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毛姆是20世纪初期英国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他一生著作颇丰。《在中国屏风上》是他的一部有名的描写中国之行的著作。本文通过仔细分析这部著作中的"中国形象",认为《在中国屏风上》的"中国形象"只是作为一种"他者"的投射,里面传达的是英国人自身的观念、价值和审美倾向,并不是真正的中国;并且从政治、经济以及毛姆个人的角度详细分析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他作过教师、记者、报社总编、电台节目制作人;他精通英语、土耳其语、德语、波斯语、乌孜别克语和汉语;他曾给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陈毅副委员长作过翻译;他很儒雅很善谈很喜欢爽朗的笑,他说自己走了世界上很多地方最想留下来的地方是中国。他从"丝绸之路"那一端的国度来,他的名字唤作"齐亚穆丁·莱伊·巴拉斯",我们都亲切的喊他"莱伊先生"--  相似文献   

3.
《可乐》2006,(8)
他是日本人,却不远万里跑到北京当起了"洋北漂";他号称"鬼子专业户",在十多部中国电视剧中扮演的"日本鬼子"形象,给我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他是《走向共和》中的明治天皇、《烈火金钢》中的毛利太君、《小兵张嘎》里的斋藤、《铁道游击队》中的冈村……他叫矢野浩二。是什么力量驱使他顶着诸多压力来到中国,出演令人憎恶的"鬼子",并一步步走向成功的?日前,浩二随剧组到宁夏"西部影视城"拍摄新片,本刊特约记者专程采访了他。  相似文献   

4.
刘军 《源流》2011,(15):66
2011年是瑞士驻华记者阿鹤腾先生的"本命年",他第一次来华工作是1986年,照他的说法,他在中国横跨了五个"五年计划",他用"夜与昼"来形容中国这些年来的巨变。阿鹤腾喜欢骑着一辆老旧的"永久"自行车去采访。他认为骑车采访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当代美学的"美学大讨论",是中国当代美学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它确立了中国美学史上的独立学科,为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它形成了中国当代美学史上的"四大流派",并为实践美学成为中国当代美学主导流派做了铺垫;它为中国当代美学打通"中、西、马"的中国特色定下了基调,逐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中国形态。在"美学大讨论"中朱光潜先生是一个关键人物,他的美学思想是"主客观统一论",而且是与时俱进的、坚持马列第一义的、中西融合的"主客观统一论"。当然,"美学大讨论"及其朱光潜先生,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时代的局限性,诸如学术政治化、"大批判"文风、教条主义倾向,这都是发展中国当代美学应该反思的教训。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在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前,对宗教的认识就已经非常丰富和深刻.他反对在中国建立"无神论"的宗教,反对宗教的神秘化,赞同信仰救国的思想;提出"无我论",并从"无我论"发展到"惟我论";反对"因果报应"说,提出自觉道德的主张;在"灵魂不灭"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物质不灭"论;反对"长生不老"和"投胎转世",提出生老病死是自然界的必然法则.毛泽东早年对宗教的这些认识是在他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前的思想结晶,反映了他吸收和继承中外优秀文化遗产、积极探索人的精神世界奥秘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7.
中国问题的提出、研究和解决是中国自20世纪来社会变革与国家革命的一项基本命题。20世纪初期,在各种试图解决中国问题,救济中国的理论、实践中,梁漱溟独树一帜。他把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概括为"伦理本位,职业分立",并指出中国传统社会特殊结构背后的"统治力"为早启的"理性"与礼俗秩序;而将中国问题归结为"文化失调",强调从中国问题的特殊性中寻找根本解决方案,提出了乡村建设理论的基本主张。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新闻之父",王韬不仅创立了近代中国人独立创办的第一份日报《循环日报》,并且作为报纸的"主笔"在报纸上大量发表政论文倡导近代资产阶级改革。他明确指出中国应"变法自强",借西方之法达到中国富强的目的。他所提出的方案,主要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四个方面:在政治上,应建立议会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在经济上,发展经济贸易,增强国家实力;在军事上,应进行军事改革,实现军事强国;在外交上,应该派遣驻外使节,并以实力助力外交。他以西方文化为镜审视中国封建社会,发现了当时社会存在的一系列弊端,并以西方文化为参照,制定了一套完整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全面改革的方案,通过报纸的发行广为传播,其影响力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9.
王光祈是"五四"时期具有激进民主主义思想的社会活动家.他的一生就是为实现"改造中国"的理想而不断奋斗的一生.面对当时的社会现实,他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即:当记者进行舆论宣传;开展"少年中国学会"和"工读互助运动",进行社会实践;从事音乐研究,实践他"音乐救国"的理想.他所进行的这些活动都是同他的爱国思想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0.
稻叶岩吉是近代日本重要的东洋史学家之一,主攻中国的清史、东北史和朝鲜史.他师承内藤湖南和白鸟库吉两位学术大家之长,积极为日本的对外扩张提供所谓的"历史依据",先后提出"满鲜不可分论"中国衰亡论"中国革命无用论"和"外族统治中国进步论",晚年积极为伪满洲国论证"满洲独立发展论",其研究方法和学术主张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核心人物,他毕生致力于洋务事业,积极从西方引进先进的军事装备、生产机器和科学技术。主观上李鸿章只是想引进西方的某些物质文明,增强满清王朝的国家实力,实现自强。但客观上李鸿章毕竟创办了一系列新式近代企业,为中国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奠定了一些基础。  相似文献   

