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当代武侠电影中,“英雄主义”情结已经作为一种大众心理积淀深深扎根于每个人的心中,成为潜在的心理意识时刻影响着我们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但随着观众审美情趣的提升,英雄形象的人物符码逐渐发生位移,曾深受观众推崇的“高、大、全”的英雄形象从影像舞台中渐渐淡出,转而被一种更加亲民的“新英雄”所代替.  相似文献   

2.
从政治/民间的角度描述十七年文学英雄形象塑造的轨迹,认为其显示了主流意识形态对民间自在英雄形象之渗透逐渐强化的趋势,在此过程中涌现出十七年乃至建国后文学中英雄的经典形象,但最后过度的政治化使其走到了反面,失去了凡人生活的英雄成为反英雄和悲剧人物,并在文学形象和文本组织上均失去了应有的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3.
军旅剧《历史的天空》《狼毒花》有着开阔的历史视野和实事求是的创作内涵.作品以独特视角展示历史大背景,塑造“另类”英雄形象,在审美理念上突破了传统英雄塑造的“高大全”取向,努力实现对个体人性的现象还原,以灵动的笔触再现生命存在的本真,从而突破了以往英雄主义的审关原则,其成就充分体现了新时期现实主义手法的传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4.
试论美国电影中的英雄情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英雄类”影片是好莱坞制造的最具轰动效应的神话之一。本文拟对美国影片中塑造的各类英雄形象加以梳理与阐释 ,并进而对这些英雄片背后的英雄情结进行剖析 ,以期管窥美国影片中一些深层文化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5.
张陵、李洁非两同志在一九八五年第三期《当代文艺思潮》上发表了“从英雄到普通人——论我国当代文学观念的转变”一文(以下简称“转变”)。大意云:建国后,出现了一批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英雄形象,但这种英雄形象过于理想化。因此“建国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的文学”实质上“是一场真正的浪漫派文学运动”;由于当代文学的过分理想化,英雄主义出现了危机。到了文革,英雄的文学死期临近;新时期中,出现了大量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部恢宏博大的英雄史诗,《江格尔》是世界上少有的活态史诗之一,它塑造了众多的英雄形象,有着丰富的政治学研究意义。洪古尔是《江格尔》中最光彩夺目的英雄,具有超强的战斗技能和英勇无匹的气概,他对江格尔可汗忠心耿耿的赤诚之外也有“不赤诚”的表现,是一个有情有义、可爱可敬的“童音与苍狼式”的英雄。  相似文献   

7.
金庸在《射雕英雄传》一书中,浓墨重彩地描绘了“蒙古人生性质朴,敬重英雄好汉”的理想品质,但是,这些蒙古想象并不出自金庸对于蒙古文化以及蒙古生活的现实了解。金庸的蒙古想象更多地是出于郭靖的英雄形象塑造之需要。因为需要塑造英雄形象,所以需要有各种陪衬形象来完成这一塑造,于是,有了各种对照人物的出现。同样,因为需要塑造英雄,所以需要有适合英雄品质生长的土壤。金庸选择了蒙古作为英雄生成的土壤,自然也就只能按照英雄的生长条件对于这一土壤的要求来对蒙古进行艺术想象。可见,《射雕英雄传》中的蒙古想象,主要是出于结构的需要,而不是对于现实的临摹。  相似文献   

8.
丰晓流 《中南论坛》2007,2(1):100-102
上世纪九十年代,受着“政治语境淡化和商业语境强化的‘双重夹击’”,英雄形象的塑造更加个性化,出现了像梁大牙、李云龙等被称之为“另类”的英雄。英雄主义写作其价值取向多元化、情感的人性化以及内心世界的复杂化成为创作的新趋向。  相似文献   

