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2009—2020年玉米主产省市域层面数据,采用DID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探究“价补分离”改革对中国玉米生产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价补分离政策显著减少了玉米播种面积,提高了玉米单位面积产量,并降低了玉米总产量;价补分离政策对玉米生产的影响具有时效性,这一影响随时间推移而减弱;价补分离政策通过增加竞争作物种植比例来减少玉米播种面积,同时促进了粮食作物种植结构优化;价补分离政策通过增加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了玉米单产;玉米播种面积的负向效应大于玉米单产的正向效应,价补分离政策通过减少玉米播种面积,最终使玉米总产量降低。  相似文献   

2.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棉花购销体制通过阶段性改革,不断完善和创新。但是随着棉花市场全球化的发展,兵团棉花购销体制存在的问题日趋明显,已经威胁到了兵团棉花产业(兵团棉花产量占我国总产的1/4)的安全。该文运用相关制度经济学理论,对兵团棉花购销体制改革过程中的政策演变进行分析,重点对各购销主体间的委托代理关系进行博弈论证,最后提出:兵团农业经营制度改革和购销市场竞争结构完善,是兵团棉花购销体制改革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在分析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粮食产量、播种面积、单产状况的基础上,可采用LMDI模型研究面积和单产对该地区粮食产量变化的贡献程度。1990—2014年期间,长江中下游地区粮食产量增加1208.30万吨,其中单产和面积的贡献值分别为3350.02万吨和-2141.72万吨;从分阶段的省域和作物层面分解结果来看,粮食减产时,粮食播种面积的减少是主要影响因素,而在粮食产量增加的时期,单产提高比播种面积增加带来的作用更为显著;从市域层面来看,绝大多数城市单产效应为正,而近三分之二的城市面积效应为负,这些城市多位于经济发展较快地区,经济发展给粮食生产带来的冲击同样显而易见。  相似文献   

4.
1994年是新疆农业历史上浓墨泼写的一年。农牧业生产又获丰收,尤以棉花的辉煌数字憾人心腑,棉花连创全国总产、单产、质量、调拨量四个第一。为此,199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国家郑重宣布新疆作为全国最大的商品棉生产基地。国人对新疆刮目相看,内地纱厂纷纷西移,新疆轻纺大上马,棉花风风火火,前景灿烂。与棉花相比粮食在1994年度里可谓步履维艰,粮食播种面积减少301万亩,粮食单产客观上的提高支撑了棉花播种面积猛增,粮食付出的牺牲使曾让新疆人为之自豪十几年之久的粮食自给、区域平衡并略有余粮调出的粮食生产格局被打破。缺粮地区、缺粮农户问题接踵而来,城镇居民陆续恢复口粮供应制度,棉花获取的巨额收益的部分用于解决吃饭问题。粮食成为焦点话题。新疆作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区域,粮食问题的经济含义远非其政治色彩浓烈,绵绵而延的5400  相似文献   

5.
重庆市粮食生产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1990—2007年重庆市粮食生产的相关数据,建立了线性生产函数模型,依据各个影响因素的生产弹性,分析了重庆市粮食生产投入的影响因素及其程度,得出粮食播种面积、粮食单产和化肥施用量是影响粮食生产能力的主要因素等重要结论。因此,提出了高度重视重庆市粮食安全问题,应该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积极依靠粮食单产的提高来增加粮食总产量,进一步完善粮食生产有关的优惠政策等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高库存背景下存在有效需求不足及耕地资源匮乏的双重矛盾,试图从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探讨中国棉花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路径。通过DEA Malmquist模型对中国2001-2014年棉花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及差异进行分析,并利用动态面板LS方法估计TFP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棉花全要素生产率在下降,技术进步是构成棉花TFP提高的主要因素,新疆棉花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在各影响因素中,棉花播种面积占比和受灾水平对棉花TFP的影响最显著;各地区棉花TFP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存在一定差异,尤其是机械投入要素,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均表现出显著的负效应,而在西北内陆具有显著的正效应。  相似文献   

7.
南宁市粮食生产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南宁市为例,运用灰色关联度和生产函数,分析了1997-2003年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及其贡献率。粮食产量灰色关联度分析作出关联因子排序:粮食单产>耕地面积>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有效灌溉面积>农村用电量>农业机械总动力>农药施用量,表明粮食单产、耕地面积与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对粮食总产的影响最大,从投入角度分析粮食总产与化肥施用量、有效灌溉面积关联度大;基于生产函数的贡献率分析表明:化肥施用量、农业科技进步、粮食播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农业劳动力对粮食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0.08%、27.62%、12.12%、10.78%、8.91%、0.49%,说明7年来粮食增长主要依靠化肥投入、农业科技进步,农业劳动力对粮食产量增加作用微小。  相似文献   

8.
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形式的随机前沿模型,对湖北省2003年农产品生产的规模经济性和技术效率进行了分析比较,得出以下结论:(1)物质费用和播种面积是重要的生产投入要素,对产量的贡献基本上为正;(2)劳动投入的产出弹性有正有负;(3)各农产品的平均规模经济效果不明显,只有小麦的生产规模经济递增;(4)各种农产品的技术效率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其中棉花、蔬菜、禽肉最高,而水果、生猪最低。最后,得出两点政策建议:一是应克服技术创新的障碍因素,调动科研、推广和生产三方面的积极性,使农业科技在今后的农业增长中得到最大的发挥;二是建立新型的经营组织,以解决农业基础技术设施的投资问题。  相似文献   

9.
从新疆兵团农业劳动力的有限供给特征与流失现状出发,实证分析劳动力外流对兵团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兵团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已经接近刘易斯第二转折点,劳动力数量流失影响农业总产出。但由于兵团相对集权的管理体制与独特的农地经营制度,农业技术进步具有非技能偏态特征,劳动力的质量流失暂时未对农业总产出产生重要影响。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创新城镇化模式、调整劳动力政策、优化产业结构、消除兵团与地方间劳动力市场分割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我国棉花生产布局的集聚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优化棉花生产布局,建设优质棉生产基地,巩固棉花生产能力既是解决目前棉花产业链面临问题的关键,更是2019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的重要要求。该文在回顾我国棉花生产布局集聚变化过程的基础上,利用1999—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多元对数线性回归模型对影响棉花生产布局集聚变化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棉田有效灌溉面积、棉田成灾面积、棉花单产水平、非农就业机会、公路里程和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都会对我国棉花生产布局的集聚变化存在显著影响。基于此,应该调整优化棉花生产布局,重点布局新疆棉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棉花生产技术水平,实施更为完善的棉花保险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