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效法日本明治维新,依靠光绪皇帝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即“戊戌变法”。这场运动旨在挽救民族危亡,发展民族经济。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全国人民特别是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作为赞成和支持变法的民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作为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张謇理应积极参与、共襄盛举。但他却消极对待,并于变法尚在艰难进行的时候离开变法运动的中心——北京。这中间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因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论人格解放和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朱义禄人格问题,可以说是近代中国的政治风云的晴雨表,是近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值得关注的课题.资产阶级改良派,力图改铸传统圣贤人格,以讲求西法,推动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则大力鞭挞传统奴性人格,以唤起民众的革命激情;新文化运动...  相似文献   

3.
维新变法失败后,康有为出走海外,"三周大地"行程六十万里,学习考察各国政治、经济、科技和管理,试图继续开展维新运动,虽因缺乏群众基础而失败,却为资产阶级改良派写下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4.
十九世纪末叶,在甲午战后民族危机急剧加深,亡国大祸劈头袭来的紧急形势下,中国出现了一次以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机为主要目的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戊戌变法.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创办报刊、组织学会、设立学堂,到处作文演说,并接二连三地向光绪皇帝上书.他们大声疾呼地陈述民族危机的深重,要求立即实行全面的变法,并具体地提出了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的改革建议,所提建议之多、之快,使“举世都为之震惊”.  相似文献   

5.
为了适应变法和近代化的需要,康有为站在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立场,以大胆怀疑精神和对西学的粗浅理解,“援西入儒”,对传统的儒学进行了重新解释和整合。康氏儒学中的近代意识可概括为:哲学上的变革思想;政治上的民权思想;伦理上的博爱平等、合群竞争思想;以及信仰上的崇拜孔教。康有为的理论虽然难免有牵强处,以致成为“不中不西、亦中亦西”的混合体;但他对儒学的改造是对正统儒学的第一次真正的冲击,其思想启蒙的功绩亦不可没。  相似文献   

6.
光绪皇帝是戊戌变法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如果没有光绪皇帝的变法决策,就没有戊戌年间的"百日维新",从实行变法的动机到变法的内容以及变法的效果来看,光绪皇帝的行为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7.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思想家。对他在戊戍变法以后,到一九○五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大论战前,所起的历史作用如何评价,是学术界长期争论的问题。最近以来,笔者集中披阅了梁启超这一时期的著述和有关资料,学习了一些专家、学者的有关论著,对这一问题有些新看法,今提出来就教于诸师友。  相似文献   

8.
《时务报》、《清议报》和《新民丛报》是梁启超在改良运动中创办的报刊,他以报刊为舆论工具,宣传其维新变法、君主立宪和"新民"的政治、思想主张,因而这三份报刊都被视为了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机关报。然而对三份报刊的办报宗旨仔细考察,可以发现它们在有着思想与风格的一致性的同时,又有所发展和变化。本文以三份报刊自身的演进为视角,试图探寻梁启超报刊思想中"党报"思想向"国报"思想的转变轨迹。  相似文献   

9.
早期改良主义思想家所设计的中国立宪制的模式是英国式的"君民共主"制度。甲午战争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在戊戌维新中明确提出了以日本为师的口号。这场改革运动的中心任务,就是仿效日本建立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立宪制国家。  相似文献   

10.
“教育救国思想”是我国近现代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潮 ,其核心思想认为社会的改造和进步应该首先或主要通过教育才能实现 ,把发展教育视为国家强弱兴衰的指针和救亡图存的要律。这个时期涌现出的地主阶级改革派和洋务派以“发展军事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救国思想、资产阶级改良派以“育人才”为变法本原的教育救国思想、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教育救国思想以及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教育救国思想是一种爱国主义教育思想。虽然它突出并强调了教育的独立性和主体性地位 ,但因忽视了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没有认识到教育只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具有独立于政治、经济等其他社会现象的性质 ,而导致了它的最终破灭。  相似文献   

11.
梁启超,作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曾经是“政治革命”的挡路石;但在文化、思想领域,却发挥了那些“革命巨人”所未能发挥的民主主义思想的启蒙作用。1902年前后他所提出的“道德革命”思想,就是起了这种作用的。  相似文献   

