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进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新发展阶段.稳定脱贫、防止返贫成为我国贫困治理、实现共同富裕中亟须攻克的难题.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和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数据,分析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缓解家庭贫困状况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够缓解家庭的贫困状况,但减贫效应随着区域、受教育程度和城乡差异而存在显著差异.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支持服务程度这三个分指标均显著降低家庭的贫困发生率.数字普惠金融对东、中部地区的减贫作用显著大于对西部地区的作用,需要重点关注欠发达地区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数字普惠金融在高学历群体中的减贫作用显著大于对低学历群体的作用.数字普惠金融在微观层面,通过增强居民主观选择金融服务意愿缓解居民融资约束;在宏观层面,通过促进经济发展进而提升减贫效果.  相似文献   

2.
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并逐步向农村地区及贫困人口渗透的背景下,综合评估数字经济发展的贫困缓解效应,对于构建和完善相对贫困治理体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研究基于线性加权法对2010-2019年中国30个样本省份的数字经济发展指数进行测度,理论阐释和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发展对农村贫困的影响及效应,结果表明:当前,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得以稳步提高,但省份之间的差距却逐步扩大;数字经济发展促进了以贫困发生率为表征的农村贫困缓解,随着数字发展水平的提升,减贫效应呈现出微弱的先增大后逐渐缩小的倒"U"型规律;数字经济发展的减贫效应具有地区差异,东部地区最强,其次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不显著;数字经济发展促进了城镇人口消费结构升级,但对农村居民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利用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2015年、2017年、2019年三年调查数据,分析中国城乡相对贫困的差异,并对城乡社会保障政策的减贫效应进行政策评估.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城镇的相对贫困水平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而中国农村的相对贫困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社会保险、医疗报销、社会救助等政策对缓解城乡相对贫困发挥了一定作用,但社会保障制度在城镇和农村的减贫效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城镇社保的减贫效应达到11%,而农村社保的减贫效应仅为2%.农村社会保障覆盖率低、保障水平低抑制了社会保障政策减贫效应的发挥.未来国家需要在多维度上进行社会政策改革,才能逐步缓解相对贫困,促进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乡村振兴战略下交通基础设施如何进行合理配置问题,利用1999~2016年中国省份层面的城镇、农村基尼系数和不同类型交通基础设施配置密度的面板数据,建立了交通基础设施密度与城镇、农村和城镇与农村基尼系数差值之间的空间杜宾固定效应回归模型,研究不同类型交通基础设施对于改善城乡收入差距的效果,分析优化配置的路径。研究认为,促进农村居民物质财富持续创造能力的提升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交通基础设施向农村地区倾斜配置,通过改善城乡收入差距,有效提升农村居民人力资本积累水平是配置的必由路径,这为乡村振兴战略中提供精准的交通资源支持起到了理论指导和决策的支持;在实践方面,应当在农村地区加大二级公路网的建设,适当增加一级路网的建设比例,适当增加铁路、高速公路支线、连接线的建设,通过优化不同类型交通基础设施在农村地区的配置,形成促进农村居民物质财富持续创造能力提升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5.
文章利用系统GMM方法对西部地区城市化的城乡减贫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并以劳动密集度为切入点对城市化影响贫困减缓的关联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城市化能有效带动西部地区呈现贫困减缓,但城市化的减贫效应存在城乡差异,城市化主要通过改变劳动密集度体现减贫效应。劳动密集程度更高的城市化模式更为有助于西部地区贫困减缓,因此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要强调人的城市化以及本地要素的城市化。  相似文献   

6.
全国贫困人口多集中于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革命老区, 民族地区扶贫一直是我国扶贫工作的重点及难点, 脱贫攻坚是决胜全面小康的现实需求更是战略举措。研究基于2001-2015年的地区级面板数据, 利用空间面板回归和门槛面板回归, 考察民族地区教育财政支出与减缓贫困间的非线性空间联系, 估计了教育财政支出减缓贫困中的空间溢出效应, 并探讨了减贫过程中的门槛特征, 稳固民族地区可持续减贫的理念。研究发现:教育财政支出对于贫困减缓具有空间溢出效应, 并呈现出非线性特征, 说明了教育财政支出强度与贫困发生率在空间上非均衡分布的原因; 各地区教育财政支出对于减贫的作用差异显著, 存在门槛效应。  相似文献   

