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代云南科举初兴,共有进士256人,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来看,明后期云南进士人数和地域分布范围较前期都有明显增加和扩大,在下设府内部各州县情况也类似。明前期云南进士仅有60余人,集中于滇中的云南、大理、临安等府的部分州县、卫所。明后期进士分布范围由中心向边远地区扩散,但滇南、滇西、滇北的广大地区仍无进士分布。明代云南进士的地域分布在前后期呈现出的这种变化与该地区民族情况、学校及汉族移民等因素密切相关。通过对云南各府州县在明前后期进士人数的统计,可以清晰地反映出明代云南进士地域分布的变化,展现出明代云南汉文化逐步兴起的图景。  相似文献   

2.
本文系统论述了明代云南封建地主经济的四个发展特点,强调指出,明代由于社会生产力普遍得到提高,云南一些地区逐步出现了汉族军官及官僚地主阶级,地主经济的发展使土地买卖大量出现,猛烈冲击着少数民族地区的旧有土地占有制,促使了地主经济的逐渐形成,为“改土归流”奠定了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3.
明代云南的汉族移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云南的汉族移民谢国先云南本无汉族。司马迁称此地为西南夷地区。常璩说:“南中(云南等地)在昔盖克、越之地”,①夷和越都是与汉族相对而言的少数民族。楚人庄王滇,为云南人口增添了新的因素,但楚人亦被视为蛮夷。汉武帝征服了云南地区,“募豪民日南夷”,②这...  相似文献   

4.
筑堤围垸是洞庭湖区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开垦土地,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举措。由于地理条件、气候以及人为等因素的影响,常德地区的洪涝灾害历来频繁,修筑堤垸是该地区抵御洪灾的主要办法。明代,该地区堤垸的修筑达到高潮。修筑堤垸为这一地区赢得“鱼米之乡”的美誉起到了重大作用,但也为之带来了诸多弊端,留下了沉痛的教训。  相似文献   

5.
清雍正年间鄂尔泰任云贵总督,重视发展农业生产,针对云南山多水少、沟泉河流交叉的地理特征,主要在滇中及滇南筑坝浚河,兴修水利,开灌良田;开辟水路交通,商贾流通,促进了云南与两广地区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大多数江河处于无控制或控制程度很低的自然状态,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低下,农田灌排设施极度缺乏,水利工程残破不全.60多年来,围绕防洪、供水、灌溉等,除害兴利,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初步形成了大中小微结合的水利工程体系,水利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如今,兴修水利工程已成为大家争议的一大话题,兴修水利工程有利有弊,人们各持己见,无法达到一致的结论,文章就水利工程的利与弊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7.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兴修水利带来了土壤的改良和耕地面积的扩大 ,直接促进了农业的迅速发展。汉代河北地区的人民为了战胜干旱和水害曾动员大批人力物力 ,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汉代河北水利灌溉工程有以下四个显著特征 :东汉河北地区开挖的新渠多用于漕运 ,具有军事目的 ;井灌在河北普遍存在 ,井灌技术有了新的发展 ;北方盐碱地区水田化 ;水稻种植面积扩大。  相似文献   

8.
福建地区的水利建设在宋元时期的基础上,明朝时继续发展。通过政府的大力组织与官员民众的积极参与,兴修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并取得了卓著的成效。水利事业的不断进步促进了福建的农业、手工业及商业的发展,使明代福建地区的社会经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水利工程从古至今一直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保证。明代定都北京,天津作为京都门户,在明初就实行了军屯。文章主要从《明实录》中的相关记载,剖析当时中央政府对天津及其附近地区的水利营田发展所做的努力。  相似文献   

10.
明代徽州的官府和宗族组织在自然灾害背景下发挥出非常有效的社会调控功能。其防灾和救灾措施主要有储粮备荒、蠲税减租、赈济饥民、掩骼埋胔、通商平粜、医疗救助、兴修水利等。  相似文献   

11.
丽江纳西族木氏土司的鼎盛时期是在明代。这一时期,纳西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曾有过迅速的发展,探究它的原因,不仅有助于纳西族历史的研究,对今天的民族经济的发展也有借鉴作用。 明王朝平定云南后,为了迅速建立由中央王朝控制的行政机构,在一些地区推行土司制度,丽江木氏土司便是这种制度的代表之一。公元一三八二年明军攻克云南,通安州知州阿甲阿得率众归附,朝廷赐木姓,次  相似文献   

