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关于知识分子"新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炯华 《学术界》2004,(2):152-155
从网上看到李德顺先生《“知识分子”新概念》一文,也看到其他好几篇论知识分子的文章。心有所感,也想一吐为快。李氏破除了《辞海》所谓“有一定文化的脑力劳动者”之解说,并认为它是对知识分子的政治学界定,无疑是有道理的;但他接着又破除“来自西方、特别是欧洲的”所谓文化社会学界定,并提出了他的“知识分子新概念”:“知识分子是掌握并运用人类已有的精神文化成果从事精神生产的人。”这就不能不斟酌了!《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说:“‘知识分子’一词最早是指十九世纪俄国中产阶级的一个阶层。这样一些人受现代教育及西方思潮的影响,对…  相似文献   

2.
一题: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吗?钱学森同志1990年4月11日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里科学技术包括社会科学,而且在我国目前,社会科学比自然科学更有关键性.”社会科学技术之所以也是第一生产力,是因为:第一,社会生产力包括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人类的生产可分为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与此相适应,人类的社会生产力亦可分为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初稿中,明确提出了“精神生产”和“精神生产力”的概念,并用以补充“物质生产”和“物质生产力”概念的不足.《资本论》中的“精神生产力”概念,主要是指人类以知识或智力形式表现出来的改造世界的能力.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指出:“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多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从而社会生活过程的条件本身在多大的程度上受到一般智力的控制并按照这种智力得到改造.”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著作中,人的智力、知识作为精神生产力,不仅是指自然科学技术知识,而且也包括社会科学知识和其他一切智力因素在内.现代科学的发展,一方面是分工越来越细,另一方面是各门科学之间的相互结合与渗透的趋势,即所调整体化的趋势正在加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渗透,已开始正如马克思所预见的那样,成为“一门  相似文献   

3.
在1958年大跃进中,我国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这个变化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已经在全国蓬勃地发扬起来了。毛主席说:“从来也没有看见人民群众象现在这样精神振奋、斗志昂扬、意气风发”。这是对我国人民群众普遍发扬着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面貌的一个极其深刻的概括。但是,同广大群众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相反,一小撮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看不到客观  相似文献   

4.
说“文献”     
“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关于孔子所言“文献”之义历来说者异趋,莫衷一是.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最早解释,是何晏《论语集解》引东汉学术大师郑玄之说,“献,犹贤也.我不以  相似文献   

5.
一、关于中国文化的发生基础问题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以公元前500年为中心,约在800年至200之间,人类精神的基础同时独立地奠定于中国、印度、波斯、巴勒斯坦和希腊。今天,人类依然依托于这些基础。……我们就把这个时期称作‘轴心时代’吧。”①“轴心时代”是东地中海、南亚次大陆东亚大陆文明时代最早的文字记载的典籍——“元典”形成的关键时期。中华元典——一《诗》、《书》、《礼》、《易》、《春秋》等成书并修订于公元前6世纪至前2世纪之间的春秋至秦汉之际。先秦诸子书《论语》、《墨子》《孟子》《老子》、《庄子》等…  相似文献   

6.
张帆 《理论界》2006,(11):181-183
本文从女性视角重读弗·施莱格尔颇受争议的经典小说《路清德》,剖析施莱格尔在作品中对女性富有“创生精神”的爱、“移情”法则与现代婚姻观、“两性同体”的人类构想,展现女性引领人类上升的轨迹,勾勒出两性未来世界的理想图景,《路清德》也由此成为解读德国早期浪漫主义对女性精神构想的艺术范本。  相似文献   

7.
《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训诂专著,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词书。书名《尔雅》,汉刘熙《释名》的解释是:“尔雅,尔,昵也,昵,近也;雅,义也,义,正也;五方之言不同,皆以近正为主也。”宋邢昺《尔雅疏》说:“尔,近也;雅,正也;言可近而取正也。”我们认为《尔雅》的“雅”,同于《论语·述而》中“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的“雅言”。“雅言”就是“正言”,也就是当时较为标准和通行的  相似文献   