7.
专业村模式被认为可以在连片特困区村域“产业扶贫”中加以推广。以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保靖县黄金村为例,重点考察了贫困村的专业化发展过程、影响因素以及专业化发展的多维减贫效应。研究发现:贫困村的专业化发展遵循典型的“S”型轨迹,产业传统、关键技术突破、政府推动以及能人的示范效应对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伴随专业化发展,农户的多维贫困呈下降趋势,村域经济的专业化发展对不同贫困维度的减贫效应存在差异,即对经济贫困、健康贫困和住房贫困有显著的减贫效应,但在信息、教育和交通贫困维度上的减贫效应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阶段,农业保险与普惠金融将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基于31个省市2008—2018年的面板数据,采用熵权法系统评估我国普惠金融、农业保险与减贫增收的发展状况,测度农业保险与普惠金融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基于核密度函数观测两者协调发展的区域动态演进特征,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对二者协调发展的减贫增收效应进行实证检验,并通过门槛效应模型和空间面板杜宾模型进一步分析其非线性影响以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1)样本期间我国整体农业保险与普惠金融的耦合协调度不高,但呈现显著增长趋势.2)分地区来看,东部地区各省耦合协调度高,但省际差异较大;西部地区与中部地区耦合协调度总体相仿,中部地区各省差异最小,西部地区省域间差异明显趋向缩小.3)总体上农业保险与普惠金融的协调发展具有显著的减贫增收效果,其中东部地区减贫成效最为显著,西部次之;门槛效应检验结果显示,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能够增强二者协调发展的减贫作用.4)农业保险与普惠金融的协调发展对减贫增收效果在空间上存在正向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9.
探索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和贫困人口减贫相结合的科技扶贫模式,是我国目前精准扶贫战略实施的重点。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产业示范站科技扶贫模式为例,从理论层面分析了其减贫机制,并运用陕西省3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748份微观农户调研数据,实证检验了科技扶贫的减贫效应。研究发现:(1)产业示范站科技扶贫模式具有显著减贫效应,即农户通过参与农业科技培训、主导产业示范、农业信息服务和产业组织化带动4种扶贫方式,不仅能提高其家庭农业收入,也能降低家庭贫困发生的概率;(2)不同科技扶贫方式的减贫效应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农业科技培训的减贫效应较为突出,而农业信息服务的减贫效应有待进一步提升;(3)建档立卡贫困户科技扶贫参与度低于非贫困户。因此,地方政府应加大财政支持与组织保障的力度,引导高校优势科技资源与贫困地区特色产业精准对接,借鉴“西农模式”为深入推进区域精准扶贫战略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0.
利用2013年和2018年中国居民收入分配课题组(C H IP)数据,通过构建老年多维贫困指标,测度我国老年多维贫困状况及其动态变化,并分析各类型转移性收入的多维减贫效应.结果发现,2013—2018年间,全国、城镇和农村老年多维贫困状况得到显著改善,贫困发生率分别下降13%、5%、8%,贫困程度分别下降11.6%、2.3%、5.3%.但在考虑收入相对贫困和健康贫困下,农村老年单维贫困状况趋于严重.其中,收入相对贫困和健康贫困对老年多维贫困的贡献率呈现上升趋势,住房设施贫困贡献率下降.养老金对缓解全国和城镇老年多维贫困的作用最为显著,子女赡养等私人转移性收入对缓解农村老年贫困作用较大.基于此,我国应着重发挥政府转移性收入的再分配效应,与家庭养老相结合,并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共同提高老年群体的收入水平和可行能力.  相似文献   

11.
[摘要]2001~2010年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贫困发生率存在负相关关系,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水平每提高1%,贫困发生率下降1.58%;分区域看,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均呈现较高的贫困减少速度,但是各区域贫困发生率的绝对水平和减少速度存在差异,西部地区贫困发生率的绝对水平最高,贫困群体的脆弱性明显,但其农村金融发展对贫困减少的效应比中部地区强。实证检验表明,我国东部地区农村金融发展的减贫效应最强,中部地区农村金融发展的减贫效应最弱。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虽然缅甸在消除贫困的进程中取得了长足进步,贫困率也在逐年下降,但贫困问题仍是缅甸政府及民众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中缅减贫合作有着坚实的政治、文化、合作理念、现实和制度等基础,并已在经贸投资、援助、减贫专项合作及机制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在构建中缅命运共同体的视域下,为更好地促进中缅减贫合作,还应加强对缅减贫合作研究,制定中缅减贫具体的合作规划,加大对缅投资力度,扩大对缅劳动力需求,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完善缅甸贫困农村基础设施,提升缅甸贫困人口的就业技能,引入在缅中资企业资源,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作用等。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1年、2013年和2015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的减贫效应并对不同样本群体进行了异质性检验。研究表明: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具备显著的减贫效应,可使家庭灾难性医疗支出发生率降低1.95%;对于不同健康水平人群,自评健康状况越差显著性越强,即减贫效应越高;对于不同地区,西部地区较东部地区的样本政策效应更好,中部地区政策效果相对较弱;对于不同收入群体,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对低收入群体效果最好,中低收入群体其次。由此提出应对政策实施效果不明显的群体有针对性的倾斜、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推进支付方式改革以及构建完备的大病保险监管机制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贫实践的深入观察,剖析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减贫的机理,并运用多值集定性比较分析(mvQCA)方法,探究了不同类型经营主体的减贫效应差异及路径条件。结果显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嵌入的相对贫困治理机制有效融合了贫困治理的“外源性”和“内源性”需求,其中,企业类经营主体的减贫效应最为明显,家庭经营主体和合作经营主体能够获取强能力减贫效应,但收入减贫效应并不强。  相似文献   

