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所谓文化软实力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面貌更加昂扬向上。”  相似文献   

2.
张玉霞 《现代妇女》2014,(10):250-250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维护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重要保障,是维护公共文化生活的公平与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各级政府的基本职责。笔者通过调查分析渑池县近年来在文化建设工作中取得的主要成效、主要做法,提出了关于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用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新形势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惠及千家万户的一项重要文化基础工程,是政府提供公益性服务的重大文化项目,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十七大报告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不仅阐明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目的和基本途径,也充分说明了人民群众在建设和谐社会中享有的主体地位,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老年人作为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既是和谐社会的建设者,也是和谐社会的共享者。因此,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对于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强老龄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老年世界》2006,(4):21-21
概括讲,科学发展观就是指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其深刻内函和基本要求如下: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人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大兴安岭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文化发展的现状与文化强区的要求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本文旨在研究探索加强大兴安岭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路径,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扎实推进文化强区建设,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林区人民基本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7.
《中国社会导刊》2008,(1):34-35
由民政部、中央文明办、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和中国作家协会六部门共同开展的“情系农家,共创文明”系列公益文化活动,已于11月23日在湖南省常德市正式启动。为把这项活动引向深入,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进一步推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素质,实现和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和谐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8.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相似文献   

9.
刘伟辉 《老年人》2010,(9):42-43
2009年,省委省政府积极倡导全民广泛参与的“三湘读书月”活动,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全力推动学习型组织,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大力实施文化强省战略,着力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0.
《中国社会导刊》2008,(1):38-38
一、活动意义为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促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丰富城乡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民政部、中央文明办、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作家协会决定深化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和万家社区读书活动,联合主办"情系农家,共创文明"系列文化公益活动。全国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征集展览活动是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征集活动旨  相似文献   

11.
依法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是中国民政工作的基本任务,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直接体现。无论从理论上,从实践上,还是从二者结合上认识理解这一观点,对于广大民政工作者来说都是必须的、必要的和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2.
任致远 《城市》2011,(2):3-8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城市是国家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的集中体现,是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形象而具体的反映。  相似文献   

13.
文化民生事关人民群众的精神信仰、思想状况、文化权益和生活品质,没有文化的民生是不完整的民生,是不健康的民生.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甘肃作为欠发达省份,要实现“经济发展、山川秀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幸福美好新甘肃”的富民兴陇梦想,就要高度关注文化民生,实施好文化惠民、文化乐民、文化富民、文化安民等文化民生工程.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我们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高雅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5.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利用科技馆活跃群众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实现和保障基层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成为新时代我们科技馆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从群众文化定义和特征入手,简要阐述科技馆和群众文化之间的关系,重点以部分科技馆先进典型做法为例就如何利用科技馆创新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出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6.
邓雪琳 《职业时空》2009,5(3):139-140
党的群众工作不同于社会工作,但两者统一于为人民服务的目标。在新形势下的社会实践中,党的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互相补充,共同促进,都是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政府服务能力和水平,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7.
"农家书屋"发展之管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家书屋"工程作为一项切实保障广大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民心工程,经过二年多的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已成为农民群众的致富"加油站"和"精神乐园".  相似文献   

18.
丁縯 《公关世界》2023,(14):16-17
<正>公共文化服务是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而提供的公共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活动以及其他相关服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在要求,是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向往的内在需求,也是推动实现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必然之路。  相似文献   

19.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文化的力量深深的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之中,是团结人民、推动发展的精神支柱。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在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报告中,都提到了文化的重要性,这些都揭示了文化建设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20.
农村是一片广阔的沃土,是一切文化产生之源,搏动着原始而粗狂生命、洋溢着田野风情和农村风光的生活气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农村文化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但是,我国农村传统群众文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困难,亟待解决。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农村群众文化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