8.
朱杰勤在《关于中外关系史研究的几点看法》(《学术研究》1982年第4期)一文中说,“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也是与世界各国发生文化和物质交流最早的国家之一。因此,要研究中外关系的发展历史,要有“一部内容丰富,符合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适应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国家建设的需要,有独到之处的中外关系史问世。” 作者认为,“国无论大小,都有长处和短处。”  相似文献   

9.
前辈学者张立文先生撰写的《和合哲学论》一书,最近(2004年12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张立文教授在先后撰著了《中国哲学逻辑结构论》、《传统学引论》、《新人学导论》、《和合学概论———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等系列著作后出版的一部从哲学的高度进一步深入阐释和合学的新作。初读全书,《和合哲学论》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一是高度自觉的创新精神。在宽泛的意义上,我们可以把“文化”看作是人类精神的外化,它是人类精神自由创造的产物。而哲学作为人类文化的核心内容,其最为宝贵的精神品格也正在于精神的自由…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世纪初开始,人类已进入了一个科学文明火花进射的时代。在中国五四新诗坛上,最早同这新时代的火花接吻的诗人是郭沫若。这一特点,最集中表现在他早期诗作对于“火“的抒写中。他的第一部诗集《女神》共五十六首诗,其中写到“火”的就达二十多首。在他后来的《星空》、《恢复》、《前茅》、《战声集》以及解放后的诗作中,也曾多次写了“火”。可以说,在郭沫若一生的  相似文献   

11.
神明一词最早大约出现于《庄子》。《庄子·天下》云“配神明 ,醇天地 ,育万物 ,和天下”,神明即天地造化的灵妙 ;《庄子·齐物论 )曰“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 ,谓之朝三”,神明即精神、精力、心神 ;《荀子·解蔽》云“心者 ,形之君 ,而神明之主也”,神明即精神、智慧。汉代杨雄认为心能测天地之神明 ,心又是人的“精明之主”,所以神明就是心。魏晋始提出以“神明”为最高人格理想 ,标志着魏晋时代的人格理想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直接影响到人物品藻和文学艺术的创造。《世说新语》及刘孝标注引魏晋古籍中与神明有关的概念有 3 0多种 ,诸如…  相似文献   

12.
目前人们一般对张洁的“大”散文缺少关注,其实,这些“大”散文占了张洁散文创作的绝大部分,而且它们很鲜明地反映了张洁心灵深处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契合,那就是她的爱国主义精神、共产主义信念和乐观主义品质.这与她诚实、正直、进取的性格是分不开的.散文是最自由的、最真实的,并且“有一种人便有一种散文”,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张洁的散文也反映了她自己的心曲.  相似文献   

13.
斧作为劳动工具,它和人类一起登上历史舞台,是留存下来的人类最初的文化史料之一.但作为人的精神的物化形态,它的内涵却在不断推衍变迁,最后终于涵盖着一个意蕴深沉的中国人特有的精神文明的历史轨迹.和全人类的历史一样,作为劳动工具,斧也在华夏故土的古老岁月里记录着人们征服自然,求取生存的艰苦历程,记录着人们主宰自然的渴望与豪迈.从北京人、峙峪人留下的石制砍砸器到半坡仰韶文化中形制雅观的石斧;从古神话的描述——“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作陶冶斤斧,为耒耜鉏耨以垦草莽,然后五谷兴助,百果藏实”①到《诗经》的“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齐风·南山》)“墓门有棘,斧以斯之”(《陈风·墓门》)“取彼斧斨,以伐远扬”(《幽风·七月》)都无非是说明了斧的原初社会功能.“斧,所以斫也.”“斤,析本斧也.”(《说文》)“斧,甫也.甫,始也.凡将制器,始用斧,伐木已,  相似文献   

