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知识贫困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之一,也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跨越的一道鸿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知识贫困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有大量的人口处于知识贫困状态,而且知识贫困存在严重的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和性别差异。文章针对我国知识贫困的现状,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框架下,从知识贫困的涵义和特点出发,提出了解决知识贫困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贫困地区建设是推进我国区域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影响和制约该区域和谐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基础薄弱、经济脆弱、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贫困地区必须紧紧抓住国家扶贫开发的机遇,立足实际,制定和创造有利于贫困农民发展的政策环境,促进社会全面和谐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3.
构建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执政理念,已成为当今社会生活的主题词。和谐社会之本在于人,而人的成长培养在于教育,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教育这块基石。教育贫困指现行教育系统在运作过程中事实上所产生的各种问题,它分为外显的贫困和内隐的贫困。教育贫困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就是教育不公和教育不均衡发展,只有解决好这两个显著而又突出的问题,才能真正消除教育贫困,从而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4.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和政府新时期的战略构想和目标追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必须建立在生产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础上,为此就要关注贫困,消除贫困。本文结合和谐社会建设的背景,分析了农村贫困现象的存在对和谐社会造成的影响,并从文化角度分析了贫困产生的原因,指出只有改造贫困文化,才能真正消除贫困,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命题的提出,体现了党和国家新一代领导集体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深化和发展,为我国社会发展和建设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对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要承担构建和谐社会的使命,必须扎根西部民族地区的本土实际,大力加快西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特色化发展.在发展途径上,必须强化政府对于西部民族基础教育发展的责任,加大国家对西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扶持力度;在发展特色上,西部民族基础教育发展应强化绿色的生态教育和多元民族文化教育,大力推进西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信息化发展.从而为和谐社会构建奠定良好的教育基础.  相似文献   

6.
高校贫困学生群体的"精神贫困"与"心理脱贫"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价值诉求.贫困大学生问题是一个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本文对高校贫困大学生这一特殊弱势群体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偏差现状及形成心理困境的深刻而复杂的经济、社会、文化因素进行了具体的剖析,并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脱贫途径在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和谐社会和法制建设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法制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逻辑基础和制度保障, 和谐社会是法制建设的努力方向与理想目标.我国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历时近10年, 但法律秩序尚未完全建立, 社会中仍然存在诸多不和谐的因素, 制约着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 构建和谐社会, 必须首先加强法制建设, 确保整个社会运行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治化.  相似文献   

8.
内生动力不足是制约西部贫困地区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的瓶颈。在今后脱贫攻坚实践中,多元帮扶主体应该在破除结构性制约的基础上,帮助西部贫困地区挖掘自身优势,制定发展规划,整合帮扶力量,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同时也要对贫困群众加强思想教育,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强化技能培训,提高贫困群众可持续的自我发展能力,并着力构建"内外融合"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9.
贫困问题是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社会救助是人类应对贫困、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制度安排,立法先行是世界各国建设社会救助制度的共同经验,完善社会救助立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然而,我国现行社会救助立法严重滞后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鉴于此,加快社会救助立法研究,成为和谐社会视野下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0.
加速在现有小城镇、县城集中发展工业,实现城市化,有利于发挥小城市的聚集功能与规模效应,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市的转移,帮助农民走出贫困,走向富裕.走农村城市化道路是实现资源优化组合、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农村知识贫困与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贫困不仅是收入贫困,还有人类贫困和知识贫困。农村贫困的根源是知识贫困,而消除农村知识贫困的根本途径是开发农村人力资源。长期以来,农村教育目标的应试性、城市性、离农性,没有赋予农民在农村谋生进而改变农村面貌的能力,制约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在新农村建设中,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根本策略是建立新农村教育体系,发展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教育。为此,国家要建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长效机制,城市要主动参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农村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依据新农村建设需要,开发农村人力资源。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的城市贫困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贫困人口的数量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城市贫困问题已经引起学者的高度重视。依据阿马蒂亚·森的自由发展思想,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社会成员的自由,应从政治自由、经济条件、社会机会、透明性保证、防护性保障五个方面衡量贫困,贫困的根源是缺乏能力与机会。因此,要想解决中国城市贫困问题不仅要通过教育培训提升受助者的能力,还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努力构建公平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3.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城市绝对贫困现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下岗现象的继续增多,城市贫困问题也越来越普遍。在诸多对贫困现象的研究中,人们的视线似乎主要集中在相对贫困上,忽视了城市中的绝对贫困。我们通过对南京市建邺区的调查认为,在整个社会发展、绝大多数居民生活有大幅度提高之同时,城市尚存在着为数不少的生活几无着落的绝对贫困者。对他们可以从绝对贫困线和现实生活状况两方面来加认定。绝对贫困者已形成了城市中的特殊弱势群体,必须多方面综合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4.
四川省茂县是全国最大的羌族聚居区,地处龙门后山断裂带和汶川地震核心区,具有特殊的自然、人文特征和复杂的贫困人口问题,典型性很强。解决好当地的贫困人口问题,对全国所有生态脆弱区、民族文化区贫困人口问题的治理具有重要借鉴意义。通过对茂县案例的初步研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生态脆弱区和民族文化区在开发式扶贫中,必须注重开发和保护的平衡,开发重点是当地基础设施的建设、自然资源的科学利用和贫困人口自身发展能力的提升。此外,还应避免将扶贫和地区开发混同。  相似文献   