12.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高原山区省份。境内山原辽阔,约占总面积的90%,平坝河谷地区仅占6%,在全省四千二百九十七万亩耕地总面积中,坝区耕地面积还不足30%,而分布在山区的耕地面积占到70%以上。全省居住着二十四种少数民族,人口约一千万,约占全省总人口的1/3,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1/6。而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0%以上居住在山区。因此,开发山区,建设山区。发展山区经济,在我省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历史上,由于山地民族艰苦卓绝的劳动和历代一些稍为明智的统治者的经营,云南山区有了不同程度的进展。其中,明代是云南山地民族得到承前启后、长足发展的重要时期。明朝统治者在云南推行了一套比较开明的政策,从而在客观上促进了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及民族关系的发展。 过去。在明代云南地方史的研究中,大多注重坝区开发的研究,很少涉及到山区开发。笔者试图对明代云南的山区开发作一概述,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3.
明代著名的"杨状元"杨慎,因谏议"大礼仪"事件遭廷杖消籍,后削官谪戍云南永昌卫(今保山),寓滇30余年.其间写下了著名的<渔家傲·滇南月节词>,词中有大量的云南地区的饮食词语,而这些词语所反映的云南风物有的现在还存在,有的已经消失.考释这些饮食词语,可看出云南饮食文化传承的轨迹.  相似文献   

14.
云南汉语方言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仅与汉族人口的流动迁徙有关,而且也跟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教化和倡导有关。我国古代(特别是宋代以来)的白话文学作品中记录了当时使用的汉语词汇和语法,因此,对这些白话文学中所见到的云南方言词语进行研究,或许有助于我们较为准确地认识云南方言形成的时期和过程。"着"字体现了云南汉语方言受到元代和明代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汉语语用影响的复杂情形。  相似文献   

15.
日本学者谷口房男教授所撰《论明代广西的土巡检司》一文,提出了明代桂西几乎不是汉族居住的地区,也不是明朝的统治势力所能直接到达的地区。本文则以为明代始自洪武即已全方位管理了广西,明代在广西的改土归流和流地设土是明朝强化管理广西的举措,这两种举措的结果是广西东、中、西的地区管理差异越来越小,广西各族对明朝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大大加强  相似文献   

16.
明代云南刑法原则和刑罚手段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随着中央政权在云南统治的深入和云南与内地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联系的加强,明代云南刑法原则和刑罚手段发生了重大变化;其变化的原因是中央王朝对云南治理的加强,云南与内地各方面差距减少。  相似文献   

17.
从《徐霞客游记》看明代云南的道教郭武有关云南道教的研究,向以史料缺乏而难治。明清时期修撰的云南志书虽载有一些道教在各地活动的资料,然其中多有后人添加附会的成份而颇显舛谬。徐霞客所撰《徐霞客游记》,中有《滇游日记》十二篇,"虽足迹所经,排日记载.未尝有...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期云南边疆民族教育得到了很大发展。作为封建社会的最后两个王朝,明清统治者吸收了以往历代统治经验,十分重视教育在治理云南边疆民族地区过程中的作用,将教育视为治边重要方略。适应于边疆与内地联系愈加紧密的历史趋势,清朝在云南边疆举办教育的力度超过明代,各类学校的设置范围更广,尤其是在边疆民族地区大量开办义学,成为清朝云南边疆民族教育的显著特点。明清云南教育的发展,在传播中原儒家文化,推动边疆民族社会发展,促进边疆社会内地化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明代中后期云南的贡金蔡敏慧一、贡金产生的历史根源及其性质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刺激了以皇帝为首的封建地主阶级追求金银财货的狂热,致使明代中后期皇族地主奢侈腐化生活的日趋加剧。《明史·食货六》说:明代的皇帝,“糜于英宗,继以宪、武,至世宗、神宗而极。”以...  相似文献   

20.
明代的凤阳府是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区,也是赈灾措施经常推行的地区。明代赈灾的钱粮来源于各种仓储和富民捐助以及出卖盐引、各地钞关、罚赃赎罪、截留漕粮等收入。赈灾过程中自上到下都有贪官从中渔利,而明政府也据赈灾政绩对官吏黜陟奖罚。赈灾的目的是为了拯救饥民性命,更是为消灾弭盗,维持小农经济的持续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