12.
基于梁启超所著《李鸿章》一书,归纳分析梁启超对李鸿章的看法。梁认为李鸿章是"真将将之才"的兵家,是"为时势所造"的洋务"英雄",是"应龙入井"的外交家;认为把晚清近四十年来之失政"皆归于李之一人",将"怨毒集于李之一身"是不公道的。梁与李"政治上为公敌",然能以公平之心为史,所述凿凿,所论淳淳,为今天评价李鸿章提供了一个值得认真审视的视野。  相似文献   

13.
李鸿章是我国晚清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以发展近代工业为内容的洋务运动,其直接目的是希冀以西方的“坚船利炮”来巩固清朝的统治,但在间接上发展了中国的资本主义,为中华的振兴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该文以李鸿章在铁路建设上所作的贡献,试图分析李鸿章与清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关系。中国铁路的建设和李鸿章有着紧密的联系,李鸿章是中国铁路的奠基者和实际组织者。李鸿章在对待民族资本的问题上基于一种客现现实的解决办法,为中国铁路的兴起找到了一条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4.
李鸿章是清政府海防建设的主要领导人和实践者。在与列强打交道过程中 ,觉察到日本的侵略野心 ,构思出以防日为主的水陆防御体系的海防思想 ,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海防实践 ,其作用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15.
清朝末年在编练新军,建新学堂,派游学,聘请外籍教习的改革活动中,时任直隶总督的李鸿章和袁世凯,积极聘用英、德、日等国的教习,在这一活动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使他们聘用外籍教习的工作和外籍教习在直隶省的活动呈现出比较鲜明的特色。  相似文献   

16.
刘蓉是湘军集团的元老之一,以才学抱负素著声名。他治学以程朱为归,力排汉学之穿凿,亦不取陆王之禅悟。由于尊奉程朱理学,他进而崇尚礼学,倡导礼治。其学术思想宏扬了湖湘学风,促进了咸同年间程朱理学的复兴,也对晚清思想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严复与李鸿章在外交事务上的分歧,正是清浊流的重要分界点。尽管严复从事的是洋务浊职,但是他的外交理念却倾向于沈葆桢、张之洞、陈宝琛等清流人物。即便如此,在如何建立对外强权政府的途径选择上,他与张之洞等清流也不完全一致。严复认为,只有变法以修明内政,使国民拥有自由的民权,才能造就对外自主的强权政府。从清浊流之争的教训可见严复独树一帜的思想,这对未来中国改革开放的走向不无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从前某些学者一谈到黄海海战的失利,都笼统地归结于清朝统治者的腐朽,一谈到北洋舰队的覆灭就归结于李鸿章避战保舰。甲午中日海战中,李鸿章究竟为北洋舰队制定了什么样的作战方针?本文认为,甲午中日开战后的一个多月,李鸿章对比中日海军实力,从实际出发,制定了"保船制敌"的作战方针。综观甲午中日海战的全过程,李鸿章在海战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未指示过北洋舰队通过"避战"而"避战"。恰恰相反,李鸿章一再命令北洋舰队主动"出击"、"截击"敌舰队。即使在威海被围,北洋舰队危急存亡之际,李鸿章还数次命令丁汝昌率领舰队和敌舰队"拼死一战"。因此,"避战保船"的不是李鸿章,而是北洋舰队的提督丁汝昌。  相似文献   

19.
赫德是中国海关总税务司,隶属于总理衙门,是奕系统的人员;陈季同是李鸿章派出的留学生,属于李鸿系统的人员,双方存在矛盾,勾心斗角,互相监视,互不合作,对当时中国的外交工作带来诸多消极影响和干扰,正如赫德所说:因为厨子多了,煮坏了一锅汤。  相似文献   

20.
太平天国运动进入尾声之际,时任江苏巡抚的李鸿章杀死了向他投降的太平天国将领及其部众,并将苏州城洗劫一空,这次屠杀行为史称"苏州杀降事件"。此次杀降事件对太平天国、清王朝以及英国侵略者三方面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他们对这些影响做出了不同的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