地理环境在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中的地位 ,认为有利的自然环境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兴盛不衰的物质基石 ;四周封闭的地理环境是促使中华民族文化共同化的动力源泉 ;频繁反常的气候环境和南北贯通的运河网络是促使中华民族具有强大凝聚力的外在因素 ;而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南下为民族凝聚力的壮大提供了丰富的催化剂和养料。  相似文献   

19.
民族凝聚力是一种文化现象 ,它的发生、发展与文化变迁密切相关。文化变迁由感性向理性的不断提升正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的内在机制。在文化变迁过程中 ,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了四个主要的文化内涵 :对故土亲缘的情感归属、对道德至上的文化认同、对群体本位的价值信奉、对“合和一统”的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20.
万国之上犹有公民在,民族的复兴首先在于超越时空与国度的民族精神的复兴。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栖息地,研究民族精神必须将“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民族凝聚力、民族力量”结合起来,排除两个干扰,做到有的放矢,为民族复兴,振兴世界服务。道家自然民本思想与自由民主思想同于一理,交相辉映道家是东方的自由民主,自由民主是西方的道家。道教远播海外,目前正汇流国内成为世界当代文化与思潮的洪流,同时带动世界文明中心回归中国。中华民族的先进精神有九个方面,九九归一,绝学无忧,中美文化底蕴与价值取向还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