15.
深度贫困地区多位于地势复杂的偏远地区,远离城市和经济增长点的辐射,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基础薄弱,在脱贫攻坚决胜阶段的新形势下仍是脱贫攻坚的重点和难点。基于可行能力视角,从自然环境、社会因素和个体层面三个方面分析了深度贫困地区致贫机理,并基于贫困陷阱的生成机制理论解释可行能力提升对长效减贫的作用,并从如何加强深度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产业带动作用、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提高贫困治理的精准度等方面探索构建持续减贫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8年(CFPS 2018)的数据,以相对贫困线作为贫困标准,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实证评估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减贫效应及其异质性。整体样本回归结果表明,农村医疗保险减贫效应显著,在相对贫困线标准下降低了43.0%的贫困发生率。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医疗保险减贫效应在年龄、性别方面存在差异:在年龄方面,农村医疗保险对于中老年人的减贫效应更为显著;在性别方面,农村医疗保险对于女性的减贫效应总体高于男性。为了充分发挥农村居民医疗保险减贫的制度效能,建议:优化医疗保险内部制度设计,强化经济绩效;下沉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提高健康绩效;建立长效机制,提高医疗保险减贫效应精准性。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02—2017年我国17个烤烟主产区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烤烟产业发展的减贫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观测期内我国烤烟产业发展的效益优势最为明显,规模优势次之,效率优势最小,虽然整体并未出现较大波动,但各省份的产业发展情况却呈现较大差异;农村贫困具有显著的累积效应,烤烟产业的规模优势、效率优势和效益优势对农村贫困均有显著作用,但作用的程度及方向有所差异。鉴于此,提出要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加大财政支农力度,以期通过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提升贫困地区的减贫效率。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根基、以民族复兴为己任,凝聚新思想,追寻中华民族实现摆脱贫困梦想的实现,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人民的、精准的、可持续的中国贫困治理方案。通过梳理和探究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绿色减贫的理论发展历程,总结“在消除贫困的斗争中孕育的共同富裕思想、在救济式减贫中推进的绿化发展思想、在改革式减贫中发展的生态保护思想、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形成的科学发展观、在脱贫攻坚中创新的绿色发展理念”,为总结脱贫攻坚成果,系统推动绿色减贫未来持续发挥效用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9.
普惠金融减缓农村贫困的机理分析与实证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释普惠金融减贫机理、测度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评估普惠金融减贫绩效对推进中部地区金融扶贫具有重要意义。普惠金融通过金融服务对象的拓展缓解农村地区信贷约束并增加贫困农民收入,保险产品的普遍应用提升“因病致穷”等风险冲击的抵御能力,金融产品成本的削减增强农民使用金融产品的意愿和能力等途径减缓农村贫困。2005年以来中部地区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其综合指数、广度指数和深度指数的均值分别由2005年的0.349、0.284和0.510提升到2014年的0.850、0.898和0.727。在1%置信水平上,普惠金融综合指数和广度指数每提升1个百分点,农村贫困率分别下降0.151和0.122个百分点,普惠金融深度指数的回归系数为负但并不显著。可通过加快发展农村中小型金融机构和农村保险等措施来提升普惠金融服务的广度。  相似文献   

20.
基于安徽省W县B镇2033户贫困户调查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基建投资、产业扶贫与“结对帮扶”对异质性贫困户的减贫效应.结果表明,基建投资对较低脱贫能力贫困户的减贫效应更显著,且长期减贫效果优于短期;产业扶贫能够显著促进贫困户摆脱贫困,且政府扶持政策越强的产业往往向较低脱贫能力贫困户倾斜,使其减贫效果更明显.另外,金融扶贫能够促进产业发展,而且这种减贫效应对较低脱贫能力贫困户更显著;“村外结对”帮扶对贫困户的减贫效果优于“村内结对”自助,而且对较高脱贫能力贫困户的减贫效果达到10%显著水平,而对于较低脱贫能力贫困户的影响不显著.由此提出我国在落实精准扶贫措施时,要做到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