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湘鄂川黔接壤的武陵山区,溇澧中游,是土家族、苗族、白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这里山水奇秀,溪河纵横.居住在这里的各民族人们,历史上曾被侮称为“武陵蛮”、“溇中蛮”、“澧中蛮”,他们在劳动、生活、生息繁衍中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傩文化”即其中一种.“傩”,是古代武陵人常用于祀神的一种宗教仪式.《辞源》上说“傩”通“难”,而“难”的本字作“(堇鸟)”,《说文》云:“(堇鸟)”,鸟也,从鸟,堇声.因此,“难”的  相似文献   

2.
长沙蛮初考     
东汉时,“长沙蛮”同“武陵蛮”一道,出现于中国历史舞台上。最早的记载同样见之于范晔《后汉书》。范氏在书中转述了关于盘瓠的传说,认为长沙蛮和武陵蛮均属盘瓠之裔,并多次记载了“长沙蛮”的活动情况。但自东汉末年以后,“长沙蛮”一词却又从史籍中消失了。这支“蛮”族是否不存在了呢?显然并非如此。另外,长沙蛮与武陵蛮虽同属盘瓠集团,其实二者之间还是有区别的,他们分别属于不同民族的先民。笔者已撰有关于“武陵五溪蛮”的专文,这里拟再就长沙蛮的源流、归属诸问题,初步作些考察。  相似文献   

3.
武陵傩是在古代武陵五溪地区“信鬼好祀”、“民神杂糅”的文化生态环境中产生和演进的一种重要民俗事项,历史上曾对中华文明的形成产生过重要影响.改土归流后,蛮夷文化生态受到抑制,武陵傩开始走向衰落,只得退隐山乡野地;在当今城镇化、信息化进程中,小农经济生产模式逐渐被社会化大生产所代替,武陵傩正面临着经济基础崩溃、信仰观念淡化、社会结构变迁、实用功能消失等全方位的生存生态危机,抢救这一珍贵文化遗产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4.
1 我国为数不少的古代文献,都有苗族在历史上曾有过犬图腾崇拜的记载。晋干宝《晋纪》曰:“武陵、长沙、卢江郡夷,盘瓠之后也,杂处五溪之内。”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沅水》称:“今武陵夷即盘瓠之种落也”。隋黄闵的《武陵记》载:“武陵蛮七月二十五日祭盘瓠”。唐《元和郡县志》道:“辰,蛮夷所居也,其人皆盘瓠子孙。”宋朱辅《溪蛮丛笑》说:“五溪之蛮,忤盘瓠种也。”《大明一统志》载;“辰之沅陵,壤杂苗僚,祖皆尊盘瓠。”盘瓠故事始见于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其后记述盘瓠文化的古籍就屡见不鲜了。从盘瓠故事的内核来考察,这些记载亦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因为武陵蛮中一些少数民族在历史上确实有过犬图腾崇拜。  相似文献   

5.
历史文献中经常出现“武陵”、“五溪”合用,以称呼武陵地区蛮族的情况。因频繁使用“武陵五溪蛮”之名称,给人造成一种印象,似乎武陵地区就是五溪地区,二者为同一地域的两个不同名称。与此同时,武陵蛮也就是五溪蛮。其实非也。以两汉论之,武陵郡包括今湘西、鄂西南、川东南、黔东的广大区域。武陵主要是因郡而名,并主要指两汉时武陵郡的范围,而非后来辖县仅二的小武陵。  相似文献   

6.
南北朝“蛮民”大盛,分布极广。究其中心所在,大抵可分成东西两支:西支史称武陵蛮、巴建蛮,东支史称西阳义阳蛮、太阳蛮及鲁阳蛮。西支各蛮族,源远流长,其起源如追溯至远古,仍有许多疑问有待澄清,如仅论汉以后的蛮族,源流是十分清晰的,就是范蔚宗《后汉书》所述的槃瓠、廪君、板楯三种。其中也有一些问题,如武陵郡北部蛮族是否属槃瓠蛮,其中也有变化,如板楯蛮的融同于汉民。但就整体而言,是稳定的,是少有外界侵  相似文献   