15.
精准扶贫是党和国家提出的重要战略部署。自2013年实施精准靶向式的目标任务以来,我国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也取得了一批重要的学术研究成果。运用Citespace分析软件对CNKI数据库收录的2013—2016年间中国扶贫领域的论文从发文时间、作者、关键词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相关的知识图谱,从中梳理出近年来精准扶贫的研究热点、变化规律以及发展趋势。研究发现: 2013—2016年扶贫文献呈现增长态势;扶贫领域的主要热点关键词为“精准扶贫”“扶贫工作”“扶贫开发”以及“产业扶贫”等;精准扶贫研究重心发生了一定的转移,从精准扶贫初期的相关理论和政策研究,向如何将精准扶贫落到实处、如何检验精准扶贫的成效、如何让脱贫后的农民自我“造血”、如何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等方面不断推进。  相似文献   

16.
以西部民族地区为研究样本,对交通基础设施的城镇减贫效应及其传导机制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发现:西部民族地区公路、铁路交通运营里程及其运营密度的提升将显著降低城镇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状况。分类型看,相比铁路交通,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带来的城镇减贫效应更为显著;相比交通运营里程,交通运营密度提升引致的减贫效应更值得关注。进一步的机制分析表明,现阶段西部民族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通过促进人口流动来推进城镇减贫,而其商品流动促进机制很可能会恶化地区的城镇贫困状况。为此,更好地发挥交通基础设施的城镇减贫效应需要结合西部民族地区发展实际,着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的外通内联与成网建设,优先发展与城镇贫困人口流动密切相关的公路交通基础设施,提升普通民众的交通可获得性。  相似文献   

17.
贫困问题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消灭剥削、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贫困治理历程可以分为四个时期:萌芽时期、形成与发展时期、深化与拓展时期和创新时期。依据不同历史时期政治路线、中心任务及客观形势的变化,中国共产党有针对性地采取发挥制度优势、强化以人为本、扩大治贫视野、适时调整贫困标准与贫困治理目标、积极探索政府主导与多方参与综合减贫等多种经验做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后脱贫时代,应更多地关注精神贫困问题、解决相对贫困问题、重视多维贫困问题、防止脱贫后返贫问题,以彻底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消灭贫困的斗争史。建党100年以来,中国共产党把保障基本人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反贫困的终极目标,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凝聚型扶贫”到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恢复生产保障生存救济式扶贫”,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区域扶贫综合开发”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中国已实现从普遍贫困到基本温饱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建党100年以来,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都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断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着力推动反贫困制度体系创新,走中国特色减贫道路。中国减贫事业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成就,困扰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了历史性解决,积累了丰富的中国经验,改变了世界贫困版图,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站在新的起点,要不断贯彻“三新”理念,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动党中央重大决策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落实;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加快补短板、强弱项,不断缩小差距、维护公平,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  相似文献   

19.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大的难题是农村和农民的小康建设问题.要建设湖北省的小康必须减少湖北省的贫困人口和提高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湖北省委和政府一直致力于反贫困,但许多反贫困资金并没有产生效益、反贫困的措施并没有产生实效,贫困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主要是因为没有认清贫困的现状和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