9.
神话传说是世界文化经典中的瑰宝,被世人崇尚和传颂,中西皆然。神话传说离不开英雄,中国神话传说和以古希腊为代表的西方神话传说中的英雄形象有着明显差异,反映出中西方文化观念的不同。地域起源、价值观念、审美意识等因素塑造了东西方神话传说中各具特色的英雄形象,这些英雄身上承载着不同的价值观念。对比中西方神话中的英雄形象,有益于传承和发扬神话传说中讴歌的向往自由、追求真善美、扬善惩恶等高尚的英雄精神。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今天,在更深层次上发掘中西方神话传说中英雄形象形成的心理和文化因素,有助于促进中西方的理解和交流,建设一个和谐、包容发展的世界。  相似文献   

10.
在蒙古人的某些口头创作(指英雄史诗和少数民间故事,下同),骏马的形象占有重要地位,“是第二位的英雄形象”。它们“能征善战,有勇有谋,通晓人言,热爱主人”①,具有十足的人性。骏马不仅具有人性,还具有一定的神性,用美国伊塞尔·洛德—西尔托特斯的话来说,就是“具有特殊的魔力”②,如:能上天入地、未卜先知,善于变幻等。正因为如此,骏马既是英雄的伙伴、战友,又是英雄的参谋、顾问。这是蒙古人的某些口头创作最  相似文献   

11.
塑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英雄形象成为十七年作家们自觉的创作追求。在强大的意识形态规约下,复杂暧昧的民间英雄一步步地沦为不情愿的反英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注定要强势崛起,在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理念关照下,这一"拥有本身话语类型的叙事陈述",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民族英雄神话的另一再造之途。  相似文献   

12.
中国英雄文化源远流长,而英雄文化研究却起步甚晚,与丰富的英雄文化资源不相匹配。自步入21世纪,英雄叙事在大众文化领域大放异彩,加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英雄文化,引发学术界对英雄文化的热切关注。基于CSSCI期刊论文对有效文献的时间分布、主要议题及高被引论文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得知:第一,新时代英雄文化研究成果总体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从时间上看,2013—2017年侧重于对文艺作品中英雄文化与英雄形象的阐述,2018年以后中国共产党英雄文化、新时代英雄文化、英雄理论与制度等则成为研究的热点。第二,这一领域目前主要探讨了四个方面的议题:一是关于英雄及其概念群的本体性探索, "英雄" "英雄文化" "英雄主义" "英雄精神" "英雄形象" "英雄叙事"等概念的阐释正在逐步完善中;二是对中国共产党英雄文化的研究,包括其生成逻辑、发展历程、自身特色等整体性考察,抗战时期劳动英雄与新时代人民英雄等阶段性研究,以及主要领导人英雄观的重点研究;三是有关文学艺术作品中英雄书写的分析,抗疫英雄、超级英雄等形象体现出"英雄"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新发展与新内涵,新时代英雄书写的"人民性" "个性化" "崇高性""日常性"等特征得到重视;四是对历史与当下英雄整体或英雄个体的论述。第三,从这一领域的高被引论文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和历史文化、法学、电影与文学以及社会学等方面的英雄文化研究最为热门。总体来看,新时代英雄文化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应深刻把握时代主题,汇聚研究力量,并以问题为导向,回应时代关切,自觉将研究汇入时代洪流,突出实践价值;同时在多元英雄形象的建构中彰显平凡英雄的时代取向,并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革命英雄文化的传承,文化产业创造等方面努力探索自身特色,构建讲述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形象的新时代英雄文化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13.
我国特种兵题材影视剧近几年获得了观众的青睐,这源于一系列影片中蕴含的新时代英雄观。特种兵题材影视剧新时代英雄观的塑造中,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有当下观众心理的需求。我国英雄题材影视剧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从艺术性和价值性层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有利于新时代英雄形象的塑造,特种兵题材影视剧逐渐成了塑造英雄形象的最重要手段。特种兵题材影视剧从个性塑造到群体刻画,都充分展示了中国特种兵的精神内涵,起到了价值引导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新时代以来,英雄价值被提升到新的历史高度,英雄文化成为研究热点,但对于英雄的研究与描述仍然存在边界内涵不够清晰的现象,英雄研究的学术体系在历史纵向、结构横向、交叉融合各层面均有不足,话语体系在实证研究、基础研究、量性研究各方面均有欠缺。进一步明确英雄内涵,进行英雄因子量性研究,深入辨析英雄观念的内涵因子,可为进一步编制英雄量表提供基础性工作。通过问卷调查与结构性访谈,从四个方面进行英雄量性实证研究,在四个方面均有新的发现。第一,英雄类型认知与因子分析。发现抗疫英雄、民族英雄、革命英雄、平凡英雄、战斗英雄居前五位,英雄类型认知具有现实性、民族性、革命性、人民性的突出特点。第二,英雄品质认知与因子分析。开放式联想的结果显示,勇敢、奉献、爱国、开朗、乐观居于前列,在继承革命英雄主义英雄观恒定品质的同时,又体现了新时代背景下与时俱进的新的品质特征。第三,英雄叙事认知与因子分析。通过不同类型具体案例的英雄叙事研究发现,英雄正能量不断积累,负能量不断消减和转化,但也要注意到对部分问题保持中立不做评价的观望者占比不低,加强英雄主义教育、强化教育效果仍然任重而道远。第四,英雄的传播认知与因子分析。英雄文化传播途径和影响渠道发生了较大变化,传媒影响崛起,自主观念增强,学校影响降低。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四点结论:第一,英雄类型与时俱进,平凡英雄成为主流;第二,英雄品质不忘初心,勇敢奉献成为主题;第三,英雄叙事突显是非,中国故事感动中国;第四,英雄传播自主认知,社会合力强化效果。提出关于英雄研究的四点建议:第一,强化英雄历史研究,彰显英雄正气力量;第二,强化英雄本体研究,构建英雄因子体系;第三,强化英雄叙事研究,讲好英雄动人故事;第四,强化英雄传播研究,赓续红色英雄传统。  相似文献   