7.
《后汉书·南蛮传》瓠说,一误将瓠为犬,二误将瓠为“长沙、武陵蛮”之源。此说广为流传,误上加误达1500年。本文认为:瓠本为黄帝后人,归入三苗部落并成为其著名首领;罗泌《路史·论瓠之安》言之成理;与“长沙、武陵蛮”有关的民族族源与远古九黎部落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两晋南朝的治“蛮”机构与“蛮族”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国以后至隋统一前,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异常活跃的一个时期。当时的封建统治者把居住在长江南北的少数民族贬称为“蛮”。东晋以降,以所居住的州被分别称为“荆、雍州蛮”及“豫州蛮”。①这些少数民族的活动,在现存史书中记载极不完整;然而封建史家也多少记录了一些为镇压“蛮族”人民所采取的军事、行政手段。对这些记录进行一些考查,于了解“蛮族”的历史应有一定帮助。据《宋书》卷40《百官下》记载: 南蛮校尉,晋武帝置,治襄阳。江左初省。寻又置,治江陵,宋世祖孝建中省。宁蛮校尉,晋安帝置,治襄阳。以授鲁宗之。魏、晋有杂号护军如将军,今犹有镇蛮,安远等护军。镇蛮以加庐江、晋熙、西阳太守。安远以加武陵内史。在《隋书》卷26《百官上》中,也有这样的记载:  相似文献   

9.
试论古代巴人发源于湖北长阳佷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的巴族,是个能歌善舞、非常强悍的民族,他们在历史上对开发鄂西、川东有着重要贡献。他们创造的光辉物质文明和灿烂的文化,在祖国历史上有着绚丽的篇章。 古代巴族首领,名巴务相。史学家授予他崇高荣誉,称“廩君种”。他创建一个国家,呼“夷城”。以后,巴人又建“廩君国”,“巴子国”等国家。廩君种的后代,即巴族人在四川境内的部分称板楯蛮;南移湘西的部落构成武陵蛮一部分;先后移至鄂东的,东汉时称江夏蛮,两晋、南北朝时称五水蛮(见《辞海》221页“巴”条)。鄂西恩施地区土家族,是巴人后裔,他们记得祖先是居住在湖北长阳县。可见,巴人足迹曾至附近数省广大地域。  相似文献   

10.
论苗瑶民族的同源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民族学、民族史的角度,以详实、丰富的历史文献、民间传说、图腾崇拜、语言等材料为依据,对苗瑶民族的同源问题,进行了客观的描述,通过对比、分析后认为,苗族和瑶族是同源于秦汉时期信奉盘瓠图腾的“长沙武陵蛮”或“五溪蛮”。  相似文献   

11.
关于畲族来源与迁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畲族的来源问题,众说纷坛,莫衷一是,基本上有三种说法:(一)越人后裔说①。持此说者,有的认为畲族是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或范蠡的子孙;有的则认为是战国、秦、汉时期百越的后代;也有的认为是汉、晋时代山越的后裔②。(二)畲、瑶同源于汉晋时代的“武陵蛮”说③。(三)“南蛮”说。持此说者仅仅根据盘瓠传说这一孤证材料,认为畲族源自古代“蛮”或“南蛮”,是广东的土著居民④,而这与畲族自称“山哈”(意即居住在山  相似文献   

12.
土家人是巴人的后裔,其中经历了由巴而蛮(武陵蛮、五溪蛮),由蛮到土的民族演变过程.刘禹锡在被贬朗州、夔州期间接触了不少土家人,因此,其乐府诗创作的内容、形式、艺术风格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巴人土家族民歌的影响,这使他的乐府诗创作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为后世诗歌创作开辟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3.
毛南族“肥套”融合了毛南族的傩歌、傩舞、傩乐、傩诵等形式,是中国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毛南族“肥套”在传播中蕴含着大量符号,这些符号类型丰富多样,意义的产生遵循着特定的程序,各种符号具有着多重功能,借助于这些符号,实现毛南族傩文化的沿袭与传承。  相似文献   