14.
西方人对于东方艺术,经历了从无视到偏见、再到正视并试图确认其独特价值的嬗变过程。黑格尔《美学》最早将东方艺术纳入视野,但因材料不足,并戴着他所界定的“理念”即“绝对精神”的有色眼镜,而不免充满偏见。20世纪初美国人芬诺洛萨研究东亚艺术并开始阐发东方艺术中独特的“理念”。1930年代英国人比尼恩在《亚洲艺术中的人的精神》中确认东方艺术中的“人的精神”,肯定其独特价值。20世纪中期美国人托马斯·芒罗的《东方美学》以“超自然主义”的“精神价值”来指认东方美学。总之,黑格尔以降的一百多年来,西方人对东方艺术与美学的认识与研究相当有限,而且主要是从“理念”或“精神”的层面来做出评价的。  相似文献   

15.
现代小说《乡亲——康天刚》中的康天刚闯关东挖“老山参”与古典小说《西游记》中的唐三藏西天取经的人生境遇,鲜明生动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真实境遇,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矢志求索的心声,即个体意志的自我满足与探索和追求人类幸福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将《易》、《诗》、《书》、《礼》、《春秋》等“五经”称为“中华文化元典”,其间包蕴的精神内核可称为“元典精神”。中华元典精神有多方面表现,笔者以为,“循天道,尚人文”是其基本路向。特论述如次。人类在跨入文明门槛的初级阶段,还保持着对自然母体的直接依附,从而形成起源决定论的哲学思考,正是在这种“推原思维”发达的时段,世界各主要文明民族纷纷制作的文化元典,提出了各自的宇宙生成模式和人类起源模式,而在这种模式中,透露出各民族运思方式的特征和走向。中华元典提出了卓尔不群的宇宙生成模式,显示了中华先民深邃而独特的思维方式。这种宇宙生成模式的显著特色便是:既不否定神创说,而神创说又没有获得充分  相似文献   

17.
“智者受难”的哲学主题在西方文学中反复出现。受难的智者一方面承担“积极的罪行”,代表了一种“大写的人”的意志,另一方面,智者受难又是对人“站起来”之后的反驳和人类泛滥的欲望的有效克制。T.S.艾略特的《荒原》中出现了众多先知或智者形象,或衰老,或患病,或困在笼子里,或丧失预言能力,其命运引证“智者受难”的传统文化主题。诗人以现代诗歌的技法对其进行“变形处理”,赋予了这些先知形象以救赎荒原的精神价值。《荒原》表达对文明危机的反思和超越,作为宗教神的耶稣基督也重新被还原为某一繁殖神的神话原型,这就把救赎指向了恢复文化源头的感情、精神和智性的生命。  相似文献   

18.
说明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并予以定名,时间并不长,它是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普及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但“说明”作为一种表达方式,因为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却是早就存在的。最早的如甲骨文占卜辞,就是用来解释占卜内容的。在中国较早的历史典籍中,如《易经》、《尚书》、《礼记》中也可以见到说明文字的踪影。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语言表达形式也出现分工,文章样式有了“文、笔之分”,“文”即是侧重于记叙人物事件、抒发感情的文学作品,“笔”则是侧重于学术研究,说明事物的文章,如《史记·八书》、《汉书·十志》…  相似文献   

19.
“马尾琴”最早载于沈括《梦溪笔谈》,它是由唐代“奚琴”演化而来的.奚琴亦称“嵇琴”,系胡琴的一种.北宋音乐理论家陈旸的《乐书》记载:奚琴,本胡乐也,出于弦鼓而形亦类焉,奚部所好之乐也.盖其制,两弦间以竹片扎之”.陈旸系11世纪的人,《乐书》于1099年编成、是时,奚琴尚在,故他的记载比较可信.  相似文献   

20.
巴金散文中的个体生命意识与他对人类的爱是相通相容的.巴金渴望人类自由与平等的生命意识是个人的“爱”的潜能和自我意识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相融合的结果;其崇尚自我牺牲的生命意识则源自他的“爱的永生”和“生命的永生”的信念.晚年,他出于爱和真诚在《随想录》中对自己在“文革”期间沦为“奴在心者”和“说假话”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使个体生命精神升华到了一个伟大的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