12.
近代报刊"喉舌论"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代报刊发展初期,自由主义是使“喉舌”获得自由的主义,“喉舌论”是使言论自由成为现实的理论。戊戌变法前后,维新变法人士的报刊“喉舌论”,首先是要求封建专制统治者还民众以话语权,给民众以监督官吏、监督政治、监督社会、变法图强的政治权力;其次,他们还十分强调报刊“去塞求通”的“喉舌”功能,这是他们对启蒙民众,宣讲民主、科学的真理,沟通社会上下和国家内外信息以变革社会的话语制权的强调。辛亥革命前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的报刊“喉舌论”,则是要求其报刊成为宣传革命思想、推翻帝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喉舌”,掌控革命舆论的话语制权。  相似文献   

13.
所谓学堂乐歌,通常是指我国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的学校歌曲,也常常用于指代清末民初新式学堂中开设的乐歌课。它是随着新式学堂的诞生而诞生的,在维新变法中起步,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发展壮大。1898年,资产阶级改良派第一次提出在新式学堂中开设乐歌科:1901年建立的上海南洋公学附属小学,第一次真正将“乐歌”课列入课程设置;1907年(光绪33年),清政府学部颁布的《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  相似文献   

14.
王韬特殊的经历,使他有幸成为近代中国最早的学贯中西的学者、著名政论家和早期改良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面对西力、西学东渐这千年未有的时代变局,王韬呼吁变法自强,试图通过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制度,发展民族工商业,兴学育才,改良政治,从而达到“借法以自强”的目的。王韬的变法自强思想,迄今仍具有一定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戊戌维新时期孙家鼐曾主动支持并竭力保全强学会,认真筹办京师大学堂,向光绪请求颁发冯桂芬的《校分阝庐抗议》以推动变法;但是他又限制官书局发展,坚持“中体西用”的教育宗旨;在戊戌变法处于高潮之际,力图用《抗议》思想范围新政并排挤、打击康梁等。这说明孙家鼐虽有变法要求,但是改革要求有限,尤其反对进行资产阶级政治变革  相似文献   

16.
康有为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的领袖,他不仅以救亡图强为己任,倡导变法改革,而且在许多人文科学中也颇多建树.他思想敏锐深刻,言论惊心动魄,被称为晚清思想界的“大飓风”、“大地震”、“火山大喷发”①.本文是对康有为情欲心理学思想的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7.
宋恕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恕作为清末维新变法的思想家,他的政治思想主张可通过其学术思想去发现。他把晚清的中国衰败归咎于其学之不正,竭力主张返本复正,即尊崇原始儒学,而贬低所谓有违儒家正统的汉后阳儒阴法之学和“闽洛之学”。在杂糅中西、“复古改制”的旗帜下,他提出了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为主要内容的政治改革主张,其中包括鲜明的伸张女权的主张,是戊戌时期一位富有特色的思想家  相似文献   

18.
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所发生的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三次大论战的性质,和参与论战的马克思主义者方面的主将及其历史功绩,稍具历史常识的人都是清楚的。但是,“四人帮”却甘冒天下人之大不韪,以极左的面貌出现,公然把参加论战的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诬蔑为“资产阶级激进民主派”,把三次大论战说成是“资产阶级民主派与资产阶级改良派或资产阶级反动派”的争论,妄图从  相似文献   

19.
近两年来,史学界对洋务运动的历史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同志认为洋务运动尽管在主观上有反动的意图,但客观上却有发展资本主义方向的进步意义,其中重要论据之一就是洋务运动得到了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这些初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支持。黃逸峯同志在其所作《对研究洋务运动的几点意见》一文中认为王、薛、马、郑等初期资产阶级改良派思想“都是在洋务运动时期形成的,而且一定程度地影响和作用于洋务派头子和洋务运动,这些人究竟是洋务派还是改良派,也都是值得研究的。”又说:“洋务派的基本思想同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思想界限如何划分,也是值得研究的。”我  相似文献   

20.
一梁启超,这位中国近代史上叱咤风云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也是一位在当时蜚声中外的著名学者。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研究的视野广涉古今中外的新学旧史,著述的笔端驰骋于整个社会科学领域,对政治、经济、哲学、史学、文学、法律、道德和宗教等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研究和涉猎。在经济科学方面,梁启超一方面研究了大量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另一方面也极重视研究中国古代的经济思想遗产,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他的一整套资产阶级改良派经济思想和经济主张。因此,作为资产阶级改良派主要代表之一,梁启超不仅在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