14.
广东瑶族源远流长,其来源可追溯到宋朝以前洞庭湖畔的“长沙、武陵蛮”,但南迁的瑶族先民流入岭南诸地后,跟当地原土著山民接触,经过逐代的交融,遂使瑶族文化有了创新与演变。下面介绍、剖析粤中龙门蓝田地区瑶族现存的若干特异文化,试以证实,不同地区的瑶族,因生态环境、经济形态与周边民族的影响不同,瑶族内部的文化特征亦会呈现不同特色。地处南岭走廊腹地的粤中龙门县,世代为瑶族聚居地区,现在县东北面的蓝田瑶族乡,仍居住着自称“山仔瑶”的瑶族7000余人。粤中地区历史上曾为俚、蛮、汉古代民族集散地,以至蓝田瑶族在承继、发扬本民族传  相似文献   

15.
湘鄂川黔四省边区的武陵山脉腹心地区,史称“蛮夷之地”,“劲勇淳朴”的毕兹族人在这里定居了数千年之久。然而,清初的“改土归流”(世袭土司制改为委任流官制)使汉人不断地涌入该地区,且外来的汉人(客家)逐渐超过本地区的毕兹人(土家)。因此,早在清末,四川东南边这一自古以来就有记载的“蛮”区似乎已变成汉区,毕兹族已不复存  相似文献   

16.
秦汉至唐宋时期武陵民族走廊北部和西部的主体民族是巴人及其后来的"土人",其南部和东部的主体民族是"武陵蛮"及其后来的苗、"徭"、"峒"、"仡伶"等.这一时期,世居族群经过分化、融合,族群分界更加明显,名称也开始具体化和定型化.因此,这一时期是武陵民族走廊民族格局初步形成时期.  相似文献   

17.
朝鲜王朝前期,在各种庆典及迎接中国使臣的仪式上都要举行盛大的山台傩礼。但自“壬辰倭乱”和“丙子胡乱”之后则逐渐衰退下去,到后期,演变为民间的傩礼都监系统戏。《奉使图》中移动式“曳山台”的出现,为朝鲜山台傩礼变迁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这对韩国戏剧发展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大傩图》中人物极具符号性的装饰及道具所蕴含的民俗信仰因素,可以证明此图所画为仲春民间兼有驱傩、祈雨、娱乐功能的社火表演,更名为《社火图》较准确,不更名亦可。图中人物妆饰有“溪蛮”色彩,保有南方民族融合的痕迹。以执帚者为一号人物的一般说法可能有误,领队或一号人物当为蝶冠者。他们且行且吹打,滑稽搞笑,显然领队的临时掉头导致了队伍一团混乱,但此乱非真乱,抽去表象便可见队形乃呈反“S”或“龙抬头”状,属于(何意?)太极图式,具有深刻的寓意,且能最优化集中定格12个人物,如此匠心不能不令人击节。人物衣袍多着补子,而补子至明代方形成制度,故此图断代为宋值得怀疑。人物假面黑符至今仍存在于社火及戏曲脸谱中,当为我国戏曲脸谱之早期形式。  相似文献   

19.
东汉时期武陵、长沙、零陵三郡土著"蛮人"曾多次武装反抗当地官府的统治,以往的研究者在论及其动因时,大多仅在当地官府的压迫和剥削这一层面上做文章。本文以为,三郡"蛮变"具有深刻的移民背景,由中原汉族移民的大量迁入而引发的族际冲突,可能是三郡"蛮变"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20.
“傩是一种宗教艺术”,这是各方面研究者的一致认识。“傩是原始信仰和原始艺术的共同产儿。”这么说,就会有人不同意。目前还存在傩源于史前,起于商和始于周等不同说法。既然傩兼有宗教性和艺术性,借助宗教史和艺术史的研究成果来探索傩源,应是适宜的方法。本文谈笔者的一些学习体会,请批评指正。周官傩——上古傩的重要根据我们现在虽然有了一个上古傩史的初步序列(参见拙作《古傩史料初识·上古部分》,载《苗岭风谣》第八期),但史前至商代,主要是传说和几个甲骨文字。所幸者,周代有己知最早的相对具体的傩仪实录,是研究上古傩最重要的根据。《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