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为基础。从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发展的历程表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对于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为思想资源,融合东西方文化的合理因素,形成时代需要的生态文明建设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将世界性和民族性相统一,构筑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哲学基础与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2.
虽然东西方文化具有很大差异性,但是作为两种文化的代表人物,孔子和亚里士多德都提出了有关中庸中道的思想。虽然这两种理论本质上而言是不同的,但是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对二者的比较研究,无论对理解理论本身,还是研究中西文化都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3.
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撞击融和 ,必然带来社会思潮的昂进与嬗变。二十世纪初与末东西方文化的两次论争 ,带来了中国社会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然而 ,对于“文化”这一概念 ,论争双方始终没有统一的定义界说与逻辑前提。文化之间的比较论争 ,由于民族文化所给定的价值取向、思维习惯、行为预期与个性心理的不同 ,从而形成迥异的文化心态。重塑民族新的文化人格 ,端正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取的文化态度 ,是消除学术争执与解决民族现实问题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4.
儒家伦理的“仁爱”思想和基督教伦理的“博爱”思想分别代表了东西方文明的思想精华,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长河中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分析了两种思想产生的社会文化基础、现代意义,重点比较了两者的相同与差异之处。  相似文献   

5.
20世纪50、60年代佛教,尤其是禅宗思想在美国传播和发展与反文化运动结合在一起,其始作俑者是“垮掉的一代”。垮掉派的作家们普遍接触佛教,在禅佛教中为他们的不满和反抗寻求合理的依据和方式,也为他们的文学创作寻求新的方法和思路。东西方文化由此所出现的前所未有的交融局面,为20世纪跨文化交往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个案。  相似文献   

6.
东西方文化是内质互异的两种体系的文化。宗教,由于对各种文化形态具有一种极强的整合力,因而成为这两种文化体系不同内质的集中体现。而且,在造成东西方文化异质的诸种文化因素中,逐渐上升到了首要的位置。在东西方文化冲撞日趋激烈的今天,考察东西方文化的不同内质,对东西方文化总体品貌进行比较,这对于促进东西方文化艺术的共同繁荣,无疑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7.
主体性与平等原则是文化交流的规律,这已被历史和现实所证明。东西方文化发展造就了不同的人权观。作为思想文化的一部分,东西方人权观之间的交流必须建立在自主选择和平等对话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8.
爱默生在吸取道家智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个人主义 ,道家思想跟个人主义有相似之处 ,却并非个人主义 ,也不可能造就出个人主义。本文通过比较分析老子和爱默生的思想主张 ,揭示爱默生对老子思想的扬弃 ,并进一步论证爱默生个人主义是西方文化传统和美国历史、社会现实相互影响的结果 ,从而揭示东西方文化的异同。  相似文献   

9.
比较文艺学迄今仍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其产生既是比较文学理论化的结果,也是现代文艺学走向比较研究的结果。在不长的发展历程中,比较文艺学已取得丰硕的学术成果。在西方学界,比较文艺学的研究视域基本局限于欧美文化圈内部。中国学者则主张打破东西方文化的界限,谋求中西文艺理论、乃至东西方文艺理论之间的对话。比较文艺学有助于探寻不同文论体系之间的一致性和可沟通性,也有助于彰显不同文论体系的各自特色,因而具有巨大的学术价值和发展潜力。在未来的发展中,比较文艺学将不断拓展研究视域,逐渐走向世界范围内各种文论之间的真正平等和对话,其自身的理论建设也将更加完善和成熟。它在未来的文化交流中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宋明理学中的理欲论与精神分析的人格结构理论,源自完全迥异的思想体系,却存在着某种契合。将理欲论中的"天理""人欲"思想与"超我""自我"等精神分析中人格理论进行比较分析,探寻宋明理学中的心理学思想,新角度解析东西方文化、哲学与心理学的交融。  相似文献   