15.
传统"英雄杀嫂"故事多借助英雄在"酒与色"、"江湖与家庭"、"兄弟与妇人"等多元选项中做出既合乎江湖规则又合乎伦理道德的选择,以确立英雄在江湖中的地位,为此,作品往往以丑化妇人,杀死妇人作为叙事策略。金庸在借用这一故事类型的同时,也必然地沿袭了故事所传达的主题,这是作者无法自主的。金庸对这一传统母题的创造性改造主要表现在叙事时空的安排上。  相似文献   

16.
本文立足于蒙古英雄史诗与蒙古族叙事民歌之间的相承性特征,并从它们的题材、英雄形象塑造、程式化特征等三个方面着眼,探讨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通过它们之间的相承性特征以及所产生的传统文化渊源、社会历史根源、地理单元等诸层面进行分析。认为,蒙古族叙事民歌的产生和发展渊源于蒙古民歌传统与英雄史诗传统的结合。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尘埃落定》的史诗题材和史诗风格入手,通过《格萨尔王传》与《尘埃落定》的比较,阐释了《尘埃落定》所体现出来的弃子身世、成长与业绩、难题考验、英雄之死等英雄主题,注解凝结在作家内心深处的英雄情结。  相似文献   

18.
希腊的《荷马史诗》和彝族史诗《支格阿鲁》同属于世界民族史诗之英雄史诗的范畴。本文拟从英雄人物形象分析这一层面入手,着重以《荷马史诗》中的主要英雄人物——阿喀琉斯和彝族史诗《支格阿鲁》中的英雄人物——支格阿鲁为例,分析中西史诗的英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9.
《贝奥武甫》所反映的时代 ,是盎格鲁撒克逊地区尚未归顺基督教的时代 ,但诗中已经流露出朦胧的基督徒意识。基督徒意识与世俗英雄主义精神的同现 ,反映了日耳曼古老的文化传统与新兴的基督教文化的撞击与融合。贝奥武甫的形象便是植根于这一复杂的文化背景中的英雄 ,因此 ,相对于希腊史诗中的英雄 ,贝奥武甫的形象更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 ,体现了欧洲史诗中英雄形象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