11.
文化研究作为一个独特的学术研究领域 ,起源于 2 0世纪 50年代末和 6 0年代初的英国 ,至今它已有 4 0多年的历史。本文简单地介绍了文化研究的政治和思想来源 ,着重分析了文化研究的跨学科特征及其具体表现形式。然后 ,作者强调在中国语境下合理地吸收和运用文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解构日本文化是日本问题研究的热点;对日本文化类型的定性有“杂种文化”、“嫁接文化”、“吸取—变形”文化、家族主义、集团主义等,本文阐明“古代日本文化的‘排邪意识’”是新的视角;日本文化是关联着东西方文化,又有别于东西方文化的文化形态,本文以日本明治维新之前为时空界域,分析日本社会处理本土文化即神道教与外来文化即佛教、儒学、道教之间关系时的思维模式和思想历程,解析日本文化的特质  相似文献   

13.
池田大作提出把人的心与心联结起来的“精神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新道路,从他坚信“内修”的东方文化价值、身体力行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以及重视民众力量和价值三个方面,可以领略池田大作旨在通过沟通东西方文化、推进建立和平世界的思想智慧。  相似文献   

14.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分别是古代东西方最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 ,在东西方政治思想史上都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前人对他们政治思想的研究颇多 ,但对比研究则少 ,文章拟通过对他们政体理论的比较研究 ,找出东西方文化差异根源  相似文献   

15.
鲁迅和韦努蒂(Venuti)分别是东西方异化翻译理论的代表,都主张保留译入语文化因素。然而,他们在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历史情境下提出的异化翻译理论,在文化沟通出发点和翻译策略上存在深层差异。文章从解读他们两人的异化翻译思想入手,分析了两人异化翻译思想产生的原因,并着重比较了鲁迅和韦努蒂异化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比较分析东西方思维模式的特点 ,指出由东西方思维模式差异引起的东西方文化层面上的差异 ,并进一步探讨了这一差异研究对于文化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近代,由于西方文化思想传入中国,产生了传统思想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国学大师梁启超的思想、文化及行动既带有东方色彩,也闪耀着西方的光芒。本文重点探讨了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晚清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8.
吴经熊作为近代中国"现象级"的法律精英,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受到学界的普遍关注。吴经熊本人受过西方系统的法学教育,对中国文化亦有比较深入的研究,自我期许为"超越东西方"。学界普遍认为,吴经熊早期为人为学有"全盘西化"的倾向;他中年之后醉心于中国传统文化而非法学研究,也被解读为是在中国法律现代化过程中遭遇严重挫折后的转向。可是我们检视吴经熊早期的法学作品,发现其法学思想中仍包含很多东方的元素,甚至有"中体西用"之嫌;在对待西方各法学流派的态度上,吴经熊选择性地接收了以霍姆斯为代表的法律实用主义与庞德的社会学法学,这些思想都与中国传统法哲学思维有会通之处。他中年之后致力于东西方宗教与哲学的研究,或许正是为了从基础做起、真正"超越东西方",最终实现中国法的"文艺复兴"。  相似文献   

19.
东西方文化的异同是个亘古不变的话题。Lakoff和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的隐喻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条理解东西方文化及影响的新思路。东西方文化尤其是文学作品中对"月亮"这一客观存在的理解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之处。本文将从体验哲学的角度,就莎士比亚戏剧中的"月亮"隐喻与中国古代名著《红楼梦》中的"月亮"隐喻作出比较与分析,尝试性地探讨"月亮"隐喻在两种语言中的认知模式和优势分布格局,剖析其体验哲学的根基和各自文化特异性的渊源。  相似文献   

20.
步入近代社会以来,伴随列强入侵中国,东西方文化也发生了激烈冲突,到五四时期更出现了几个持不同文化观的知识分子群体。“全盘西化派”主张抛弃传统,使中国文化脱胎换骨;“中体西用派”试图弘扬东方学术,复兴中国传统文化;“《新青年》派”则通过“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来致力于创造“第三新文明”。他们的研究方法,以不同角度开启了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的先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